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灸。
不
宜浓覆,宜服六物青散。(青散在杂疗中范汪方六味者是也)若崔文行度障散(度障散在杂
疗
中范汪方四味者是也)赤散(赤散在杂疗中范汪方七味者是也本出华佗)雪煎亦善,(雪煎
在杂
疗中古今录验方三味
也。至再三发汗不解,当与汤,实者转下之,其脉朝夕 者为实癖也,朝平夕 者非 也,
转下汤为可早与,但当少与,勿令下多耳,少与当数其间。
病有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头不痛,
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也,不可下,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师强攻之,必遂损竭多死矣。诸
虚烦但当行竹叶汤。(竹叶汤在第三卷天行虚烦部中出文仲方是也)若呕者与橘皮汤,一剂
不
愈者,可重与也。(橘皮汤在第二卷伤寒呕哕部中四味者是也,出于深师方)此法官泰数用
甚
效,伤寒后虚烦,亦宜服此汤。(仲景千金方同)
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
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风法,蒸湿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
作事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蜷诸医与丸散汤,四日之内,凡八发汗,汗不出,苗
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传身极燥。乃KT 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
出也。人性自有难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无不汗出也。(短剧千金同蒸法在此卷崔
氏日数部巾阮河南法又有桃叶汤熏其法在第三卷天行部中文仲方支太素法是)
范汪论∶“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伤于寒而得病,何以反更为热。’岐伯曰∶‘极阴变阳,
寒盛则生热,热盛则生寒。’‘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
金同)
九卷云∶黄帝曰∶伤寒热病,死候有九(太素云不可刺者九)。一曰汗不出,大灌发者
死
(太素云汗不出大。通按灵枢热病论中灌发赤哕者死 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
者
死(甚一作黄)。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病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
下
血者
九曰热而痉者死。热病痉者,腰反折螈 齿噤 也,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便血,口中
干
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
极也,死,脉盛躁得汗者生(甲乙太素同士弱氏曰灌发灌骤也渍也先不出汗,后则若灌溉之
骤至而淋漓浸渍亡阳也)。
短剧论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疗之病,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疗者不别伤寒与天
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
其
千金论曰∶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
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
故
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樽节,与
时推移,亦得保安,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
然
即须救疗,迄至于病愈汤食竞进,折其毒热,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气自在,恣意攻人,拱
手待毙,斯为误矣。今博采群经以为上下两卷,广设备拟好养生者可得详焉。
又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营卫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
气在孔窍皮肤之
部,填塞胸心,故头痛胸中满,当吐之则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
当下之则愈。
又夏亦不可
虽云时觉视病已积日,其病源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当诊其脉,随时情势救解求免也,
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此伤寒次第病三日以内发汗者,谓当风解衣夜卧失
覆,寒湿
藏不消,转动稍难,头痛身温,其脉实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发汗也。
又凡人有少病,苦似不如平常,则须早道,若隐忍不疗,冀HT 自瘥,须臾之间,以
成痼
疾小
理,以时早疗,鲜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虽和缓,亦无能为
也,痈疽疔肿尤为其急,此自养之至要也。
又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服药
当如方法,若纵意违师,不须疗之也。
又凡得时气病,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所以尔者腹中热尚少,不能消
之,便更与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勿令极意也,能饮一斗
者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涩,若喘若哕者,不可与之,饮而忽然汗出者已愈也,人得病
能饮水者欲愈也(出第九卷中)。
经心录论曰∶伤寒病错疗祸及,如反复手耳,故谚云,有病不治自得中医者,论此疾也
,其病有相类者,伤寒热病,风温湿病,阴毒阳毒,热毒温疫,天行节气,死生不同,形候
亦别,宜审详也。(出第二卷中)
卷第一
论伤寒日数病源并方二十一首
内容:素问黄帝曰∶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
以上者何也。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
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一日巨阳受之,
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
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隘,故腹满而隘干。五日少阴受之,少
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终于肝,故烦满而
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
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
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
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
满三日可泄而已。
又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病者,病一日则巨阳
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也。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
日则少阳与厥服俱病,则耳聋囊缩厥逆,水浆不入,不知人则六日而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
十二经脉之长也,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出第九卷中甲乙太素同)
病源伤寒一日,太阳受病,太阳者,小肠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先受病,其脉络于腰
脊,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而头项背膊腰脊痛也。
又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之经也,主于肌肉,其脉络鼻入目,故得病二日,
内热鼻干不得眠也,诸阳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肤之间,故可摩膏火灸发汗而愈。(出第七卷中)
仲景伤寒论伤寒一二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主之方。
桂心(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胶饴(一升) 芍
药(六两)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温服一升
,日三服,如呕家不可服建中汤,以甜故也。忌海藻菘菜生葱。(千金翼同出第三卷中)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一二日内麻黄汤主之此云小建中汤非也此方但治心中悸而烦)
病源伤寒三日,少阳受病,少阳者,胆之经也,其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
胁痛而耳聋也,三阳经络始相传病,未入于脏,故皆可汗而解。(出第七卷中)
仲景伤寒论,疗太阳病三日发其汗,病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炙三两)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温温顿服,以调胃承气则愈
。忌海藻菘菜,经心录同。(出第十卷中,张仲景伤寒论三日亦可服麻黄汤此云调胃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