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经历了上千年传承的回族阿拉伯语教学,已不仅囿于宗教领域,而是既进入了中国的高等学府,也冲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回族社会在这一领域既为祖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也为自己在某些特定的学术和经济领域赢得了优势地位。
'①' 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清代)·题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②' 朱桂同:“浅谈回族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国回族教育史论集》第76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③' 详见丁俊:《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史纲》,马明良主编《伊斯兰文化丛书》之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第三章 文学与新闻传播领域
经由《庄子》与《楚辞》的汪洋恣睢,唐诗、宋词的雄奇精巧,到明清小说的宏构,再到现代长篇小说的饱满,当代文学的百花齐放,中国文学给世界文学的园林提供了万紫千红的奇葩。这簇簇花朵中就有回族作家的精心耕耘之作。回族文学,简言之,“即回族人民的文学,是回族人民群众口头和书面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它是回族人民心血的结晶,是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①'。回族作家们以汉语汉文为创作载体,表达着自己的独特声音。在古代文坛上,回族作家创作相对沉寂,但在现代尤其是当代文坛,回族作家群实力渐强,他们的创作在文学界以及读者群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既有被文学史撰写者们归为“回族文化派”类型 “寻根文学”代表,并以创作力倡当代中国文坛“人文精神”的严肃作家张承志;又有曾重印三十多次,发行达百万册的畅销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更有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骏马奖”等奖项记录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回族儿女为祖国文学百花园献上了自己的厚礼,如他们在其他各个领域所做的贡献一样。
一、 汉语文坛 独领风骚
如果以主流文学史作为衡量作家、作品的尺度或框架,那么张承志、白先勇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任何时候都不可回避的存在。白先勇因为身居台湾的历史原因和空间距离,其作品近年来才被逐渐选入,而张承志的名字则在任何当代文学史选本上都能找到。石舒清崛起较晚,然而他的创作幽微深刻,同样具有文学史意义,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在“西部少数民族文学”里专门介绍了他。而霍达则以展现北京回族生活侧面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以及报告文学《国殇》等在读者中享有不衰的声誉。
不止的行者:张承志
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1948年出生于北京。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方民族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现为自由作家。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骏马》、《北方的河》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另获若干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长篇小说《金牧场》入选“中国小说50强”(1978年—2000年)。迄今为止出版著作(单行本)约60部,代表作品有:《心灵史》(长篇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清洁的精神》(散文集)、《谁是胜者》(散文集)、《文明的入门》(散文集)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出版。
张承志是一个热情、固执、追求极至的人,仿佛是一个不断寻找精神家园的游子。幼年丧父的经历使他潜意识里就有一种寻觅强壮雄健精神支撑的意识。马丽蓉博士在她的博士论文《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里把张承志的人生轨迹分为:崇拜他人(追随世俗权威)、寄情他物(投入自然山水怀抱)、寻找自我(寻溯母族宗教)、解读人性(融入民族文化)四个阶段。在崇拜世俗权威的少年激情消散后,他找到了蒙古草原及自然山水作为精神栖居地,如他自己所说:“肉身置于闹市,灵魂却追逐自然”。'②'由此开始了他第一个阶段的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黑骏马》、《金牧场》、《北方的河》等。《黑骏马》讲述了草原母亲“奶奶”以及“索米娅”两代女人一生操劳的命运与坚忍的生活,吟咏了母亲、生命,也揭示了草原生活的本质:“在由生命维系着的生存环境里,草原女人本能的母性意识常常压抑、甚至屏弃着一切正常的女性意愿。她们常常以无私、宽柔的胸襟消纳一切,自然也包括爱情了。草原特有的风水制就的自然法规,谁也无法违背。也许正因为女性的操劳与牺牲,生命载体的草原常被视为母亲了”。'③' 走出草原后的张承志把自己投入了祖国山河的怀抱。在《北方的河》中,他把黄河看作具有伟岸精神品格的父亲,主人公扑向黄河、征服黄河的举动实际上就是作者寻求精神庇护和情感认同心理的外在投射。“自然体现了它的价值暗示,它以独特的品格和魅力无言地折服了那个桀骜不驯的征服者,并让他那颗满怀激情、热望、理想、追求的心灵在自然的怀抱里获得宁静和谐的生命启示。可以说,自然是张承志在浮躁不宁的精神状态下找到的暂时最佳的心灵栖止的归宿”。'④'
接下来,张承志顺着自己的民族血缘以及母族文化根系,终于找到了安放心灵的殿堂。其创作也相应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回归母族宗教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九座宫殿》、《残月》、《黄泥小屋》以及《西省暗杀考》、《心灵史》等。“从‘说不清的’《残月》到‘较说得清的’《西省暗杀考》再到‘完全说得清的’《心灵史》”,'⑤' 显示了他对母族文化由寻觅而认识最终皈依的心理轨迹。可以说《心灵史》的出现,完成了他文化意义上的认祖归宗。《心灵史》被认为“具有浓郁的史诗品格”,'⑥' 是“挖掘这种宗教的信仰者们的心灵史、人格史”。'⑦' 复旦大学的郜元宝教授高度肯定了《心灵史》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如果我们把《心灵史》放在出现于80年代‘新时期’文学高潮之后并且延续至今的某种整体文化格局考察,便不难掂出它的份量。张承志是在后理想主义时代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作家,是在‘立场’几乎不存在的多元也是多疑时代更加沉稳地守住‘立场’的信徒……如果我们不能要求全部的作品都要象《心灵史》那样为理想为信仰笑骂歌哭,那么我至少要在文学终极的内在含义上规定文学的精神性、理想性、信仰性。”'⑧'
后《心灵史》阶段的说法是张承志本人在1993年提出的:“在我的所谓‘后《心灵史》’阶段,我盼我的文学有独立的思想和新鲜的文风”(《清洁的精神·后记》)。1991年写完《心灵史》之后,他停止了小说创作,致力于文学散文及学术随笔的写作。在后《心灵史》阶段,张承志思考了许多重大的文化命题,如时代、国家、民族、宗教以及正义、人道、美等,并把母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放在异文化的参照背景下,来关注中国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创作有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牧人笔记》、《鞍与笔》、《以笔为旗》、《一册山河》、《谁是胜者》、《鲜花的废墟》等。他一直不懈地追求一种内清外洁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追求实现“人性之大美”,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上的一面独特的旗帜,获得了主流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张承志具有浓郁回族风格的作品,乃是回族奉献给中国汉语文坛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从他的一些作品来看,张承志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角度、方法乃至思维方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视野更开阔了,价值追求更人性化更普世化了,方法更多样了,态度变平和了。
思乡客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生于广西南宁,系前国民党著名将领白崇禧之子,台湾当代著名作家。1965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部任教中国语文。1958年首次在台湾《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金大奶奶》,此后创作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佳作连连。迄今为止的四十多年创作生涯中,除了散文、论文、杂文以及改编的戏剧、电影脚本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