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15-银海指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风宜散而寒宜温,暑宜清而湿宜利,燥宜润而 
火宜凉。辨之既明,治亦易也。然其中有相挟而来者,盖风为百病之长,如挟寒挟暑挟湿挟 
燥挟火之类,有相从而化者,如风邪化火,寒邪化火,湿邪化火,燥邪化火之类,风邪发于 
前,火邪继于后,故凡人之病目者,皆以为风火也。然风火之症,最宜详辨,苟一见火症, 
无论有风无风,多从散治,鲜不为害。风本阳邪,必有外感,方是真风。因风生热,风去火 
自息,此宜散之风也。若无外感,只因内火上炎,热极生风,热去风自息,此不宜散之风也 
。又有相杂而至者,以四时言之,冬月致病只三字,风寒火是也。春兼四字,风寒湿火是也 
。夏兼五字,风寒暑湿火是也。秋只四字,风寒燥火是也。然其中有伏藏,有变化,亦不得 
执一而治。奈何医者治目,初起红肿眵泪,不问何邪,概行表散散之不效,随用和解。解之 
不去,随用清凉。凉之不效,继以补益。幸则引为己功,不幸则委之天命,恬不为怪,良可 
叹也。余着此论,一一剖悉,使纷纭错杂之症,不至混淆。更以脏腑经络形色脉象参之,无 
遁情矣。 

卷一六气总论

属性:《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灵枢九宫八风篇曰∶大弱风、谋风、刚 
风、 
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弱风,是为八风。五风者,肝为木,木旺生风。肺为金,火 
旺金刑则生风,水冷金寒则又生风。脾为土,土湿生风,燥亦生风。心为火,火炎风自出。 
肾为水,水衰相火生风。是为五风。八风由外,五风由内,目为外风所伤,其症眵泪肿痛, 
星翳渐侵,且风或挟热,则先头痛,眵粘 臊,赤肿羞明。风或挟湿,则多泪作痒,沿烂恶 
明。风或挟燥,则眵硬多泪,眼皮紧急。风或挟寒,则时流冷泪,微赤羞明。若神光泛白, 
视物昏朦,渐成内障,其痛时作时止,此由血虚火旺,内风所伤。治法在表者散之汗之,挟 
热凉散之,挟寒温散之,湿则汗之,燥则润之,但宜兼用和血之品。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 
风自灭也。至诸内风所伤,切不可升提发散。盖气血大亏之人,邪中于里,不能发泄,宜大 
补气血,使邪外越。又有平素阴亏者,厥阳内动,微感伤阴,即宜养阴平肝,使邪自散。若 
过用风药,益动热而耗阴矣。至半表半里之症,当以和解为先。然外风易治,内风难除。吴 
鹤皋曰∶艽防之属,可以治外风,而内风非其治也。旨哉斯言,学人能体会之,思过半矣。 

卷一六气总论

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至真要大论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天元 
纪大论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盖运气自霜降以后,春分以前,正属太阳寒水用事,设触 
冒严寒,即伤膀胱寒水之经。头疼腰强,发热恶寒,因循不治,传变多端。上乘空窍发为目 
病,冷泪翳障,视物昏花。若复兼湿,则邪滞太阴, 肉壅肿,兼火则刑克肝阴,遂生白障 
。兼风则迎风流泪,云翳满遮。兼痰则睥生樱核,目睛赤涩。兼郁则眼倦慵开,气滞光暗, 
辨症分治,庶无遗误。即有一二寒盛热生,外多火象,亦宜养阴清热。若过用寒凉,遏抑阳 
气,不免星障凝滞矣。然此属外寒所致。若内寒则人身脏腑自有之病,《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曰∶阴胜则身寒,人生真阳之气,寄于右肾,寒则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寒则三 
焦 
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寒则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寒则将军无决断 
,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寒则变化不行, 
而二便闭矣。心包寒则神明衰,而万事不能应矣。目为五脏之精华,禀天阳之真气,若为阴 
寒所制,必至失光昏 ,内障遮睛,宜温补气血以助真阳。至真要大论曰∶治寒以热。又曰 
∶热因寒用。又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王海藏曰∶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参 桂附,即夏月何妨选用。不待水冰地坼,然后为真寒症也。此外又有中寒伏 
寒挟寒诸症,种种不同,大抵治法务在调和营卫,祛寒散邪而已。 

卷一六气总论

属性:《素问》刺志论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曰∶暑为阳邪,而东垣治暑,则有阴阳动 
静之 
分,或广厦招凉,以伤其外。或恣食生冷,以伤其内。此静而得之为阴暑,农人耕耨于田中 
,征夫奔走于道路,此动而得之为阳暑。阴暑宜温,阳暑宜清。赵养葵谓暑病与热病相似, 
但热病脉盛,暑病脉虚耳。盖伤暑者,脉必濡弱,或弦细芤迟,身体发热,与四时感冒无异 
。惟舌红口渴,小便短赤为辨。其分见于五脏者,心为火,故暑先入心,暑伤气,肺主气, 
故火旺金刑。又长夏湿土司令,脾恶湿,得暑则脾土之施化不行,肝肾同位下焦,俱有相火 
。肝得暑而龙火以起,肾得暑而雷火以升,五火并炽,势等燎原,上延于目,则赤障肿痛, 
眵泪如脓。治法或辛凉表散以发其汗,或清热养阴以通利小便,务使暑邪外达,不致陷伏伤 
阴。若盛暑之时,猝然暴中,则当以凉解为主。惟怯弱之人,内无所御,外受暑邪,则凉解 
之中,必兼辅正,如清暑益气汤之类是也。又或暑邪内伏,待深秋收藏之际,猝然骤发,倾 
刻之间,遂至不救,甚或刑克肾阴,瞳神伤损。凡见此症,即宜凉补真阴。倘伏藏虽久,其 
发甚缓,秋冬之间,目赤肿痛,亦宜仍用清暑之剂。临症细辨,不患治丝之棼也。 

卷一六气总论
湿
属性:《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热 
穴论曰 
∶肾何以主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太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头面,中四肢, 
下腰脚,外皮肤,中肌肉,内筋骨。盖脾胃者土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下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肺者土之子也。肺气盛则清肃令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肾者肺之子 
,胃之关也。肾气化则二阴通。而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肝肾二经之相火,游行于五 
者之间,上承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生发,与手厥阴心包为表里,以行诸水,岂有泛溢停 
滞之患。若脾胃虚弱,肺无禀受,而气道不通,由是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日久熏蒸,郁为 
湿病。然此为内伤之湿。若外感之症,在天有雨露霜雾之湿,在地有沮洳潮瘴之湿,饮食有 
酒浆之湿,衣被有汗液之湿,阳盛则火旺,湿且化热,阴盛则水旺,湿又化寒,风可祛湿, 
湿更挟风,燥可除湿,湿还胜燥,内因外因,随经触发,上攻头目,症现各殊。脾湿则多眼 
癣眼菌,肺湿则多黄膜,心经湿则多 肉如脂,肝经湿则多星障,黑珠如雾混浊,肾经湿则 
瞳神呆钝,色淡昏 无光。治法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以 
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即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 
燥之。至于脾肾俱虚,水溢为病,则须培土填精,标本兼治,此东垣脾胃论,所以谆谆于后 
天补救也。 

卷一六气总论

属性:《内经》论四时主病之原,独遗燥症。喻嘉言以秋伤于湿一语,正其误为秋伤于燥,而 
千古 
疑义晰矣。盖燥为金气,秋时为阳明燥金司令,其气肃杀,故草木黄落。《素问》天元纪大 
论曰∶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又曰∶诸涩枯涸,干劲 
皴揭,皆属于燥。至真要大论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喻嘉言谓属于肺之燥也。又曰∶诸 
痿喘呕,皆属于上。亦属于肺之燥也。或因蓄热胜湿而燥,金衰津耗而燥,或猝感寒邪,阳 
气郁于外而燥,或恣食生冷,阳气郁于内而燥,或因于湿,湿化热而燥,或因于风,风胜湿 
而燥。王好古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李时珍曰∶枯者燥也。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 
则强,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肺燥则痿,肾燥则消。目之白珠肺也,燥则眵干作 
痒。目之黑珠肝也,燥则翳障模糊。目之瞳子肾也,燥则睛光昏 。心为火,燥则心阳上浮 
,红丝系绊。脾为土,燥则脾阴涩缩,黄膜牵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