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奋斗。自古以来,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乃发愤作《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回族作为分布广泛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在迎接严酷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社会环境的挑战中,在建设自己的国家的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念给了他们顽强的精神动力,使他们不断进取,建功立业,为国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2.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一部几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民族精神是渗透在整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既存在于古代文献所体现的精英文化中,也存在于亿万普通百姓的生活、活动中。孟子万世传颂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中华气节操守精神的经典标尺。文天祥以生命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树立了气节精神的丰碑。数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这样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民鞠躬尽瘁,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身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回族,深知自己对祖国所负有的责任,在事关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他们决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决不明哲保身,决不苟且偷生,决不畏畏缩缩,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或为国捐躯,杀身成仁。活,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死,死得干干净净,无牵无挂。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明明德”和“修齐治平”说对回族文化影响很大,成为历代志士仁人做人做事,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之一,清代回族学者马注甚至把儒家的“明明德”的说法直接吸收进来,稍加改造,与伊斯兰文化的“以妈纳”'4'说衔接起来,说“明德”就是“以妈纳”,“明明德”就是“培养以妈纳”。

(三)回族的历史实践

无论是伊斯兰文化也好,中国传统文化也罢,只有与回族的历史实践相结合,才能对回族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才能使其爱国理念不断巩固、强化,并内化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心信念、内心追求。

如果从唐代回族早期的阿拉伯、波斯先民算起的话,回族在其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身份经历了由“侨民”到“臣民”,再到“国民”,最后到“公民”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过程,也是回族爱国情感不断强化的过程。唐代,这些东来的穆斯林商人、使节、旅行家作为“蕃客”,受到唐朝政府的优待和礼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遗训,鼓舞著这些东来的穆斯林,他们不但是为经商而来,也是为求学而来,有的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居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如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阿拉伯人李彦升考中了进士,获得了功名。到了宋代,已有所谓“五世土生蕃客”,入了中国籍,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的“臣民”,他们扎根中国,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至迟到元末,回族的主体完全完成了由“侨民”到“臣民”的转变,士农工商,行行都有其身影。明代,回族已经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族群,其中的不少人如沐英、胡大海等为朱元璋打天下出生入死,屡建奇功,成为开国元勋。清代,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敌频频入侵,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回族深深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与各民并肩战斗,共同抗击外敌,抵御外辱。辛亥革命前后,回族的爱国意识空前高涨,不但在行动上维护著国家的主权与祖国的统一,而且在理论上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国家观念与国民意识,国民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与各民族一样,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回族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其爱国情感更加浓烈、更加成熟、更加稳固。

二、回族爱国理念的主要内涵

1.热爱家园。回族是在中华土地上生活了千百年'5'的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祖国是回族的载体,是其家园,是其栖息地,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国与族的关系,就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亡,民必然沦为亡国奴,丧失做人的自由与尊严,受尽人间一切屈辱,正如人类历史上(包括当今世界上有些国家)所演出的一幕幕悲剧、闹剧、惨剧一样。故爱祖国就是爱民族,维护祖国利益就是维护民族利益,这是回族爱国理念的最朴素的感情基础,用不着深奥的理论就能明白的事情,正如回族所崇敬的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所言:“你们要爱你们的家园,犹如鸟儿爱其巢窝一样”。千百年来,回族深深地眷恋着世代生息的中华热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凝结着他们的汗水、情感和智慧,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负载着他们的历史、足迹和生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与这块滋养他们、哺育他们的水土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割舍不掉的感情,一种无法忘怀、如影随形的恋情,他们深爱着这片沃土。只是回族爱国的方式与众不同——她把对祖国的感情深埋在心底,在太平盛世几乎不用直白的语言歌唱祖国、赞美祖国,只是默默耕耘,细心呵护,但关键时刻,她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祖国献出一切,牺牲一切,乃至生命。

2.“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回族的爱国理念在不断升华、不断成熟——从最初的热爱家园,到古代的“顺主忠君”,再到近现代的“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爱国主义的情感是各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健康的情感;但把爱国理念提升到信仰的一部分来看待的,却十分罕见。尤其是清末朝廷丧权辱国,官吏贪污腐败,政治极度黑暗的情况下,回族受到民族压迫、宗教歧视和屠杀、驱赶、迫害的情况下,在外敌入侵、国家处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在当时代表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不但不爱自己的这一群臣民,而且严重伤害他们的情况下,回族还能够一如既往地热爱这个国家吗?这个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还没有愈合的民族能够超越自身的苦难、恩怨和是非,继续呵护这个满目疮痍的家园吗?她能够看清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而不做出错误的选择吗?回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并且以卓越的表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

在清末民初国家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代表社会良知的回族知识分子引领了舆论导向,他们以自己的渊博学识、真知灼见和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高度负责任的精神,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方向,对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大大丰富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1907年,京津地区的回族知识分子丁宝臣、丁竹园兄弟先后创办《正宗爱国报》、《竹园白话报》,大力宣扬爱国思想,发出“保国即是保教,爱国即是爱身。”'6'的呼唤。而清末留学日本的回族学生所办的刊物《醒回篇》发表了一系列激发爱国感情的文章。如有的文章指出:“国家如个人(躯体)”,国家内部无论人们的职业“与夫其种族之或满、或汉、或回、或蒙、或藏,而其所以为组织国家之分子则一。”“国家之进行无异车轮之进行;国家进行在国民,车轮之进行在齿轮……我教亦中国之国民也,辟诸车轮,亦车轮之齿轮也,示弱点以停滞中国前途之进行,其可乎?”'7'强调每个中国人担负起国民的责任,“痛痒相关,彼此照顾,同心协力,共谋同种的幸福,以国土为性命,人人发出一团热力爱国如命。”'8'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但中国的命运并没有彻底改变,国家仍处在危难时期。1929年创刊的著名回族刊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