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违造化之恩;不当食而食,又属己私之用。”'23'关于性欲,他认为应该通过合法婚姻来满足,不婚不嫁,“上违主命,下背人伦”,“人身之精气,即济则和盛,衰则病,缺一则死,此即当体阴阳不齐之验也,有何况夫妇之缺略哉。常见孤阴寡阳之辈形容枯槁,心意千歧,邪念丛生,失节者多,皆由阴阳失序故耳。所以我教之礼,鳏寡不能独守,宁可明正改节,不可外洁内淫。”'24'显然,这种即不压抑人性、又不放纵人欲的、给人欲以合理定位的思想,比起宋明理学那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压制人欲,使人性扭曲的观念要开明通达的多,显得更人性化,对今天处在开放年代的国人处理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不无启迪,尤其对矫正今天部分国人过分沉湎于声色犬马、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行为和观念,从而将一个民族宝贵精力、财力用于更有价值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公私兼顾观 长期以来,中国主流文化重公轻私,一味强调公,而忽略私,其结果是公私不分,常常表现为公亦为私,私亦为公,貌似护公,实则损公。因为公私不分明,私得不到保护,公也往往受侵害,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现象,屡见不鲜。历代志士仁人对此有切肤之痛,故大声疾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然而,实践起来,何等困难。因为“大公无私”只能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对极少数贤哲管用,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和芸芸众生,则缺乏普遍感召力和约束力。而回族文化则强调公私兼顾,互不侵犯,主张既要维护公共利益,又要确保私人利益不受侵犯,凡无端没收、侵占私人财产和侵犯其他私人权益的行为,被视为非法行为。明代回族思想家李贽针对宋明理学“存天理之公,灭人欲之私”的信条,大胆而响亮的发出“无私则无心”的呼声。他客观地理性地分析人的天性指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说也。”'25'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劳动和付出的结果有一个恰当的预测和合理的期待的情况下,才会努力去做,才会认真付出,才会全力以赴。这种观念如果与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特别是与新宪法中有关“合法的私有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条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法结合起来的话,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生产经营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荣辱分明观 回族具有强烈的荣辱意识,以造福人群,利人利己为荣,以损人利己,危害社会为耻;以坚持真理,仗义执言为荣,以见风使舵,丧失原则为耻;以诚实守信,履行诺言为荣,以自欺欺人,背信弃义为耻;以扶危济困,仗义疏财为荣,以为富不仁,恃强凌弱为耻;……。明代回族学者王岱舆说:“克己济人,四海可为兄弟。所以同胞不义,对面远如千里;异姓施仁,天涯即是比邻。”'26'此其一;其二,回族文化崇尚实荣,反对虚荣。凡是沽名钓誉者,纵然有无量功德,也被看作假仁假义,从而自取其辱。还是王岱舆说得好,因为“乐名誉者,善寄于人口,……得与不得,在彼而不在我,彼称誉则得,毁诋则失,岂为己有哉”。所以实荣“誉来不惑,毁至不惊,重如金石,遇狂风而不动”;虚荣者则“轻若浮灰,得微息而飞舞。”'27'全无一以贯之的原则和主见,随风而动,随波逐流,其荣乃虚荣也。
不难看出,回族文化在对待和处理诸如义与利、理与欲、公与私荣与辱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的目光,避免了偏激与极端,做到了不偏不倚、中正、适度,兼顾了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从而显示出普遍的文化价值和久远的生命力。
当然,回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文化上对祖国应有的贡献,毫无疑问还包括具体的贡献,如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等领域的贡献。事实上,回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民族,新时期回族中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数不胜数,如中医药学家,原北京中医研究院副院长赵柄南,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哈献文、国家科委“863”高新技术专家组组长自动化与机器人控制专家谈大龙、原兰州大学副校长、化学家苏致兴、原南开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家定光桂、民盟中央副主席、决策与管理科学专家冯之浚、青年数学家、山东大学校长展涛、青年气象科学家、中国气象科学院院长张人禾、历史学家扬志玖、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法学家端木正、人口学家马侠、社会学家马戎、京剧艺术家侯喜瑞、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达式常、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国画家张悲鹭、曾杏绯、作家张承志、霍达、石舒清等等。回族还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要高度重视教育,不但需要文化精英(如数万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一流的专家、学者),而且还需要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祖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百千万合格的劳动者以及为数众多、门类齐全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为使祖国成为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回族对祖国经济方面的贡献
回族在经济方面对祖国应有的新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理念方面,二是实际的贡献。
在经济理念方面的新贡献主要有:诸业并举的产业观、公平交易的市场伦理、以及合理分配观和适度消费观。
诸业并举的产业观 在回族文化中,既看不到西方“重农学派”以农业否定其他产业和“重商主义”无限拔高商业地位而轻视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偏见,也不存在“重农抑商”、“重本轻末”、“无商不奸”和视商贾为小民琐事的消极思想;回族文化充分肯定各种产业并存的意义,认为每个产业都有其特定的无法取代的价值,对人类生活缺一不可,不能抑此扬彼,或顾此失彼,而应对每个产业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士尽其学,农尽其力,工尽其能,贾尽其有”'28',诸业并举,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种产业观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市化进程'29',都具有积极意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涌现了一些新阶层,他们是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民工阶层等,这些阶层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做出特殊贡献,其中回族成员按人口比例来讲,在各少数民族中名列前茅;然而,这些新阶层由于受到来自社会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约束,面临着如何融入中国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的问题。如果回族文化的上述产业观得到应有重视和借鉴,对解决这个问题将大有裨益。
公平交易的市场伦理 回族文化重视商业贸易,重视流通,不耻于言商,但同时也强调市场的有序化、规范化,强调市场伦理,其核心就是提倡公平交易,反对投机取巧,做到“言语信实,买卖公平,称量度数,不以入加,不以出减,不虚托本利,不谬称好丑,不全己亏人,无讳无匿。”在制假售假泛滥成灾、市场经济秩序亟待整顿、亟待规范的今天,回族文化中公平交易的市场伦理,对当代人不无借鉴价值。
合理分配观 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共鸣,表明了社会对和谐有着强烈的需求。分配不公是当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之一'30'。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这方面,回族文化的一些理念,值得借鉴。回族文化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天资和能力的差异,因此允许在经济收入上存在差别,不搞平均主义;但反对财富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主张通过适当的方式对社会财富实行再分配,让那些智商高、能力强而收入多的人将其部分财产拿出来,解决社会上贫、病、残、愚等弱势群体'31'的生存问题,以便调整贫富悬殊,实现合理分配。回族社区长期以来,以“天课”、“施舍”等多种形式,存在着扶贫帮困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机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