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钡氐目⒑途蒙缁岱⒄怪校⒒恿硕捞氐睦纷饔谩�
辑录各民族与中华民族这一统一体的共生关系,研究和宣传各民族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的贡献,对加深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编写这部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2005年12月8日
苏荣同志在任甘肃省委书记期间很重视民族工作,对本书的编写作了长篇批示。
'1'苏荣同志在任甘肃省委书记期间很重视民族工作,对本书的编写作了长篇批示。
总 论'1'
一、回族的特点
回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州县都有分布。要想知道回族对祖国的贡献,首先需要了解回族的特点。
关于回族的特点,我们不想重复以往常见的那些说法,如“回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等等,因为这样可以赞誉任何一个民族,却不能揭示回族所独有的特点,这里,我们试图换一种视角来观察回族,并找出她与众不同的地方。
乍一看来,回族没有鲜艳的服饰,没有明显的体貌特征,没有独立的语言,也没有太大的聚居区,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回族是一个没有鲜明特色的、平淡无奇的民族'2';其实,只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内涵丰富、非常独特、颇有个性的民族。
第一,回族是中国13亿人口中一部分,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回族人口有 9816805人(五年后的今天已超过1000万人),仅次于壮族而居第二位;同时,回族也是全世界13亿穆斯林中的一部分,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与穆斯林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穆斯林世界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全世界50多个伊斯兰国家和欧美各国的穆斯林在以欣喜的心情和好奇的态度关注着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崛起的同时,也在关注回族这个特殊群体的状况。据此可以判断,回族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民族。
第二,回族是种族基因和文化基因最独特的民族,是多种族结合、多文化融和的产儿。回族的种族和文化DNA(遗传基因)最复杂,回族既不能说她是外来民族,也不能简单地说她是土生民族,她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内外多种民族和种族以伊斯兰教为精神纽带,以神州大地为活动平台和载体,通过不断交流、融和,在中华水土的滋养和中华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和文化起点比较高、历史相对悠久的独特民族。具体而言,在人种上,回族是在唐代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东来的阿拉伯、波斯'3'商人为基础形成的“藩客”、以及后来蒙古西征、东西交通大开的条件下,大批东来的西域人(既有波斯、阿拉伯人,还有突厥各部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人),与汉族、蒙古族、藏族、白族、傣族、满族等,不断融和而形成的,只是东西南北不同区域的回族中上述各族的成分所占比例有所不同罢了,这也是现在看来有些回族外表特征突出,而有些并不明显的原因所在'4'。在文化上,回族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含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突厥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等交流、融和,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只是回族文化不是以上几种文化的简单堆积和叠加,而是以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
回族在种族和文化上多元融和的背景使她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具备一种固本创新、兼容并蓄的文化禀赋和精神气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既继承了伊斯兰文化的两世兼顾'5'和终极关怀理念,又吸收了汉文化的价值理性和厚德载物精神,西方近代文化的工具理性和效率观念,突厥文化的开拓、进取气质,蒙古文化的豪放、大气风格,藏族文化的睿智、豁达风度,形成了一种以伊斯兰文化的价值观为核心、以汉文化为依托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回族文化的结构是一心一体多元多向多层次。这也是回族尽管散居全国各地、身处汉文化的汪洋大海而不被淹没不被同化、生生不息、不断适应、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回族历史上人才辈出、尤其是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先天条件之一。据此可以判断,回族不是一个种族基因和文化基因单一的保守偏狭的民族。
第三,回族是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从天山南北到黑龙江畔,从蒙古草原到天涯海角,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东海之滨到青臧高原,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山村……都有他们的身影和足迹,全国两千多个县中县县都有或多或少的回族,有所谓“元时回回遍天下”的说法,其分布格局就像芝麻饼上的芝麻,星星点点——概括起来就是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性散居。
回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性散居的分布特点,表面看来是他们的劣势——很容易出现一盘散沙、离心离德、甚至自生自灭的局面;其实这是他们的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种难得的和无与伦比的资源,是一种历史的馈赠,是任何一种人为的力量难以做到的。首先,这种分布格局为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充实自我、丰富自我提供了地缘优势和便利。生活在祖国各地、天南地北的回族,主动向其周边的民族学习,学习其长处,吸收其优点;如居住在中原和江南的回族学习汉族的优秀文化,农民学习其精耕细作的技术,工人学习其先进的工业技术,知识分子学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6';与蒙古族和藏族相邻的回族则学习游牧文化的长处,和从事林牧业的技能;居住在海南岛等沿海地区的回族还学习渔业文化,有些甚至成为地地道道的渔民;居住在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的回族甚至有机会更早地接触近代西方文化,他们办报纸,鼓吹新思想,搞实业,信奉“实业救国论”,成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其次,这种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性散居的分布特点,造就了回族很强的适应性——既能适应各种严酷自然生态环境——从高山到平原,从沙漠到绿洲,从温带大陆性气候到热带亚热带气候,也能适应各种严峻的社会环境,善于与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人相处,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可高可低,可入可出,外圆内方,一切因变而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变的是其核心价值观——敬主、顺圣、爱人,自由、平等、宽容。据此可以判断,回族不是一个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民族。
第四,回族是一个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的民族。我们通常可以说“这个民族是游牧民族,那个民族是农耕民族”,而对回族则无法如此简单地加以界定,因为回族从历史上就形成了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7'的特点。从经济结构看,回族既有农业,也有牧业,既有手工业,也有商业,甚至还有渔业、林业,改革开放的今天,回族中也有颇多从事信息产业、国际贸易、金融、现代高科技产业的人才。目前,从各民族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在本民族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回族有其鲜明特点,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所显示的资料,回族从事第一产业的占59。6%,藏族占86。4%,蒙古族占71。1%,维吾尔族占80。4%,汉族占63。0%,全国平均为64。4%,回族低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和全国平均数;回族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8。0%,藏族占3。6%,蒙古族占10。2%,维吾尔族占6。7%,汉族占20。5%,全国平均为19。5%,回族高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而接近于全国平均数;回族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2。0%,藏族占9。9%,蒙古族占18。4%,维吾尔族占12。4%,汉族占16。3%,全国平均为15。9%,回族高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和全国平均数。在整个第三产业中,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回族占其总人口的13。82%,藏族占2。51%,蒙古族占6。77%,维吾尔族占5。49%,汉族占9。52%,全国平均为9。18%,回族高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汉族及全国平均数'8'。从职业构成来看,回族既有大量农民,也有相当可观的商人,更多的是亦农亦商,还有牧民、手工业者,近现代还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