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掌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直隶的新政卓有成效,各种具体而微的细节都领全国潮流之先。如1903年,慈禧携光绪巡幸保定时,袁世凯令军乐队奏乐相迎。我国礼崩乐坏已两千年了,哪里还有这种礼仪用曲,因此在保定火车站演奏的竟是法国国歌《马赛曲》。太后兴致不减,旁边侍驾的德龄公主遂趁机建议编撰国歌。袁世凯的军乐队是中国最早的军乐队,而德龄提议的国歌不久也成为现实,此即中国最早的国歌。

  直隶新政虽多,却都是治标,袁世凯的主要政治理想则是立宪。1906年,五大臣考察回国后,舆论倾向立宪,袁世凯乃决意奏请立宪。朝廷令醇亲王载沣主持会议讨论,结果奕劻、徐世昌、张百熙等人及出洋大臣支持立宪,而孙家鼐、容庆、铁良等反对,双方辩论不止。这时,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讲道:“实行立宪,是吾辈莫大的责任。官可不做,法不可不改!吾辈当共勉之。”这“官可不做,法不可不改”,庶几有几分谭嗣同的味道了。

  不久清廷即宣布预备立宪,守旧官吏的嫉恨不禁油然而生。本来,在袁世凯厉行新政的时候,满人忌惮他的六镇雄师,汉人怪他改变祖宗之法,读书人恨他摧灭科举之路,故不断有流言蜚语充斥朝野。时梁启超攻击天津为“第二政府”,御史陈田弹劾奕劻与袁世凯勾结,铁良、良弼等掣肘其军权,岑春煊则直接哭诉于太后,终于,他被迫交出四镇兵马,并悒郁成疾。不久,御史赵启霖等弹劾杨翠喜案,袁世凯涉案。他对这些不利因素奋起反击,尤其对于瞿鸿禨、岑春煊这两个重要政敌,更是不遗余力,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瞿、岑被逐,而袁世凯也被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改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实权被夺。

  他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实权在握,俨然一朝宰相。但他做真正的清朝宰相——内阁总理大臣,则要迟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那才真的是“末代宰相”。而他由“末代宰相”一变而为“开国总统”,再变而为“中华帝国皇帝”,三变而为“末代皇帝”,其奇崛跌宕,真是千古无双。 

八、先入关中者王

  对袁世凯来说,最担心的事莫过于慈禧先光绪而晏驾,因为届时光绪必然会置自己于死地。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幽居瀛台,切齿痛恨袁世凯,常画一只王八做靶子,上写“袁世凯”三字,用小竹弓射击。1908年中秋刚过,御史江春霖弹劾袁世凯十二大罪状,光绪见疏,愤怒无加,却因无可奈何而痛哭流涕。

  不料,光绪皇帝竟先于慈禧驾崩,三天后慈禧亦死。据传光绪死前欲写遗诏,但只写了一个“斩”字就溘然而逝了。这个“斩”字,八成是针对袁世凯。因此外界传言,也有袁世凯弑君之说。但若以理推度,如果慈禧先于光绪而死,袁世凯尚有弑君的可能;若光绪先于慈禧,袁世凯是不可能这样做的。而且,当时的袁世凯已经被慈禧剥夺了相当的实权,朝中尚有多种势力非他所能驾驭,他还远未达到王莽、朱温那样想弑就弑、想篡就篡的地步。

  末代皇帝溥仪与生父摄政王载沣

  因此,慈禧死后的袁世凯非但没有一飞冲天,反而命悬人手。慈禧死前,立溥仪为嗣君,以溥仪的父亲、光绪的弟弟载沣为摄政王。慈禧死后,载沣乾纲独断,由于他痛恨袁世凯在戊戌年出卖光绪,因此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即是收拾袁世凯。当时支持他惩戒袁世凯的,主要是在杨翠喜案中的三个原告御史,人称“台谏三霖”的江春霖、赵启霖、赵炳麟,他们的理由主要是为免袁世凯尾大不掉,不如防患于未然。但奕劻、张之洞等人明确表示了对袁世凯的支持,他们质问载沣届时是否可以摆平北洋军,载沣为之气馁。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那便是袁世凯免于一死,但奉旨“开缺回籍养疴”。当然,兹事前后都要做到位,袁世凯须自称“患足疾”,这样朝廷宣布他“开缺回籍养疴”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统领六镇的大将,被一个初出茅庐的载沣不费吹灰之力就赶回了老家。更有甚者,据说奕劻秘密通知他载沣要严惩他时,他即魂飞魄散地乔装逃往天津,想东渡日本避祸。可见当时的袁世凯不仅没有一手遮天的本领,就是拥兵自保都成问题。清朝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朝代,对科举功名奉若圭臬,而对赳赳武夫向欠重视。袁世凯偏生是一个半点功名也没有的武人,因此,即便他再努力,也无法令那些传统的文官士大夫满意,他在朝中的势力也就相当有限。

  他离别京城之日,真是凄凄惨惨戚戚,前来送行的只有严修等三四人,朝廷亦未给他配备专车。大概满朝文武都认为他大势已去,因此避之犹恐不及,哪里还敢来唱这出“阳关三叠”呢?

  他从1909年初回籍,一直到1911年秋复出,在这两年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都呆在河南彰德、卫辉一带,主要则在彰德的洹上村,不时还将自己扁舟垂钓的照片刊诸报端,以安政敌之心。他此时的诗歌也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了:

  烹茶檐下坐,竹影压精庐。

  不去窗前草,非关乐读书。

  这些诗被收入《圭塘倡和诗》中刊行流传,与他少年时的“一口吞尽胡天骄”相比,真是恍如隔世。

  孙中山与同盟会骨干在上海议事

  然而,这近三年的时间,也是他“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蛰伏期。当时的洹上村,俨然成了一个政治中心,电报机夜以继日地哒哒作响,全国的报纸积案盈架,更有那些忠心耿耿的亲朋故旧,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杨士琦等都常轻装简从地来访。他还常收留前来投靠的失意者,资助近况不佳的旧部,更有一个强大的幕府在帮他运筹帷幄。他坐拥洹上村的华堂玉宇、良田美池,俨然是一个当代的孟尝君、平原君。

  与此同时,清廷却在破罐子破摔,连立宪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不能把握。1911年,朝廷好不容易成立了责任内阁,却是一个“皇族内阁”——13名阁员中,汉人只占4人;9名满人中,皇族又占大多数。士大夫中的立宪派十分愤怒,转而与革命党人合作,这也是辛亥革命一举成功的关键之一。

  与载沣的冥顽不化相比,袁世凯的扁舟垂钓足可令朝野倾心。1910年下半年,日俄加紧侵略东三省,唐绍仪外交失败,乃建议起用袁世凯为东三省总督,以挽危局。不久,内阁协理大臣那桐辞职,公开赞扬袁世凯的才能胜自己十倍,不应被旷废林田。连载沣的弟弟海军大臣载洵,也认为有必要重新启用袁世凯。但摄政王不为所动。

  此时,朝野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袁世凯必将东山再起,洹上村遂迎来了几位贵客。首先是状元公张謇,他与袁世凯有师生之谊,但因性格不合而交恶。此次张謇来访,袁世凯不复年少时的趾高气昂,诚恳地将心事说明,令张謇十分满意,大有黄石公说张良“孺子可教也”的感觉。其次是名吏端方,他带来了大买办盛宣怀的来信,信中盛赞袁世凯为古今少有。袁世凯与端方晤谈甚欢,结为儿女亲家。

  辛亥年八月二十日,武昌首义爆发,这一日正是袁世凯的生辰。洹上村佳朋满座,胜友如云,正值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乍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议论纷纷,皆以为湖北官兵不日必能破贼,惟独袁世凯微笑不语。

  事实上,来往于洹上村的,又何止朝廷大员、社会名流和北洋旧部,便是看似格格不入的归国留学生,专程来访者也络绎不绝。袁世凯对他们不仅十分客气,还常馈以重金,以至于他的幕僚十分震惊。对此,他解释道:

  苏长公论战国养士,谓智勇辨力,苟有人收而养之,则天下靖矣。今革命党气焰方张,吾将用此术剪其羽翼,是或借弭将来之乱,未可知也。吾闻吴中村妪,有蓄雏女于家,比长,饰而售之者,谚称“瘦马”,用意又毋乃类是。与其供盗匪略卖,毋宁为村妪之“瘦马”也。

  他隐居洹上的两年半中,革命党人在南方的活动频繁,大则武装起义,小则暗枪冷弹,把清廷搞得焦头烂额。据说,革命党人的运动经费,有很多来自洹上。当然,这些事情隐秘之极,不惟清廷不知,就是革命党内部,也只有与闻机密者才知道。因此,当1912年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时,同盟会一位领袖解释道:“袁功不在孙文之下,今为继任总统,宜也,非幸也。”

  1909年1月,袁世凯被清廷“开缺回籍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