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安

    徽

    文

    艺

    出

    版

    社

 1

    弗洛伊德文集

    主编:夏光明 王立信

    文明与缺憾

 2

    目  录

    文明与缺憾第一章………………………………………………………(…1)

    第二章………………………………………………………(…12)

    第三章………………………………………………………(…25)

    第四章………………………………………………………(…39)

    第五章………………………………………………………(…49)

    第六章………………………………………………………(…60)

    第七章………………………………………………………(…68)

    第八章………………………………………………………(…81)

    精神分析引论新讲第二十九讲 对梦的理论的修正…………………………(…97)

    第三十讲 梦与神秘主义……………………………(…126)

    第三十一讲 精神人格的剖析…………………………(…15)

    第三十二讲 焦虑与本能生活…………………………(…185)

    第三十三讲 女性气质…………………………………(…224)

    第三十四讲 解释、应用和展望………………………(…254)

    第三十五讲 宇宙观问题………………………………(…282)

    本能及其蝉变…………………………………………………(…313)

    外行分析的问题………………………………………………(…338)

 3

    弗洛伊德文集

    文明与缺憾

    傅雅芳、郝冬瑾 译

    苏晓离 校

 4

    第 一 章

    简直不可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人们常常运用错误的判断标准——他们为自己追求权力、成功和财富,并羡慕别人拥有这些东西,他们低估了生活的真正价值。但是,在做出任何这类总的评价时,我们却可能忘记了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精神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有某些人,他们的同时代人并不隐瞒对他们的羡慕之情,尽管他们的丰功伟绩与人民大众的理想和追求毫无相关。人们无疑可能认为,毕竟是少数人羡慕这些伟人们,而大多数人是对他们漠不关心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差异性,由于人们的愿望性冲动千差万别,事情大概并不这么简单。

    在这为数极少的人中,有一个人在给我的信中自称是我的朋友。

    我曾经把我那本认为宗教是幻想的小册子①送给他,他回信说他完全同意我的宗教观点,但是,他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正确认识到宗教情感的真正根源。他说,这种根源存在于一种独特的感觉中,他本人一直具有这种感觉,他发现其他许多人也如此。于是,他就认为上百万的人也如此。他把它称为对“永恒”的感觉(asensationof“eternity”)

    ;这

    ①〔《幻想的未来》(1927年C)

    〕——方括弧内系英文标准版本注释。

 5

    2弗洛伊德文集

    种感觉是无边无际的,就如同“海洋般浩淼”。他继续说这种感觉完全是主观的事实,不是信条;它不能使人长命百岁,但却是宗教力量的源泉,各个宗教派别和宗教体系都利用它,把它引入特定的渠道,毫无疑问也详尽无遗地研究它。

    他认为,只要具有这种海洋般浩淼的感觉,就可以说是信教的,即使他反对一切信仰和一切幻想。

    我极其敬重我的这位朋友,他本人在一首诗中曾经赞颂过幻想的魔力①。

    他的观点使我遇到很大困难。

    我在我身上体验不到这种海洋般浩淼的感觉。很难科学地研究感觉。人们可能试图描述它们的生理现象,但这是不准确的(我想对海洋般浩淼的感觉也不适于作这类描述)

    ,结果只能求助于某种观念性的东西,因为它很容易与这种感觉发生联系。如果我没有错解我的朋友,那么,他所指的海洋般浩淼的感觉是一种慰藉,就像当剧中主角面临着玩火自焚的危险时,一个不同寻常的有点古怪的剧作家给予他的那种慰藉一样。

    “我们不可能脱离这个世界②。”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牢固结合的感觉,是与外部世界联结为一体的感觉。我可以说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种理智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实际上总是伴随有感情色彩的。

    然而,在同类的其它思维活动中也会有类似的现象。

    ①〔1930年增加的脚注〕:自从他出版了《拉玛克里西纳传》(LaviedeRaAmakrishna)

    (1929)和《维夫卡南达传》(LaviedeVivekananda)

    (1930)这两本书后,我没有必要再隐瞒我在文章中提到的朋友就是罗曼。罗兰(Rom—ainRolAland)。

    〔罗曼。罗兰在《幻想的未来》出版后不久,于1927年12月5日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关于“海洋般浩淼的感觉”的信。

    〕②克瑞斯塔。第瑞支。格拉柏(ChristianDietrichGrabe)

    (1801—1836)

    :“确实,我们不可能脱离这个世界,我们永远呆在这个世界上。”

 6

    文明与缺憾3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讲,我不能让我自己信服我具有这种慰藉性质的感觉,但是,我不否认它确实存在于其他人身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正确地解释了它,是否应该把它看作是宗教全部需要的根源。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提不出什么具有决定意义的建议。通过一种一开始就是致力于使人和世界结为一体的目的的直接的感觉,人们知道了他们与周围世界的结合——这种观念是不可思议的,是与我们的心理结构相悖的。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精神分析的方法,即发生学的方法来解释这种感觉。下面的思维线索说明了这一点。通常,我们没有比对我们或我们的自我①更确定的感觉了。在人们看来,这种自我似乎是独立存在的,单一的,与其它一切大相径庭的。但是,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恰恰相反,自我向内延伸到一种无意识的精神存在中,我们称之为本我。二者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自我是掩饰本我的门面。上述发现最初产生于精神分析的研究中,这一研究在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方面,还有许多东西将会告诉我们。但是,对于外部世界,自我似乎总是保持泾渭分明的界线。只有一种状态——一种公认是不平常但不应贬之为病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我不保持它与外界的界线:在恋爱的较高境界中,自我与对象(egoandobject)的界线有消失的可能。热恋中的人宣称“我”和“你”是一体,并且表现得好像这是真的,尽管他的各种感觉

    ①〔弗洛伊德对术语“自己”

    (self)和“自我”

    (ego)的用法的阐述,可以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b)标准版,第19卷,第7页)一书中的编辑导言中找到。

    〕

 7

    4弗洛伊德文集

    现象与此相悖①。生理(即正常)作用能够暂时消除的东西当然也会受到疾病的搅扰。病理学使我们认识到许多状态,在这些状态中,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或者说事实上被错误地确定下来。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自己身体的各部分,甚至他自己精神生活的各部分,例如他的认识、思想、感觉都变得对他很陌生,不像他自我的一部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把显然来自他自己的自我而且应该得到自我确认的事情归到外部世界。因此,即使我们自己的自我也可能失调,自我的界线是不固定的。

    进一步的探索告诉我们,成年人的自我感觉不可能生来就是如此的,它一定有过一个发展过程。当然,这是不能用实例表明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可以在思维中将其组建起来②。吃奶的婴几还没有把自我与作为他的感觉来源的外部世界分开。在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中,他逐渐学会了区分③。

    他一定会深深地认识到某些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