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潭古称洮州,地处甘肃南部牧区与农区交界地带,回、汉、藏杂居,有新旧二城,商贸历来繁盛,《洮州厅志》载:“旧城堡为洮州旧地,较新城为繁富,其俗重商善贾,汉回杂处,番夷往来,五方人民贸易者络绎不绝,土著以回人为多,无人不商,亦无人不农。”这说明临潭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农商并重的经济特点。临潭旧城位于洮河上游,西通拉卜楞,与藏区黑错(今合作)、陌务相连,南至双岔、郎木寺、拱巴寺,北接申藏、甘藏、北山旗,东距卓尼仅40里,可谓环旧城皆藏区也。虽然旧城与内地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发展,但因接近藏区,故回藏贸易甚为繁盛,清代后期已出现了数十家较大的回族商号,如义兴公、天兴隆等。民国时期,临潭回藏贸易更趋繁荣,旧城于民国6年(1917)就成立了商会。据民国30年(1941)统计,旧城一地有商业资金银洋647000元,资金在2千元以上的商号有38家。旧城回族商人大都娴熟藏语,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旧城紧接藏区,回藏两族接触交往频繁,故有不少人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藏语;二是因为他们要深入藏区做生意,须和藏族长年累月地打交道,若不懂藏语,势必非常地不方便。他们的经商形式有两种,一是坐商,开铺面旅店或摆摊,二是行商,主要往来于广大藏区,以藏区所需之物往,而易其所产之物归。临潭回族商人走藏区者,除以集体经济见长的伊斯兰教派西道堂有相当规模之组织外,均为单家,资本大多在千元至五千元之间,搭帮而不合股,合股者仅偶而有之。每帮在十人至二十人之间,以牛驮货,携帐蓬、炒面、米粮,使用器具及自卫枪枝等,路上同行,至交易地点后,则各投藏族主人家,由主人家介绍或直接进行交易,交易用货币或物品交换均可。远赴藏区,千里经商;因当时交通条件限制,一年只能往返一两次,并备尝风餐露宿之苦,但所获之利颇为丰厚。 

旧城回族商业中,西道堂尤为成功,其商业资金雄厚,不仅执临潭一地商业牛耳,而且是整个回藏贸易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商业是西道堂的主要事业和经济来源。西道堂以其严密的宗教组织,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立足旧城,面对广大藏区,远及全国主要商业城市,从事坐商和行商活动。他们既开设商号,又组织商队,先后创办了天兴隆等15个商号,组成了20个商队。

甘肃南部的另一个民族商贸中心是夏河的拉卜楞。拉卜楞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有寺僧3000余,管辖13个庄、18个旗。平日寺前设立市场,贸易繁荣。如遇宗教法会活动,更是香客云集,商贾辐辏。拉卜楞的羊毛收购业务在清末由外国洋行占主导地位,民国初年因甘肃政局不稳,洋行相继撤回天津,河州回族商人乘机占领市场,成立羊毛商号,垄断羊毛业务。先后成立的羊毛商号有天庆魁、同心店、福顺祥、步云祥、复兴隆、隆顺和、德申亨、集生西等。民国17年(1928)前后,在拉卜楞经营的河州回族商户约二百余家,每年的商业旺季(9月至翌年元月),各地的皮毛商蜂拥而至,此时,各族商人超过四百家。藏区牧民也大量进入拉卜楞,一为拜佛,二为置办年货,因而形成了商业旺季。羊毛商号在经营方法上,一方面派人到拉卜楞、循化、保安等地设庄,收购当地羊毛,另一方面与熟悉藏语的中小回族商人订立合同,预付现金,去较远的牧区收购回采后,作价整交。

由于羊毛业务获利颇丰,这些商号都得到很大发展,一些回族商人成为拥资数十万至上百万银元的巨富。这些商号经营羊毛的业务,直至抗战爆发,天津等地港口沦陷后,始趋于停滞。河州回族商人在拉卜楞除投资于皮毛业外,还经营着杂货业。民国17年(1928)前后,在有字号的杂货铺中,比较盈实有名的有祥顺和、福兴昌、振兴福、荣成泰、春盛魁、亨丰涌、天顺祥、公兴元、德兴元、世兴锡、义兴马、同心马、同兴盛、兴盛元、协隆祥,义兴元、天顺成、福盛荣、义兴号等,他们经营绸缎、布匹、日用百货,以及民族特需用品等,深受藏胞欢迎,经济效益也很好。河州回族商人在皮毛,牛羊肉及民族日用品等为主的商品贩运贸易方面的大量活动,使得甘肃回族地区与安多藏区之间的商品流通源源不断,开拓了民族市场。

西宁是青海地区最重要的民族商贸中心。清末,回族将官马麒、马麟即在循化及河州等处,先后与他们的亲属合资开设了德义恒、德顺昌、德源永、德盛厚和步云祥等商号,从事大规模商务活动。民国时期,马麒、马麟、马步芳父子兄弟先后任清海省主席,牢牢控制着青海。民国16年(1927),其亲属马禄在青海化隆开设了义源祥号,后被马步芳收为己有,民国18年(1929)移往西宁,以西宁为总号,在青海各地先后设立了分号、分店或支店。到民国27年(1938),改义源祥总号为德兴海,分支机构遍于青海各县、市镇,民国35年(1946),改德兴海总号为湟中实业公司,它的业务主要是统制和收购青海藏区羊毛、鹿茸、麝香、虫草、红花、大黄、甘草、牛皮、羊皮及各种野牲皮、肠衣等;统制和购销青海林木、砂金、石料、煤炭、粮食、油脂等生产和生活用品;经营批发和零售百货、布匹、棉花等各项商品,等等,利用特权,垄断了青海藏区贸易。

松潘是四川西北部回、汉、藏坐商及各种贩运商云集之城。坐商都按各自不同的地区经营某一商品,组成了商业帮口,有专门经营茶叶的陕西帮,经营皮革的成都帮,经营羊毛的重庆帮,经营麝香的河南帮,经营药材的灌县帮。据民国时期统计,松潘城内有大、小坐商100余户,流动行商及商贩1200余家。此外,活动于藏区经营商贸的回族小商贩也迅速增多。这类小商凭经营的本领,又多数是久住藏区交通沿线的,熟知藏族习俗,懂藏语,因此,他们购销的都是受藏民欢迎的适销对路的商品;经营方式也是灵活多样。他们只要与当地的藏族上层人士搞好关系,送给很少一点礼物,他们的货品就可以受到保护。

阿坝是川西北草地腹地的一个市场。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前,就有洮州(今甘肃临潭)、松潘等地回汉商人用茶、粮食换取皮毛、牲畜、鹿茸、麝香等土特产品,利润一般在2倍以上,后有部分中小商户集资到阿坝,出现皮毛庄和鹿茸庄。初来行商,须先向阿坝藏族土官送礼,取得居住权,修房、札庄,请求土官保护。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左右,出现墨颡、堪布、格尔登三个甲康(回、汉人住房),有回、汉商人30余户,形成崇拉(市场)。民国24年(1935)后,驮运、屠宰、饮食、皮工、枪工、铁工等工商行业出现,到民国34年(1945)崇拉已具相当规模。至解放前夕,工商户达140余户。经商大户每户有驮用犏牛20…300头,每到收购季节,分散到各部落收购,就地运走。回商多受到土官保护,经营和运输皆有保障。据解放初调查,阿坝有商户334户,1213人从业,其中回商117户,381人,汉商20户,80人;万元以上的大商户舱户中,回商48户,汉商11户,全市场资本总额403万元中,回商资本328万元,汉商资本54万元。

在川西北黑水藏区历史上,很早就有小规模商贸活动。民国时期西道堂的商队在黑水打开局面,进行贸易。民国29年(1940)后,甘肃武都、文县的部分商人和四川南坪、松潘的部分商人及附近的回商、汉商,在西道堂的引荐下,也相继来到黑水进行买卖交易,利用马帮运来铁制品、铜制品、布匹、珊瑚、首饰、碗、瓷器、玻璃器皿、眼镜、手电筒、盐巴、日用杂品、针头和麻线等在黑水出售,并换走农副土特产品。回商到黑水贸易均在芦花、麻窝两头人家落脚,两衙门内有住房、粮食、烧柴等供回商使用。回商的货物经头人议价后,方能出售,通知百姓,或付白银,或以物易物,或由头人出面担保赊欠。若有纠纷发生,也由头人出面调解。往往回商在衙门一住就是半年,如有余货,留在衙门,由头人家代销。回商的交易、居住、饭食、安全一切依靠头人,在他们每次来时,必备厚礼,赠送头人太大。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于式玉教授在黑水藏区考察时,就曾多次碰到西北回商(大多是临潭回商),她称芦花衙门是“西北回商驻扎的大本营”。()

拉勒关(在今甘肃碌曲县境内)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