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夏市民族用品厂为国家民委、财政部、轻工部、税务总局、工商银行确定的“全国民族用品生产定点企业”;甘肃省二级企业。拥有固定资产65万元;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主要产品为各式“河州”牌民族腰刀;年产4万把。现生产的景泰兰工艺、仿古、健身、装饰、餐具五大系列400多种规格的产品畅销中亚、东南亚、西亚、欧美、西藏、内蒙及西北各大旅游名胜区。
临夏龙康制药厂始建于1991年,现有员工180人,拥有固定资产3500万元,厂区面积7000平方米。该厂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岷山基地的优质当归为原料,研制生产的“当归养血口服液”疗效显著,产品进入台湾及香港市场,而且远销新加坡、巴基斯坦、蒙古、沙特阿拉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实现利税1320万元。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著名论断,对临夏开展商贸流通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做法及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临夏州发挥地域优势,发挥回族善于经商理财的特长,为甘肃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坚持从这一特点出发,以开放市场,搞活流通为突破口,放手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制等民营经济,获得了很大成就。以商促工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临夏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商业贸易推动了整个市场体系的发育。稳定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管理体系保障了经营者的长期投资行为,使临夏这一古老的商业市场重新走向了繁荣,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临夏已不仅仅是西部旱码头,其产品和经营者早都走出国门,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行动中具有示范意义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临夏回族在当地经济腾飞以及促进农牧区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三、 独具特色的广河县域经济
(一)基本县情 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方,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全县总面积538平方公里。广河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全县辖3乡6镇,102个行政村,20。7万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9%。其中农业人口19。8万,占总人口的9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5人。
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95亿元,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1亿元,增长14。6%,三产结构由上年的32。6:25。7:41。7调整为32。3:23。0:44。7。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亿元,农业总产值2。3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807万元,增长18。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6137万元,增长2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8亿元,增长18。6%;民营经济总产值9。2亿元,增长16。2%,完成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7。5%;
(二)民营经济:到2005年底,全县民营经济已发展到1294个,从业人员达到12637人,民营经济总产值达到9。2亿元,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7。5%;实现利润3390万元,上缴税金1189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0%,大口径财政收入的42。4%。
(三)商贸及市场:全县有集贸市场26处,经营摊点2000多处,交易商品达20多个大类、1500多个品种,年吞吐羊毛5万吨,羊皮700万张;2005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3。3亿元。广河商贸城长1。5公里,宽600米,总占地900亩,总投资6686万元,年吞吐羊毛7600吨、牛羊皮12万张、洋芋3万吨、粮食11000吨。内有各类经营户1250多户(农产品经营户687户),其中外地客商500多户,从业人员7800多人,劳务人员1200多人,年交易农产品18502万公斤,交易额近2亿元。
四、在改革开放中奋进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陇东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现辖3镇12乡,269个村,12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2万人;占69。3%;农业人口30。3万人;占总人口的95%。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万亩;人均1。8亩;粮田面积45万亩;人均1。4亩。全县平均海拔2011。4米;正常年景降雨约500多毫米;年平均气温7℃左右;无霜期163天左右。县境内气候差异较大,全县土地普遍瘠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
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省、市的领导下,咬定发展要务不放松,扭住求真务实不松劲,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励精图治,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谱写了张家川历史上经济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回汉人民携手并进、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光辉篇章。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7亿元,是1993年1。15亿元的5。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3亿元,比1993年的1138万元增长22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257万元,比1993年的611万元增长3。6倍。
(一)、城乡经济蓬勃发展。一是农村经济在战天斗地和调整结构中健康发展。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县,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不断加强。农业总产值由1993年的8782万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30301万元,增长3。5倍;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粮食总产量由1993年的67588吨增长到2005年的88588吨,增长1。3倍;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县在2000年基本解决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底达到人均1323元;比1993年的431元增长3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以畜牧、林果、种草等为主要特点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农业“粮经饲”三元结构逐步形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富余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二是城镇经济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迅速发展。全县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建成了一个以电力、建材、皮毛加工、清真食品为骨干,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特别是近年来,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发挖潜改造和技术创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8330万元,比1993年的9433万元增长3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回族群众擅长经商的传统优势,着力构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体系。建成乡镇集市7处,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699。6万元;比1993的5933万元增长2。1倍。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省市“发展抓项目”的部署,狠抓了项目建设工作。张清公路、张寺公路建成通车、东峡南干渠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基础设施条件。县宣传文化中心、县疾控中心、县一中综合楼、张川镇初级中教学楼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和相继竣工,提升了全县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强化了在建项目的管理,建立和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继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的交通、水利、文教、扶贫、农牧等一批利民、便民、为民的建设项目,推动了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力地拉动了城乡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二)、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二十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初步形成了普教、职教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两基”攻坚正在扎实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累计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9519名。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初步形成了以县级医院(站)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为依托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公共卫生体系得到加强,有效应对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广大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全县文化、体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多彩,活跃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