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又说,“在戏台上的情节发展并不恰恰像自然中那样,戏剧作品是按照一套原则体系来写成的。”因此,我们就不能根据自然现象或历史事实来衡量传统悲剧人物,而要根据艺术自己的“一套原则体系”。例如当时争论最热烈的“三一律”,狄德罗并不完全反对。
与此相关,狄德罗也并不完全反对“摹仿古人”的口号,不过认为应向古人学习的不是一些死板的规则,而是古人如何对待自然的方法。在一七六五年的《沙龙》里,他提到文克尔曼的向古人学习比向自然学习更好的主张,表示不完全同意,说过一段很有辩证意味的话:
谁若是因为尊崇自然而非薄古人,谁就不免冒一种危险,在素描,性格,服装,表情等方面总是显得纤小,软弱和庸劣。谁着是因为尊崇古人而忽视自然,谁就不免冒另一种危险,作品显得冷淡枯燥,缺乏生气,缺乏只有从自然中才能察觉出的那种隐藏的秘奥的真理。依我看,我们要研究古人,是为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然。(重点是引者加的)
我们已见过,在《和多华尔的对话》里,他也是把“要自然”和“要古人”并提的。这并不是调和论,而是把继承古典遗产和向自然学习结合起来的。
3.结束语
总观以上所述,在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之中,狄德罗是最杰出的。在反对为封建宫廷服务的新古典主义文艺的斗争中,他比伏尔太较彻底:在摸索文艺的新方向中,他比卢骚有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具体的措施,他虽反对近代文艺的腐朽,却没有因此就像卢骚那样否定社会文化,要历史开倒车。他坚决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从他口里我们第一次听到西方的深入农村生活的呼吁,和同情劳苦大众的呼声。不过在当时的阶级斗争中,他基本上站在资产阶级方面,主要地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制造者。他要文艺更好地为资产阶级服务,在戏剧领域里他大力宣扬新型市民剧,而且认识到小说这一体裁有较广大的前途,不但向法国宣扬芮逸德生的作品,而且还亲自写出《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两部比他的剧本远较成功的小说。在造型艺术方面,他不遗余力地攻击当时流行的为宫廷点缀场面的浮华纤巧的“罗钿”(Rococo)风格,既在《画论》里提倡现实主义,又在《沙龙》里提倡新起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他一方面要求艺术接近现实和接近群众,对近代现实主义起了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文艺用自然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情感,也替浪漫运动作了一些准备。他认真地探讨过美学各方面的问题,他的早年《论美》专著虽然还流露一些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没有能认识到“实在的美”和“关系到我们的美”如何由对立而统一,没有足够地认识到美的社会性,但是美在“关系”和“情境”的观点还是富于启发性的。他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后来他逐渐认识到美的社会性,他的思想方法也逐渐变成辩证的,特别表现在他对于情感与理智,自然与艺术以及学习自然与学习古典这一系列对立关系的看法上面。
注:
(1)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四○四至四○五、四○六页。
(2)见伏尔太:《哲学词典》里《古人和今人》条。
(3)达朗伯:《诗的感想》续编。
(4)《百科全书》里《古人》条(苏尔则写的)。
(5)杜博斯:《诗画杂感》,第二卷,第一三章。
(6)赫尔维修斯:《论精神》,第二讲,第一八、一九章。
(7)伏尔太:哲学词典里《剧艺》条以及《拿宁》剧的序文。
(8)伏尔太:《英国书简》。
(9)伏尔太:给达简塔尔的信,一七七六年七月十九日。
(10)《论戏剧体诗》,第二章。
(11)《和多华尔的谈话》,第二篇。
(12)《不尴尬的戒指》。
(13)菲罗克特提斯(Philoctetes)是索福克勒斯的一部悲剧的主角。他参加希腊东征大军,航行中在一个荒岛上被毒蛇咬伤生病,被大军遗弃在那里,过了九年孤苦生活。因为要打下特洛伊城,就要他的神箭,希腊人到了第十年才把他请出来参战。狄德罗在下文所谈的就是这部悲剧的场面。
(14)据阿塔莫诺夫和格拉季丹斯卡亚的《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中第二四六至二四七页的引文。
(15)参看第三章亚理斯多德关于这个问题所说的话。
(16)参看《论戏剧体诗》,第一三节,《和多华尔的谈话》,第三章。
(17)《论戏剧体诗》,第一○节。
(18)原题是“Paradox Sur le édien”,过去有李健吾同志的译文。
(19)从狄德罗评价一七六七年巴黎绘画雕刻展览文章(《沙龙》)以及其它著作谈到“理想的范本”的地方看,他所指的就是“典型”。
(20)亚格里庇娜是法国大悲剧家拉辛的《伯列丹尼库斯》剧本中的一个人物,一位骄傲的罗马皇后,上文描绘的是克勒雍扮演这位罗马皇后的姿态。
(21)见斐兹杰罗德:《嘉里克的传记》。
(22)见《查里三世》,方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一幕,第二场。
(23)见《哈姆雷特》,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第八六至八七页。
(24)《狄德罗全集》,第一一卷,第一三一至一三二页。
(25)《论戏剧体诗》,第一八节。
(26)《论戏剧体诗》。
(27)《狄德罗全集》,第一○卷,第四九九页。
(28)据上引《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二四六页的引文。
(29)两个定义的分别在于前者是可以“唤醒”,还是纯粹客观的美,后者是实际“唤醒”,已和我发生关系的美。
(30)参看第八章哈奇生节。
(31)《画论》,第一章。
(32)《画论》,第七章。
(33)《和多华尔的谈话》,第三章。
(34)据上引《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二四六至二四七页的引文。
(35)《论戏剧体诗》,第一○节。
(36)据上引《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二四五页的引文。
第二部分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第十章 德国启蒙运动:高特雪特。
鲍姆嘉通,文克尔曼和莱辛
一 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在十七八世纪,德国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之中还是最落后的,在十六世纪,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终于走到和封建诸侯相妥协的道路·托玛斯·闵泽尔所领导的农民起义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而终于挫败。从此德国在经济上长期保留了农奴制,农业生产落后,租税负担又特重,农民过着穷困痛苦的生活,工商业的情况还更坏;在政治上长期处在分散状态,在日耳曼那块不算太大的土地上就有三百多个独立小国,这些小国公侯一方面摹仿法国宫廷的排场,过着骄奢淫佚的生活,不得不向原来就极端穷团的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另一方面又互相倾轧,经常进行着争权夺利的战争,这对于农工商业也起了破坏的作用。加以在宗教上,这些小国也分裂成为两个阵营,北部的”新教联盟”和南部的”天主教联盟”,双方斗争也很激烈。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分裂,加上英,法、荷兰、西班牙等外国势力的勾结利用,就酿成历史上一场破坏性极大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战争的结果使德国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三,农工商业的凋敝就可想而知了,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布兰登堡公国就日渐强大起来,到了十八世纪初,它就成为普鲁士王国,在国王弗利特里希二世的统治之下,训练出一支庞大的军队,它从此就逐渐成为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政治经济的力量都掌握在军阀(容克贵族地主)手里。这就意味着封建势力在德国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
资产阶级的力量在当时德国还是很薄弱的。政治的分散和经济的凋敝都极不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但是既有三百多个小国,就会有为数更多的城市,所以单就数量来说,市民阶级在德国人口中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他们的经济地位薄弱,他们在政治上的表现也就特别软弱。当英国资产阶级在十六世纪就已进行了革命,法国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也已在积蓄力量,准备发动大革命时,德国资产阶级却仍奴颜婢膝地依附公侯的小朝廷,聊求残羹剩汁。他们自私自利,苟且偷安,眼晴望不到比井口更大的天,所以谈不到革命和文化方面的远大理想。他们在德国造成一种范围很大而影响根深远的“庸俗市民”风气(庸俗市民在德国取得了Philister的称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讨论德国问题时,经常提到这种“庸俗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