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來無上知見。》
此正陳問義有四,由上佛說,菩薩修行,先斷輪回根本,故此首問,云何當斷者。意謂何等是輪回根本也。故佛下答以恩愛貪欲,是輪回根本。二問輪回有幾種性,佛答以因二種障,有五性差別。三問修行有幾種性,佛答即以五性而顯差別。四問菩薩度生有幾方便,佛答唯以大悲同事願力,然所問正為修行,乃及利生者,以菩薩修行,本為度生,而修行亦不捨眾生界,以度生即修行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机默佇。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此直答輪回根本也。無明有二:一發業無明;二潤生無明。發業者,乃無始最初一念妄動,迷本圓明,故號無明。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我者,乃前文殊章中所說,無始本起無明也。此雖迷真認妄,尚未續諸生死,但能發業而已。二潤生無明,正是生死相續輪回之報本也。由前迷理無明,妄認五蘊身心為我,即於此幻身,復起男女好醜憎愛之見,而貪愛淫欲之想,因愛見而發。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百千万劫,長在纏俊时娚苑ㄉ砘勖嫘裕砸皇拢鵀槭苌A命之正矣。故曰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輪回,當以斷淫為第一義也。此正與楞嚴所說,世出世間,生與無生,盡在淫心,斷欲不斷,故今經的指先斷淫欲,為修行之要。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此正示愛欲為生死根本也。以眾生五蘊身心,元因愛欲而有,但以愛欲為性命之正,故貪欲之境雖多,即種種諸欲,皆是助發愛性之本,又不止酒肉五辛為助因也。以愛根既深,而助發愛性者日厚,心心著欲,念念潤生,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也,下示輪回之本。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此申明愛欲為生死根本也。欲因愛生者,上云由有諸欲,助發愛性,蓋言諸欲亦欲愛而生也。以愛為根本,欲為助因故,然欲者貪也,愛者淫根也。以眾生淫心所愛者,男女之美色,因愛其色,故貪種種飲食厚味以養之,鉛華謇C以飾之,耍鞙剀浺赃m之,乃至聲色以悅之。一切諸欲,皆從淫心而發也。故曰欲因愛生也。命因欲有者,以眾生一生所欲染者,男女之色也。及死後捨命,未受後報,尚有中陰身,此身別無所見,但求欲境,故千万里遙見男女交媾之處,若曾有宿染愛緣者,即速疾至前,則以男女之想為己有,渴愛心极,則乘愛涎,流入母腹,守此精血,迹氩粧危旖Y為胎,此受命之元。故曰命因欲有也。故資其生者,乃愛欲為因,及受後報之身,乃以愛命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續而不休也。楞嚴眾生相續,發明此義。下示輪回之狀。
《由於欲境,起諸摺槪潮硱坌亩骷担旆N種業,是故復生地獄惡鬼,》
此明三途惡報苦果,皆因淫欲而有也。以愛心熾盛,奔趣欲境,然境有摺槪艟稠樒湫模瑒t愛益滋甚;若境摺模闵骷担酥拎僚蛄R,甚至殺害,則無惡而不造,所以復招三途地獄之劇苦,皆因愛而致也。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此明由愛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種種業,總之不出十惡業。謂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嗔痴。此十惡業,皆由愛欲而發。若備造則感三途之報;若平平不造,則感生人道;增修善品,則感生天上。蓋人天由愛厭業道,亦從愛而致也。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捨樂,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拢馈!
上言人天,且知六欲天報,言六天全未斷欲,但不作惡,故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上諸天,愛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愛欲是染是麤障,故深厭離,故云棄愛捨樂,且欣上是淨是妙是離,故欣樂取證,然欣亦愛也,故云還滋愛本,由此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輪回,不成拢馈A加梢詯蹝螑郏噬啦粩啵^饒君修到非非想,猶落禪家第二籌,以生死情根未斷故也。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此總結輪回根本,皆貪欲渴愛之過患也。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釋疑顯權也。恐有疑云菩薩入諸生死,豈非貪欲之過耶。故此釋云,菩薩但示貪欲而入生死,以同事攝令彼捨貪,乃是權現,非實事也。然修行者,必斷貪欲,於清淨心,方得開悟耳。上答輪回根本,下答種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摚o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湣T坪味希恳徽呃碚希K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此下答輪回問有幾種性也。謂理事二障,為輪回性性體也。以理障乃發業無明,事障乃潤生無明。輪回生死,以二障為體,即修行差別,亦因無明厚薄,二障溕疃@也。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下正答修行有幾種性,先徵後釋也。五性者,一凡夫種性,二二乘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外道種性。此初凡夫種性也。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此二乘種性也。以二乘人但斷六識三毒,離分段生死,故云永捨貪欲。經云但盡生死,謂為滅度,其實永得一切滅度。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薩種性也。三賢伏二障,地上斷二障。論云,分別二障,极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若金剛道後,異熟已空,則二障永斷,即入如來大涅槃海。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種性也。若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則各各皆是如來種性矣,何有不定之差別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識,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開示之。因此修習則有頓漸不同。此不定性,在師不在根,所謂聞熏成種也。若遇大善知識,以如來正修行路,開導修行,則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此顯佛性是一,因師不定,故楞伽要親最勝知識也。此則三乘皆不定攝。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外道種性也。既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無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師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師之過,非眾生佛性之過也。此經圓教大乘,無機不攝,以因師邪而邪,若捨邪歸正,無一不成佛者。闡提作佛,義見於此。上答修習差別,下答化生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答菩薩回入塵勞,有幾方便之問也。謂菩薩利生,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為首,大願持之。以同事攝之,是為妙行。然菩薩度生,以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此經重在斷欲為首,故獨稱同事為斷愛之妙行也。苟非願力所持,貿然同事,無不墮者,故要依無始清淨願力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