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主动出击,边战边退,佯作诱敌深入之态。云退至营寨,明知兵力空虚,
却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疑虑营中伏有重兵,三思而后仓促退去。
骄敌计。这是针对敌将骄狂、大意心理而用的计谋。1943年10月,日寇以2万兵力,在空军配合下,分三路扑向我太岳根据地。我故意示弱,避
① 《十一家注孙子·军事》。
敌锋芒。敌为炫耀“赫赫战果”,特从各地抽调180名中队长以上军官组织观战团来太岳。我八路军386旅16团跳出敌人包围圈后,受命伏击该车队,经3小时激战,180名日军军官全部被歼。此役,击中敌之疼处,敌狂怒之中,昏眩、惑乱,连调数千兵力赶来报复,结果合击扑空,一筹莫展。
诳敌计。这是造成敌将帅心理错觉,攻其不意的计谋。
日军偷袭珍珠港前,利用宣传工具大施骗术,给美军造成了日军将南下的心理趋向。同时,日军大量舰队向南佯动。因而,罗斯福预言战事将在南洋爆发。可是,在其言后几个小时,日军却在北方的珍珠港偷袭成功。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只有日军向南的宣传而无大量舰队向南开进,就绝不会赚得罗斯福“战事将在南洋爆发”的预言。
利用敌将心理定势。这是麻痹敌人、出其不意的计谋。按照心理学观点,人们总有一种习惯心理,也称惰性心理。
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久闻不聪、久看不鲜,就是这种心理定势的反映。许多军事谋略家,常常利用对手的这种心理定势,施计用谋。埃、以战争中,埃军利用以军对己方警戒部队经常换防这一司空见惯的心理定势,在每次换防中,兵力多去少回,直至集聚了足以发起进攻的兵力,以军仍未发觉。埃军待战机一至,便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陷以军以极大被动。
假顺敌意。这是摸准敌将心理状态后,投其所好的心战计谋。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王牌装甲旅受命从阿里什向菲尔丹附近的以军孤立据点增援,两地相距约150公里,以军装甲旅连遭埃军三次打击,在退守第二道阵地前,已有35辆坦克被击毁、击伤。该旅长不甘心失败,将余下的85辆坦克集结在第二道防线,准备孤注一掷。埃军摸准该装甲旅急于同菲尔丹附近以军会合的心理,决定假顺敌意,先令部队在菲尔丹附近佯架桥梁,增大交通量,制造埃军后续部队渡河的假象,使以军装甲旅坚定增援决心,随后,埃军又令先头部队一个营撤出原阵地,且战且退,将以军坦克旅引入预伏阵地,只激战三分钟,85辆坦克全成废铁,旅长亚古里被生俘。
火力威慑,这是针对敌将虚弱心理的一种计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率领一支舰队驶抵日军航空母舰基地附近,两强相对,剑拔弩张。根据以往战争经验,尼米兹熟知日本海军将领总把航空母舰做为支援火力的“虚弱”心理。海战一开始,尼米兹便组织50架飞机对日海军航母,轮番攻击,炸沉日海军航母4艘,沉重打击了日军,一举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冒险突然袭击,也称“破釜沉舟”。这是为了完成某种特殊任务,乘敌人戒备心理松弛而采取的一种计谋。
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舰队十分惧怕阿根廷“超级军旗”飞机,在空中又奈何它不得。于是,英方动用代号“SAS”的特种空勤部队16人乘潜艇在阿本土登陆,渗入“超级军旗”飞机基地,将在基地内的飞机全部炸毁,只有几架存储于基地之外才得幸免。从而清除了对英舰的最大威胁,对阿方的心理产生重大的震撼效应。
第二十一章诡道制敌
诡道制敌是军事谋略的重要原则之一。诡道是指用兵中的欺诈行为,简称作谋。诡,是指奇异诡橘、诡计多端:道,是指行为和方法的规律性。实施多种奇谋方略,采用疑、诈、诳、骗等多种手段制敌,这就是战争中的诡道。克劳塞维茨对此作过解释:“诡诈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作为前提的,因此它是同直率的、无所隐讳的,即直接的行动方式相对立的。”①指导战争的巧妙艺术就包含着诡诈,直出直入地去和敌人拼搏,历来为高明的战争指导者所不取。这是因为,战争本身就不是直线运动,“不守常”是战争的一大特征。曹操说得好:“兵无常势,以诡诈为道。”这里所说的“道”,就是规律。不论是哪个阶级,只要从事战争,就要遵守这一规律,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是如此。如果认为无产阶级的军队就不能讲诡道,那就错了。无产阶级军从对人民讲忠实厚道,但对敌人,就是要诡。
一、兵者,诡道也
(一)诡道由来已久
《史记》记载的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涿鹿之战。黄帝就成功地运用了诡道。黄帝把蚩尤引诱到琢鹿决战,将蚩尤打败,其中有诈是显而易见的。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古希腊战争中,也有诡道制敌的故事。比如太阳神阿波罗(福波斯)在与阿喀琉斯交战时,就“以浓雾遮蒙着将阿革诺耳带走,并用一诡计诱使阿喀琉斯仍然向他追击”①。
我国春秋以前的战争中,虽然也使用诡道欺诈之术,但不公开提倡。原
因就是受旧的道德观念的制约。中国古代战争史之出现过矛盾而又奇怪的现
象:一些战争指导者一边运用诡道杀人,一边又宣扬仁义道德,使人们不敢
提倡使用诡道,使诡道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便出现了宋襄公“不鼓不成
列”、“不擒二毛”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春秋初的晋楚城濮之战前,
晋文公向群下征求败楚良策。舅犯明确提出施用诡道:“战阵之间,不厌诈
伪,君其诈之而已矣”②。晋文公知道这是高明之策,却不敢明着采纳,又向
大臣季雍征求意见。季雍坚持仁义之兵,反对诈术,最后晋文公以舅犯之策
施诡诈手段,退避三舍,佯败诱敌,战胜了楚军。胜利后,晋文公为了维护
正统观念,违心地奖励季雍而不奖舅犯。
到春秋末期,孙武冲破禁锢,第一次在他的兵法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兵
以诈立”。孙武以后,诡道制胜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书于战国时
期的兵书《六韬·文韬·兵道》,对诡道就作了这样的论述:“外乱而内整,
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
伏其锐,土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汉书·艺文志》
提出:“自春秋至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战争指导者们斗智
斗谋,各显神通:李牧偃兵不成骄匈奴,李广解鞍牧马却强敌,赵云巧设空
城赚曹操??极尽诡诈之能事。到唐代,太宗李世民更把诡道归纳上升为误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 卷第3 篇。
① 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第492 页。
② 《韩非子·难一》。
敌术,他说:“朕观千章方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①。“多方以误之”原出自春秋后期伍员之口,这句话高度概括出诡道领域之广、种类之多、手法之活,深得诡道之要领。唐朝以后,兵家研究诡道蜂起,尤其是明朝,诡道兵书大增。《武备志》中的《二十一史战略考》绝大部分记载的是历史上以诡道指导战争的内容。《草庐经略》、《百战奇略》等诡道专著,分门别类地详细研究、论述诡诈之法,使兵家诡道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诡道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暗渡陈仓、调虎离山、抛砖引玉、空城计等等,层出不穷。
(二)诡道的核心
古今中外的兵家都知道“兵不厌诈”,但作为军事谋略的一个规律(原
则),尚须很好探究。我们认为,诡道的核心就是论述虚实转化(互换)规律。虚与实也是军事谋略的一对重要范畴,是对立的统一。虚与实的含义十
分广泛,包括军队的强弱、优劣、众寡、真伪、确实性与不确实性等等。按照刘伯承元帅的理解,战争的一切计谋和方法盖出于虚实变换的掌握和运用。施计用谋,实际上就是通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谋略手段来调动敌人,以便避实击虚,以我之实,击敌之虚,迫敌被功,我争主动。虚与实在战争实践中,因指挥员智力的强弱而变换,但它有变换的基本形式。如实而虚之,虚而实之,虚而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转换千变万化,军事计谋也就万万千千。
领兵作战是一种诡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