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度的阶级本性,经过一番分析,美国的诡计被我们识破了。他们“不越过
三八线”是假,妄图把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是真。据此,
党中央、毛泽东立即作出了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
辩证思维包括灵活用谋的主观能动性。斗智的胜负,不仅在于识谋,还要看用谋,而用谋的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如果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能最太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敌变我变、计高一筹。相反,如果只知照抄照搬条条,不会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最终也要招致失败的。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5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3 页。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 1 卷第83 页,解放军出版社1964 年版。
当然,用谋的灵活性离不开计划性。计划性是统筹全局的,各个局部指挥员必须在计划性允许的范围之内,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用谋。如果原计划全部或部分的已不适应战场变化了的情况,这就要视情况灵活处置。但这种灵活性必须自觉的服从全局的利益。施计用谋的灵活性和计划性都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三、军事谋略规律与兵民为本
兵民为本是唯物史观和战争的正义性在斗智问题上的集中表现。
古往今来的军事家。在赛谋斗智的过程中都发现人民群众是不可缺少的
因素。《管子》认为,“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淮南子》中写道: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剥削阶级的军事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民众
的因素不可忽视,但唯心史观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民群众在
战争中的作用,非正义战争决定了他们脱离群众。因而,他们的计谋再高明,
也终因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宣告破产。
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认识,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认为人民群众是战争的主体和根本力量;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义的战争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群众把参加战争看作是解放自己的神圣事业。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正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这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争中以谋制胜,创造奇迹的根本所在。
从实践上讲,兵民为斗智之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陷敌于灭顶之灾。“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反映了军民结合智斗日寇的动人景象。尽管日本帝国主义武器精良,狐狸一般狡猾,但在足智多谋的中国人民面前,变成了丧家之犬,处处被动挨打。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斗智的主体性,军事谋略就能发挥巨大作用。毛泽东说:“发动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装起来,对敌人进行广泛的袭击,同时即用以封锁消息,掩护我军,使敌人无从知道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去攻击他,造成他的错觉和不意的客观基础,是非常之重要的。”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进行的第三次反“围剿”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不确实性留给敌人,使敌人在苏区乱碰乱担20多天找不到红军主力。后来当敌人兵分三路,形成月牙形包围圈,向红军主力集结地高兴圩一带逼近时,在群众的掩护下,红军主力在两股敌人20里的间隙中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重围。在敌人尚未明白之时,红军在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忽然东去。当敌人发觉之后,以密集兵力对红军实施大包围时,红军针对敌人害怕我主力北出临川的心理,使出一计:以一部兵力向安乐方向佯动,将敌主力向东北方向牵引。蒋介石果然中计,而红军主力在群众的掩护下,乘机再次钻“牛角尖”,从两路敌军相距十余里的大山之间,巧越过去,又回到了兴国地区。后来蒋介石再次西进寻找我红军主力决战,红军则利用良好的群众条件,调动和疲惫敌人,又向西转移到以均村、菜园岗为中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59—460 页。
心的山区,以逸待劳。这时敌人为寻找红军主力已在崇山峻岭中来回奔跑了两个月,拖得人困马乏,不得不结束“围剿”。我军乘敌仓促退却之机,实施追击,取得了黄土坳、方石岭战斗的胜利。上述谋略的成功,均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优势之上的。这个优势,是革命战争所独有的,反革命的战争想要也办不到。毛泽东曾说,蒋介石曾多次集训他的将校,将我们的军事书籍和从战争中获得的文件发给他们研究,企图寻找对付我们的办法。但是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军队的失败。
四、军事谋略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军事谋略范畴,是
对斗智规律的本质及其不同侧面的概括和反映。军事谋略学除了“保存自己
消灭敌人”这一根本范畴之外,还有其它一系列范畴,常见的有: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知彼知己,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利与害;上策与下策,伐
谋与伐兵,心战与兵战;先发制人,后发制人;全局与局部,战略与战术;
进攻与防御,内线与外线,持久与速决;虚与实,奇与正;众与寡,分与合,
集中与分散;进与退,走与打、劳与逸等等。它们作为斗智规律的补充,各
自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敌我双方斗智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这些军事谋略范畴
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有攻和防、进与退、虚与实、奇与正、分与合。这里
重点讲一下攻防、进退。
(一)攻与防进攻和防御不仅是战争的基本运动形式,而且还是军事谋略的一对重要
范畴。
第一、它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斗智基本规律的必然反映。毛泽东指
出:“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因为如不消
灭敌人,则自己将被消灭。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
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①《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②这清楚地说明,斗智必须既
善攻又善防,这样才能达到既保存自己又消灭敌人的完全胜利。不论进攻还
是防御都离不开施计用谋,所以《孙子》独篇专论谋攻,《尉燎子》卷第二
开篇专讲“权攻”、“权守”即谋攻、谋守,把谋与攻守结合起来,交互运
用。
第二、攻与防是最普遍、最基本的斗智形式。斗智是主观能力的竞赛,
一切谋略实施之前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要通过攻
与防这种客观形式或载体体现出来,自古以来,尽管斗智花样不断翻新,但
总是展现在攻、防之中。可以说,没有不用计谋的攻防,也没有离开攻防的
谋略。同时,攻与防本身在斗智中又互为条件,互相渗透。攻、守相反相成,
有时以守为虚,以攻为实,有时以攻为虚,以守为实等等,就是两者相互渗
透的生动体现。
第三、军事汁谋是攻防转化之机。当然,攻防转化是要有条件的,这里的条件,既有客观方面的条件,主要是依据敌我力量的消长、强弱变化;又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木第450 页。
② 《孙子·形篇》。
有主观方面的条件,主要是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主观能动性当然离不开施计用谋。毛泽东在谈到当年红军由防转化为攻所具备的条件时,曾列举了6个方面:1、要有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2、要具备有利的阵地;3、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4、发坝敌人薄弱部分;5、要使敌人沮丧;6、要让敌人发生过失。这6条之中除前面两条外,其余四条都属于施计用谋的范畴。
毛泽东是善于运用攻防转化的斗智高手。最精彩的是他对积极防御(攻势防御)的运用。他长期以来,把积极防御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并据此先后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谋略思想和原则。比如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十六字诀”;抗日战争时期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年线中的外线;解放战争中的“十大军事原则”;抗美援朝中的阵地反击,“零敲牛皮糖”的计谋等等,都是巧妙运用攻防斗智范畴指导战争胜利的艺术珍品。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思想,用于指导未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