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引人入胜。《弃绝》的主题是反对种姓制度摧残青年爱情。作者并没有按照现实生活的历史顺序进行创作构思,而是对现实生活的矛盾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改造。经过艺术结构上的精心安排,夫妻之间的爱情纠葛提升到首要地位,而全篇小说便为此为中心,层层铺展开来。
小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一个月圆之夜的卧室里,婆罗门种姓的赫门达和妻子库松之间出现了爱情的猜疑。丈夫用尽一切办法竭力想使妻子愉快起来,而妻子却始终抱以冷漠。这一夫妻之间的矛盾,读者还没有弄清楚,突然又出现了父亲的威逼:“赫门达,马上把你的妻子赶出去。”父亲的出场,使夫妻矛盾之外,又增加了一层矛盾。第二部分,依然是在卧室里,妻子库松虽然对丈夫讲明,她本是首陀罗种姓的寡妇。但是两个人的矛盾并没有解决。第三部分,赫门达走出家门,去找婚姻介绍人波阿利·山克尔问罪。波阿利·山克尔把他自己和赫门达父亲的矛盾和盘托出:从前,赫门达的父亲曾两次破坏了波阿利·山克尔家的婚姻,于是他要下决心的报仇:给赫门达介绍一个首陀罗种姓的寡妇,并且不让库松向赫门达说明真象。波阿利·山克尔同赫门达父亲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夫妻矛盾的前因。但是,这一矛盾成了“倒叙”,出现在第三部分。这是在艺术结构上的一种巧妙安排。假如按照矛盾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把这老一辈的矛盾,放在第一部分,必然会显得松散平谈。第四部分,赫门达了解了一切之后,决心抛弃自己的种姓,不顾父亲的反对,同最低种姓的妻子永远生活在一起。
小说中有两条情节线索,即所谓双线结构。赫门达与库松之间的矛盾构成一条情节线索,这是主线;赫门达的父亲同波阿利·山克尔之间的矛盾构成另一条情节线索,这是副线。两条线索矛盾冲突的交错出现,对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人们加深了对种姓制度危害性的认识。同时表明:作者正是依据主题的需要而采取双线结构的。虽然运用双线结构进行艺术构思,但没有平均地使用笔墨,小说着力渲染的还是赫门达和库松的这一情节线索。从而突出了反对种姓制度的主题。
由于重视短篇小说艺术结构上的探索和独创,因而篇篇不同,构思精心,安排巧妙,善于围绕主题谋篇布局。在处理艺术结构上,一切灵活多变的章法,都体现了创作的明确意图,一切都是为了突出主题。如《法官》,在艺术结构上采取了“倒叙”的手法,这对揭露法官就是罪犯这一主题起到了有力的作用。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经历过“无数次不幸遭遇”的女人,实在不愿再过屈辱、痛苦的生活,抱着孩子投井,被救上来之后,孩子死了,法官以谋杀罪传这个女人到法院,并判以死刑。作者一起笔就接触到法官的罪恶,即对女人判刑过重;但是,“倒叙”的情节,对法官还有进一步的揭露。原来,这个被判死刑的女人,是法官在青年时代遗弃了的女人,正是由于法官这个渔色之徒的历史罪过,才使这个女人遭受了长达二十四年之久的被侮辱的不幸生活。作家写道:法官“过去不只对一个妇女犯过罪,如今他对任何一个女人,只要犯了社会方面最轻微的过失,就给以更严酷的惩罚。”这个“倒叙”的情节对揭露法官的罪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对不公正和荒唐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深刻批判。
但泰戈尔首先是个抒情诗人,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因此他的短篇小说也具有他的抒情和神秘天才的特征。确实,在自己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中,泰戈尔似乎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把抒情诗和短篇小说的艺术结合起来。它们将这样两种似乎各不相关的因素和谐统一:对于短篇小说是必不可少的惊奇的成分,作为抒情诗之灵魂的丰富的感情。在描绘他那些不寻常的感受 (它们标志着他生命之转折点的伟大的启示)时,泰戈尔说:那时才第一次懂得那些表面看来似乎是互相分离的事物,实际上都是由一种内在的和谐统一起来的。因此,这种启示不仅使他产生了一种生命的统一观,而且还使他透过表象,洞悉了肉眼所看不到的更为深刻的真实。他自己把这种感受比作拨开迷雾,清除障翳。这种对于生命各领域中更为深刻的真实的理解,正是泰戈尔短篇小说的基调和精髓。
因此,出现在泰戈尔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满蘸着感情的浓墨。它们是强烈感情的高度概括和鲜明爱憎的集中体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情力量,语言凝炼,言短情长,余味不尽,耐人深思。《素芭》中的哑巴姑娘就是诗人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的。作者写道:“素芭虽然缺少说话的能力,却不缺少一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这一双眼睛却不需要翻译;思想本身就反映在这眼睛里”。“那些有生以来除了嘴唇的颤动之外没有语言的人,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这在表情上是无穷无尽的,象海一般的深沉,天空一般的清澈,黎明和黄昏,光明与阴影,都在这里自由嬉戏。”这不象散文,而象诗歌。由于运用这样一种诗的语言描绘素芭,使人从她的眼睛里,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哑巴姑娘的思想性格和喜怒哀乐。诗人满怀着深厚的感情,展示了素芭的孤寂、沉默、忧伤和哀怨的心情,以及她对大地母亲和母牛的热爱。这种诗一般的描绘使读者对素芭不能不产生深厚的同情。泰戈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使用的语言,精练细腻,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基于诗人的气质,在许多小说中,泰戈尔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是诗意盎然的,寥寥几笔就可以巧妙地烘托出人物的情绪和心境。其手法之卓绝,处理之精当,一般诗人难以伦比。 《弃绝》中有这样的夜景:“一个月圆之夜,早春到处吹送着满含芒果花香的微风。一只杜鹃藏在水塔边一棵老荔枝树的密叶中,它不倦的柔婉的呜声,传进了慕克吉家一间无眠的卧室里。”美丽的夜景映衬出赫门达的心境:“象一阵晚风,在心爱的花丛中嬉戏”,轻轻地将他的妻子“摇到这边,又摇到那边,想使她快活起来。”诗人以传神之笔,描写了月圆之夜,早春含香的微风和杜鹃柔婉的鸣声,便把美丽的夜景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又恰好烘托出赫门达对妻子的喜悦心情。在美丽的夜景中,有无数可写的的素材,然而作者从中只选择、提炼和概括出三个方面最富有表现力的景物,不仅衬托了人物情感,诗味浓烈,而且再现了情景之间血肉难分的内在联系。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获得了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良好效果。情景的交融,又衬托出东方风韵的迷人之处。
泰戈尔短篇小说具有浓烈的诗意,往往更直接地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由于运用诗一般的艺术语言从事散文体小说创作,因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常常会使读者沉醉于小说中描写的情节和人物之中,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他的语言用于讽刺嘲弄的对象上,则显得更加辛辣、尖锐和有力。在《加冕》中,作家讥讽了总是想博得洋主子垂青的父子俩。拿彭杜的父亲,是个在政府英国官员中颇为知名的人物,作者的笔充满思想的尖锐:“他一生航行在宦海里,把哈腰点头作为双桨,手不停挥地划动着,曾经划到人迹罕至的海岸,荣获拉依巴哈杜尔的封号”;当他“两眼巴巴还盯住迷离飘渺的最高顶峰——藩王封号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给带到一个荣华富贵总成空的地方去,他那疲于鞠躬的颈项,就在火葬场的干柴堆上永久地安息了。”作者笔锋一转:“根据现代科学,力量是不灭的”,那么“普伦杜哈腰点头的力量……也就从父亲的肩头移到他克家之子的身上来。于是乎拿彭杜的一颗年轻轻的脑袋,就如风里摇曳的南瓜一般,开始在身居高位的英国人士门前摆动起来。”这样的嘲笑讥刺,一针见血,象一支利箭,射中了被嘲弄对象的要害。这种充满幽默和辛辣力量的语言,对那些麻痹于洋奴心理的人必然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这样的语言出现在泰戈尔不少小说中,构成其诗化小说的一大特色。
现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开拓,是泰戈尔对印度文学的重要贡献。在长篇小说方面,他有一位卓越的前辈——般金·查特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