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抑鳌泛汀端缴印芬舱且约彝ス叵档木婪孜行摹<彝ス叵翟谧什准兜纳缁峁叵抵刑乇鹬匾缘业侣抟笏谙肪缋锏玫椒从常钦庵旨彝ス叵翟偌由稀爸耙倒叵岛陀训泄叵档鹊取毙纬傻业侣匏衔滦褪忻窬缰凶钪匾囊蛩兀础扒榫场薄K担�
一直到现在,在喜剧里主要对象是人物性格,而情境只是次要的;现在情境却应变成主要的对象,而人物性格则只能是次要的,一切情节上的纠纷都是从人物性格引出来的。人们一般要找出显出人物性格的周围情况,把这些情境互相紧密联系起来,应该成为作品基础的就是情境,它所包含的义务,便利和团难。(33)
从此可见,“情境”包括各种“关系”,比“关系”也较具体。上文已经提到,狄德罗主张戏剧情节应显示”人物性格和情境的冲突”,多少已露出黑格尔的冲突说的萌芽,这是对戏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贡献。在人物性格与情境冲突中所显示的关系主要是社会关系,已不是《论美》里所说的“秩序”,“对称”,“安排”之类自然事物的形式方面的关系了。狄德罗看社会关系,当然还是从资产阶级立场去看,所以特别重视家庭关系。但是他也并非完全没有注意到阶级关系,或是完全没有从劳苦大众着眼。在上文已引过的劝文艺创作者“住到乡下去”,“深入生活”的一段话中。狄德罗接着说:
这样,你就会了解到那些奉承你的人设法不让你知道的东西。要经常紧记着,只要有一个有势力的坏人就会使成千成万的人哭泣呻吟,痛不欲生;并不是自然(世上最大的权力)使人生下来就当奴隶,奴隶制度是屠杀和征服的结果;一切道德体系,一切政治机构,只要是为着离间人与人的关系而设立的,它们就都是坏的,(34)
当时工人骚动和农民起义虽然已在到处发展,这样的同情劳苦大众的呼声在知识分子中却还是稀罕的。从这种呼声中我们可以更灯地理解到恩格斯所说的启蒙运动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
从现实主义的观点出发,狄德罗认为要通过揭示”情境”。“关系”或事物的内在联系,文艺才能逼真;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就要通过思索。所以狄德罗虽然强调情感,却也认识到理智的重要性,有时他甚至把理智看得比情感还更重要,《谈演员》里所强调的冷静自制可以为证。他提出诗的想象也要合乎逻辑的看法。“所谓合乎逻辑就是显出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35)。他要求艺术家既要有热情,又要有冷静的回味和思索,不能单凭。“心血来潮”去创作,他在《谈演员》里说:
你是否趁你的朋友或爱人刚死的时候就做诗哀悼呢?不,谁趁这种时候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过去,……当事人才想到幸福遭到折损,才能估计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已经感到的悲痛。……如果眼睛还在流泪。笔就会从手里落下,当事人就会受情感驱遣,写不下去了。
这话正符合中国的“痛定思痛”一句经验之谈。有人认为狄德罗时而强调情感,时而强调理智,仿佛是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他的辩证处,和上文引过的他替“想象”所下的定义一样,这里他也是不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完全对立起来。
(d)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现实美与理想美
狄德罗的辩证观点还表现在他对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的看法上。他一方面始终坚持艺术要摹仿自然,另一方面也再三强调艺术并不等于自然,摹仿并不等于被功地抄袭。他见到美一定同时是真实的,但并不是一切真实的东西都美,美也有高低深浅之别.他说,”自然有时枯燥,艺术却永远不能枯燥”.所以艺术对于自然,首先应有选择。“摹仿自然并不够,应该摹仿美的自然”。在《谈演员》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
乙,但是它里面应有自然的真实呀!
甲:就像一个雕刻家忠实地按照一个丑网的模特儿刻成雕像,里面也有自然的真实那样,人们称赞这种真实,但觉得这整个作品贫乏可厌。
狄德罗在这里要说明的主要是美与真虽同一而毕竟有区别,以及艺术应注意内容不能专靠表现技巧的道理。他并不完全反对艺术表现丑陋的事物,像莱辛那样,他在《波滂的两个朋友》里说:
一位画家在画布上画了一个人头,其中一切形式都很有力,很雄伟,端方四正,显得是一个最完美最罕见的整体。在看这幅画时我感到羡慕和惊骇,我想从自然中找到这幅画的蓝本,却找不到,和它比起来自然中一切都是软弱的,纤小的,凡庸的。于是我就感觉到这里画的是一个理想的头。但是我认为画家应该使我看到她额上露出一点轻微的裂痕,鬓边现出一个小瘢点,下唇现出一个小得看不见的伤口才好,这样就会使这幅画马上从一种理想变成一幅画像了,眼角或鼻梁旁边如果有点天花疹的痕迹,这女人面貌就不是爱神维纳斯的面貌,这幅画就是我的邻居中一个女子的画像了。
没有一点瑕疵的面孔,像爱神的那样,只是理想的,不是真实的。真人的面孔总不免有些小毛病,如果要使画像真实,就不宜把那些小毛病掩盖起来。狄德罗在这里所主张的是不要为典型而牺牲个性,已经微露浪漫主义的倾向,和新古典主义的审美趣味是对立的。就狄德罗关于美的言论前后摆在一起来看,他是主张艺术既要个性的真实,又要精选原来就美的事物为题材的。
在评价一七六七年巴黎艺展的《沙龙》里以及在《谈演员》的对话里,狄德罗再三标榜所谓”理想美”(1ebeauidea1)以及它与“现实美”(lebeaureal)的分别。理想美首先要求对材料加以选择,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求对现实材料的理想化,集中化和典型化·在《谈演员》里他质问反对艺术修改自然的论敌说:”如果说生糙的自然和偶然的安排比艺术的造作更好,艺术处理就难免损坏它,请问:人们所赞扬的艺术的魔力究竟何在呢?难道你不承认人可以美化自然吗?”很显然,“美化自然”就要”损坏生糙的自然的偶然的安排”。这种”美化”的结果就是艺术作品,它已不复是自然了。狄德罗举雕刻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雕刻先从第一个碰到的范本着手摹仿,后来发见另外一些范本比第一个好,于是就这许多范本进行修改,先修改大毛病,再修改小毛病,经过这样反复修改和一系列的工作之后,它才终于造成一个形象,这形象已不复是自然了。(重点是引者加的)
从此可见,艺术既要根据自然而又要超越自然,艺术美是一种理想美,是艺术家经过“意匠经营”,在自然上加工的结果。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过狄德罗要求演员先在心中揣摩出”理想的范本”。这种理想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典型化的过程,从《论演员》里一段话中可以见出:
乙:你认为“某一伪君子”(un tartuffe)和“准伪君子”(1e tartuffe)究竟有什么分别?
甲:毕亚行员是某一伪君子,格里则尔神义是某一伪君子,但是都不是准伪君于。……准伪君子是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格里则尔来形成的。这要显山他们的最普遍最显著的特点。这不恰恰是某一个人的画像,也没有什么人能在这里面认出自己来。
“某一伪君子”还是自然,“准伪君子”才是艺术作品,是经过艺术创造的”理想的范本”,是一种典型形象。这种典型形象虽然根据自然(“世上所有的一切格里则尔”)而却不是自然中生来就有的(“没有什么人能在这里面认出自己来”)。所以典型美也只能是艺术美或理想美。
因为认识到艺术既要根据自然而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狄德罗对于艺术“规则”也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一般地说。他对于新古典主义者所宣扬的“规则”是反对的,认为“规则把艺术变成呆板的工作”,“这些规则没有一条不能被天才成功地跳越过去”。但(36)是他并不否定文艺上一些合理的成规。他在《论演员》里谈到悲剧时,说明传统悲剧中一些人物并不是“历史人物”而是“诗所想象出来的幽灵”,并且为这种“幽灵”辩护说:
因为他们都来自传统成规(convention)。这是由埃斯库罗斯老人定下来的一个三千年的老规约。
他又说,“在戏台上的情节发展并不恰恰像自然中那样,戏剧作品是按照一套原则体系来写成的。”因此,我们就不能根据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