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掌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清官,不治私产,以“国”和“天下”为家,到了下台后,居然连自己的私宅都没有。冯国璋则不同,他虽不善经营,但据统计,到他逝世时,他的财产仍有265万之多,包括大量的实业和证券投资,涉及银号、当铺、煤矿、盐垦、纺织、造酒、电灯、火柴、印刷等很多方面,此外还包括在北京和天津的房地产多处。因此,他虽然下野了,幸好还可以做“富家翁”。

  他的这些家当早在前清时就开始经营,到了民国年间,有的已经颇有名气。比如与张謇在苏北合办的盐垦公司,占地面积达到70万亩,其他如华通银行、华充银号等也很有名气,此外,他还大量投资开滦煤矿、启新洋灰、汇业银行等公司,是北洋集团中最大的实业家之一。当时有人就评论他“善自封殖”,他泰然自若地解释道:“项城雄主,吾学萧何田宅自肥之计,多为商业,以塞忌者之口耳。”

  这当然不符合历史事实,民国与汉朝不同,袁世凯也不是汉高祖。汉高祖威加海内后,功臣成为心腹之患,所以萧何才有田宅自肥之计。但民国远没有河清海晏,功臣也远不到兔死狗烹的时候,所以冯国璋说这样漂亮的典故,不过是附庸风雅,使障眼法而已。

  他之所以要田宅自肥,主要还是为儿孙打算。也许是他觉得政治太过黑暗,所以希望后代往工商业方面发展。他的后人中,长子家遂曾做过国会议员,算是半个政治人物,三子家遇曾做过军校的教官,算是半个军界人物,其他的都在实业方面发展。除了为儿孙考虑外,也是为了安排自己的亲朋故旧。做官做到总统,来投奔的亲朋故旧络绎不绝,他又不愿施舍国家名器,那么就只有往工商企业界安排,比如华通银号的经理就是冯家的亲戚,等等。

  冯国璋出身贫贱,因此对金钱看得很重,是有名的吝啬鬼。发迹前在北京,常去朋友家蹭饭吃,路再远,风雨再大,也坚持不辍。有人识货,说:“此乃‘飞而食肉’,是封侯拜相之兆。”他喜欢吃玉田酱肉,每让佣人去买,一定要求切成整整齐齐的四方块回来,因为怕佣人偷吃。买回来后偶以待客,则用刀切得极薄,因为不愿让客人吃太多。若有肉沾在刀上,他都要用舌头舔个干净,有时不慎,舌头被刀子割破,以致血流汩汩。这些事情都被人传为笑谈,可见他有多吝啬了!他也从不轻易给人金钱,他身边跟随他几十年的人,也很少能得到他的赐钱,如果一旦得到了,那说明他确实是把这个人当心腹来对待了。

  吝啬只是一种性格,项羽也是个吝啬鬼,照样可以做英雄,冯国璋也一样,他虽不够大方,但对部署还是十分宽厚和守信的。他身边也有不中用的庸才,他心知肚明,但也就是不加大用,绝不断人活路。而那些跟随他的人,他都能做到善始善终。拿李纯、王占元、陈光远这长江三督来说,与他的关系一直比较坚定,在民国初年那样朝秦暮楚的环境里,的确不易。当然,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他对禁卫军的不离不弃。若真能善始善终,本是一段佳话,不料好事多磨,偏要功亏一篑。

  当初紫禁城的那支禁卫军,自被冯国璋收顺到民国后,就铁了心要跟着他走。后来该军被改编为陆军第16师,却仍然轮换派出一营队伍充当他的卫队。到他做了总统,这个师相当于恢复了“禁卫军”的身份。等他卸任后退居北京帽儿胡同,以及回河间原籍时,仍从该师抽调一连负责防务。但是1919年,他从河间回北京小住时,16师师长王廷桢却把这一连人调走了,改派了一支杂牌军来代替。他为此十分生气,一是气王廷桢作为自己多年的老部下,居然能做出这样的负义之事;二是气自己当初对禁卫军的承诺被打破了,使得这段佳话不再完美。其实他也知道王廷桢是奉陆军部命令行事,而佳话不完美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关键是他由此知道了自己已今非昔比,不仅不再是总统,而且连个普通的军阀都不如了,那么他还如何能东山再起呢!

  他为此郁闷满胸,觉得浑身不自在,便于隆冬季节在家里洗了个澡,冷热交换之间,突然得了个急性肺炎,渐渐地不能说话,终至不能呼吸。才几天工夫,就含恨而去了。

  临殁时,他嘱张一麐笔录了“希望早日实现和平混一”的遗言,令家人郑重交给了大总统徐世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的这一无可厚非的政治理想更加令人叹惋。后来徐世昌一意要“偃武修文”、“南北和谈”,加上此前和后来黎元洪的和平统一之志,大总统们其实是有一条施政脉络的。

  他身后有两个墓穴,一个是政府所建、国葬所用的“冯公林”,另一个是祖坟,两者都在河间原籍。忠孝不能两全,家人因此为他准备了两具棺木,一具放肉身,一具置衣冠瓷像,肉身放入祖坟,而衣冠归于国家——其家人取舍原来如此!没想到的是,冯公林和祖坟最后都在“文革”的浩劫中被捣毁。 

一、从龙之士

  1900年是旧历庚子年,也是国人记忆中极为惨痛的一年。这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兵临紫禁城下,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惶出逃,一路经冀晋两省,于10月26日抵达西安。在河北境内一度沦落到餐风饮露的程度,窘况到山西境内才得到缓解。情况稳定后,便陆续有文武臣工辗转来从。这些人大多是投机分子,与太后共一场患难,当然是事半功倍的好事!

  在这众多的“从龙之士”中,有一个微不足道的记名道员名叫徐世昌。他早早地抱定了跟随两宫西狩的决心,但无奈两宫逃得太快,等他收拾好行李穷追骥尾时,发现已是望尘莫及,只好怏怏不乐地回到北京来。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一个在湖北做知县的堂叔专门给他写了封信,劝他应该即刻奔赴两宫的行在,并且附寄了足够的路费。他于是坚定了做从龙之士的决心,终于于次年正月赶到了西安,并借助一个旧相识的力量觐见了太后和皇上。果然,次年两宫回銮后,徐世昌的官运一路亨通,四年之内,由内阁学士,而兵部左侍郎,而督办政务大臣,而巡警部尚书,而民政部尚书,而东三省总督,一举创下了有清一代汉臣升迁速度的记录。而从其堂叔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宗族力量在那个时代的作用是何等重要!

  徐世昌远祖为浙江鄞县人,明末开始在京津一带经营盐业。徐家显然家大业大,一度还得到朝廷的敕封,子弟们开始走上科举功名的路子,曾出现过父子两代都曾担任山西巡抚的佳话。乾隆年间,小徐山西巡抚入赘天津巨室,于是落籍于此。到了徐世昌的高祖徐城,又携家宦游,此后直到世昌的数代,都在河南为官,于是他就有了第三个籍贯河南。值得一提的是世昌的父亲徐嘉贤,17岁时就敢于独踹太平军的营寨,一时勇冠三军,但也许正是在战斗中受伤损害了健康,他竟然在25岁那年就死去了。虽然有这样一个例外,但徐家近十世内还是以文士居多,几乎代代有著作传世,世昌亦然。

  徐世昌字卜武,1855年(咸丰五年)生于开封。7岁那年父亲去世,扔下孤儿寡母凄楚度日。寡母刘氏出身桐城世家,知书达理。一次世昌和弟弟世光见有三块来之不易的糕点,为了争到两块而大吵不止,刘氏大怒道:“你们从小就兄不友弟不恭,长大了还会有什么出息!”于是把三块糕点扔到地上踩个稀烂。刘氏素来仰慕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的垂范,对两兄弟的教课也就十分用心,四书五经自是不在话下,秀才四艺也毫不排斥。因此,世昌自幼便熟知经史,且能吟诗作画,其价值观取向与人生旨趣,于童年已经定格了一大半了。

  及至他长成少年,生得眉清目秀,目光射人,言谈之间才气自见。虽然腹藏锦绣,但由于家境清贫,他只能在邻近各县的县署内暂充文书,或者代人撰写文稿,以贴补家用,虽有博取功名之心,无奈在经济上和精力上都不允许。曾有人问他的志向,他慨然说道:“日后若能作官,定以俸钱多致宾客。”直到20多岁时,有一个名叫席锦全的小吏独具慧眼,认为世昌必成大器,便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并将自己财产的大部分陪作嫁妆。孤儿寡母的窘迫生活自此得到缓解,不久世昌兄弟便进京考取了举人,弟弟居然名列哥哥之前。但接下来继续深造,哥哥则一路高中,取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进了翰林院;弟弟则不断地名落孙山。据说兄弟二人初到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