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彻底垮台、灭亡的蒋介石王朝作可怜的殉葬品。这是毛泽东为配合我军的强大的军事攻势而发动政治攻势的一篇代表作。
以军事打击为后盾开展强有力的政治攻势,把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保证决战胜利,是毛泽东统率我军同蒋介石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一个英明决策,是决战棋盘上致敌于军事上、政治上全面崩溃和彻底失败的很厉害的一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运用。
下面让我们用辽沈决战中的长春战役,来说明毛泽东军政两手相辅相成的谋略思想。
1948年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统筹全国战局,决定把决诚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当时东北蒋军40多万分别龟缩在锦州、沈阳、长春三个点上。为在东北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就地全歼敌军、辽沈决战开始前,我10万大军即在长春外因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包围圈。
当时长春守敌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所部新编第7军和曾泽生的第60军,人数亦为10万。
敌军占领长春后,曾聘请国内外专家,参考世界各国防御工事资料。经过精心设计,在原伪满首都新京的某础上增修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构成了号称“坚冠全国,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蒋介石所以要郑洞国守住长春,一可牵制我军南下北宁线作战,二可伺机驰援沈阳敌军,他们凭借的唯一优势是坚固的工事。我军如若硬攻,不仅要付出相当伤亡,而且极易震动锦州敌军向关内逃窜,从而破坏我军全歼敌军于东北境内的战略计划。于是我军对长春守敌施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和政治瓦解相兼并用的方针。
本来,困守孤城,历来为兵家所忌。更何况守敌10万兵马不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食。经过我军近5个月的包围、封锁,到1948年10月,长春守敌已处于粮尽援绝、内外交困的境地,不仅士兵叫苦连天,士气沮丧,削弱了战斗力,就连守敌的高级将官也是瞻念前景不寒而栗。这样就为我军发动政治攻势,进行政治瓦解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时长春守敌60军军长曾泽生是一位有抗日战绩的将领,又非蒋介石嫡系。自从4t越船运到东北“剿共”以来。他目睹了蒋介石统治集团内部的嫡庶之分和尔虞我诈,备尝蒋介石的冷遇和歧视,对蒋介石怀有不满情绪。但象他这样一个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要从国民党的阵线中站到人民一边来,又并非易事,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是很难实现的。针对曾泽生思想苦闷、犹豫不决的心态,我围城部队首长通过各种方式向他晓以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人民革命之大义,明确指出,死守长春只能城破被歼,向沈阳突围必被歼于途中,只有反蒋起义才有光明前途。我军的政治攻心促进了曾泽生的觉悟。在我军攻克锦州、整个东北敌军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曾泽生毅然率部反蒋起义。曾泽生的行动一下子打乱了郑洞国突围的计划,使郑洞国处于守不成又跑不掉的悲惨境地。郑洞国心乱如麻,手足无措。此时,周恩来亲笔致信郑洞国,劝他弃暗投明,走曾泽生将军的道路,与人民解放军共襄义举。但郑洞国毕竟是蒋介石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他既不想为蒋介石送命,又不想落个背叛蒋介石的名声。于是,在我军攻进长春后,郑洞国及其所属只好向人民解放军缴械投降。至此,长春守敌10万全部瓦解,长春这座现代化城市回到人民手中。
上述例子生动说明,正义之师对反动势力军政两手并用比一手独施,效果要大得多,胜利要快得多。特别是在反动势力发生政治、军事的双重危机、其内部矛盾加剧、未日来临的情况下,人民革命力量的军政两手井施的攻势,会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先战而后屈人之兵”的辉煌成果,从而加速敌人的彻底失败和正义战争的胜利进程。
总之,军政两手相辅,才能相成。战争既是敌我双方军事上的搏斗,又是政治上的较量,既有军事强弱之争,又有政治优劣之分。军事打击是战争的基本手段,是政治瓦解或政治攻势的前提和后盾,军事压力不大,军事打击不力,政治瓦解或政治攻势就难以发生效力。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头两年,由于当时敌强我弱,蒋介石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危机还不象以后那样深重,我军政治瓦解虽有效果但不很显著,当时敌军向我投诚和起义的只占被消灭敌军总数的2%左右,而且大多数为敌军的下级军官和零散部队。但到了决战阶段。双方军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我军可以对敌施行更强大压力和打击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军的政治攻势已成为消灭敌军重兵集团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可以使敌军高级将领和建制部队在战场上起义反正,而且能够争取称雄一方的敌方军政长官站到人民方面来。在三大战役中,我军共消灭敌军154万人,其中被我政治攻势瓦解(包括投诚、起义和接受和平改编)的达42万人,占总数的27%。可见,军事压力愈大,军事打击愈有力,政治攻势成就愈易于成功,成效愈大。
另一方面,政治攻势和政治瓦解又是配合军事打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政治攻势具有瓦解敌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分化敌人营垒、打乱敌军战略部署之独特作用。
上面,我们谈了历史,用古代军事家的生动实践和现代大战略家毛泽东的辉煌战果,说明了军政两手相辅相成的道理和军政两手相兼并用的威力。历史如此,现实和未来亦然,要使我们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脐身于世界之林,既要大力增强我们的物质力量,又要切实巩固我们的精神阵地,既要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威慑能力,又要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善于“代谋”与“伐交”。我们特别要清醒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顽固敌视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军事首脑,始终没有忘记用他们的军事、经济压力加和平渗透这两手来对待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力图实现他们的和平演变的战略目的。所以,今后我们仍需要用革命的两手去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用军政两手相辅相成的谋略去同敌对势力作斗争,以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十八章利用矛盾,纵横捭阖
利用矛盾,纵横捭阖是军事谋略的重要原则之一。毛泽东指出,我们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①其基本思想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同盟军,包括利用间接的暂时的同盟军,分化瓦解敌人的队伍,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不是四面出击,而是逐个消灭。敌人阵营不是铁板一块。没有区别就没有谋略。要善于最大限度地孤立当前最主要的敌人。马克思说过:“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②
一、从“合纵莲横”和“秦王扫六合”说起
战争是人类社会阶级、民族、国家、政治集团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在战争中,既有军事上的鲜明对垒、激烈抗争,又有政治上的相互渗透、互挖墙脚。因而,战争过程必然是交战双方互相分化、瓦解对方营垒,以求造成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斗争阵线,从而加剧对方内部危机的过程。这样,利用矛盾,纵横捭阖,就成为古今中外所有胆识兼俱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不重视的一种谋略艺术。
利用矛盾,纵横捭阖这一谋略思想,古已有之。这里不妨从‘‘合纵连横”和“秦王扫六合”说起。
“合纵连横”,始于井活跃于我国的战国时期。用同时代思想家韩非子的话来说,“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则是“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兼并;或者由强国分化、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逐个兼并、统一天下的目的。
当时鼓吹并实践这一谋略思想最卖力气的,是被人们称为“纵横家”的苏秦、张仪为代表的一批谋臣策士。他们东奔西走于各国之间,凭借其雄辩的口才和姻熟的外交手腕,纵横捭阖,或鼓动几个弱国结成联盟共抗某一强国,或献策于某一强国,拆散众弱之盟并把弱国各个吞并。他们不讲原则,没有信义,朝秦暮楚,一切以他们自己能否得到赏识、信用和升迁为目的。由于他们根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