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9-本草思辨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婢汤加附子,则证为汗出恶风,若附子又从而汗之,独不畏厥逆筋惕肉 耶,盖加附子 
正以其汗出。赵氏云∶恶风者阳虚,故加附子以入阳。然则舍附子则有亡阳之祸,岂果为驱 
风哉。 
用附子于中风风寒,原可不过分,故三生饮无风药,以阳气一充而邪即自消也。若他风 
寒证,则定须分治。邹氏亦颇以附子与表药对举,暗中逗出,足见附子外尚有表药,其所引 
桂枝加附子汤等八方皆是也。惟其中桂枝附子、白术附子、甘草附子,则为治风湿之方;桂 
甘姜枣麻辛附子,则为治气分之方。夫风为阳邪,附子阳药,以其人阳虚而寒重,非扶阳则 
风不能以徒驱,故扶阳与驱风并行。寒为阴邪,湿亦为阴邪,风湿之风,与伤风之风,亦致 
不同,非阳虚不尔,故亦需附子。气分者,水寒之气,结于心下,证由少阴阳虚而来。故麻 
辛附子,温少阴而发汗;桂甘姜枣,化上焦之阳而开结,此从表解。枳术汤则从中泄,病同 
而治不同。水饮所作四字,赵氏本上下条皆有之,极是。又麻黄附子汤,以麻黄发表而少阴 
脉沉用之,正赖有附子温少阴也,否则脉沉无发汗之理矣。 
附子为温少阴专药,凡少阴病之宜温者,固取效甚捷。然如理中汤治腹满,黄土汤治下 
血,附子泻心汤治心痞,甚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如此之类,亦无往不利。惟其挟纯阳 
之性,奋至大之力,而阴寒遇之辄解,无他道也。 
天雄,仲圣惟天雄散一方,附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后,不言所主何病。按此与上节离合 
之间,必有窜乱,今细绎其文,自夫失精家至为清谷亡血失精,当是以天雄散主之,下以桂 
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正为合宜。何以言之?两方于失精家原可通用。但脉为极虚芤迟,证 
见清谷亡血失精,则已肾损及脾,不补脾则生精之源绝。故白术用至八两,少腹弦急、阴头 
寒、目眩、发落,种种肾病,自非他补肾药所能胜任,故选用精气充实不外泄之天雄,而以 
天雄名方。至其佐使之桂枝龙骨,尤微妙难言。桂枝汤桂枝只三两,而此乃倍之,欲其于太 
阳之经府俱到以化气。其证阴既下泄,阳自上浮,而脾肾咸虚之阳,不当潜以咸寒之牡蛎; 
得龙骨,则引火归土而亦不损其阳。且桂枝辅天雄则入肾释阴,辅白术则入脾温土;龙骨辅 
天雄则固肾涩精,辅白术则固脾祛湿。以天雄散隶于是证,义实至精至确。若脉得诸芤动微 
紧,虽天雄散亦可服,要不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尤中 。盖脉芤动为阳,微紧为阴,阴阳 
气争则表里失和。治之以此汤,桂枝生姜甘枣为阳,芍药为阴;龙骨为阳,牡蛎为阴;于祛 
邪涩精之中,有表里相得阴阳互维之妙。此二方是于小建中汤肾气丸外,又别出良法者。就 
天雄 
乌头治风,亦惟阳虚而挟寒挟湿者宜之。以其中空以气为用,开发腠理,过于附子。故 
古方中风证用乌头,较多于附子;抉壅通痹,亦过于附子。故仲圣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及 
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皆用乌头不用附子。乌头与附子,同为少阴药,而补 
益以附子为优,发散以乌头为胜。故肾气丸有附子无乌头,大乌头煎有乌头无附子。因乌头 
气散不收,故不解表之方,皆去滓纳蜜更煮以节其性。仲圣之用乌头附子,可谓各极其妙矣 
。乃乌头赤石脂丸更二物并用,以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取其母子相感以除内外之邪,此岂 
寻常思议所及哉。 

卷二
半夏
内容:半夏味辛气平,辛则开结,平则降逆,为治呕吐胸满之要药。呕吐胸满者,少阳证也, 
故小柴胡汤不能缺此。推之治心痞、治腹胀、治咳、治咽喉不利,一皆开结降逆之功。要其 
所以 
用半夏者,率以二陈汤能润大便,半硫丸能治虚秘冷秘,谓润而非燥,究亦何尝不燥也 
,遇津亏无湿之人投之,立贻祸殃。惟仲圣取其长而弃其短,胃反为脾伤不磨,非有滞浊, 
乃佐之以人参,益之以白蜜,俾半夏之燥性尽失,而胃中之谷气以行。又竹叶石膏汤、麦门 
冬汤、温经汤三证,亦未可以半夏劫液者。乃其所伍者,为竹叶石膏人参麦冬甘草粳米阿胶 
丹皮之属,是亦化半夏之燥而展其开降之能,所谓化而裁之存乎变也。 
小青龙汤曰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汤曰渴者去半夏,此可为半夏非不燥之明征。然半夏之 
燥, 

卷二
荛花
内容:小青龙汤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盖利则水气不径趋膀胱,更以麻黄升太阳,则水道益 
涩,水气必泛而为胀满,太阴篇所谓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也。荛花本经主荡涤肠胃 
留癖利水道,则微利不至成滞下,而在上之水气亦去。且其用在花,走里兼能走表,故本经 
并主伤寒温疟饮食寒热邪气。若以茯苓泽泻治微利,则表邪亦从而陷之矣,此仲圣所以有取 
于荛花也。 

卷二
菟丝子
内容:菟丝子汁去面 ,徐氏不解,叶香岩谓升少阴,徐氏复不信,不知此最易晓耳。菟丝延 
草木则根断,子中脂膏最足,故补肾精而主升。面为阳明之脉,而菟丝甘辛而温,能由阳明 
经上入于面,以施其滑泽之功,面 焉得不去,窃愿以此释徐氏之疑。 
脾主肌肉,菟丝以寄生根断之性,补益其脾,故能充卫气而肥健,老学庵笔记谓久服生 
疽, 
他物补肾,补之而已,此能于补中寓升,故其治精自出溺有余沥,不得以涩剂目之。治 
消渴 

卷二
五味子
内容:喘与咳皆肺病,其有肾气逆而为喘咳者,则不得独治肺。五味子敛肺气摄肾气,自是要 
药。然但能安正不能逐邪,有邪用之,须防收邪气在内。仲圣以五味伍桂枝,则云下冲气, 
去桂加干姜细辛,则云治咳满,可见咳满之任,在姜辛不在五味。然而去桂不去五味,其他 
治咳逆诸方,又无不三物并用,其故何也?曰∶足太阳手太阴同为一身之卫,二经之病,往 
往相通。小青龙汤,伤寒太阳病也,而杂证肺病亦恒用之。推之苓甘五味姜辛汤、浓朴麻黄 
汤,皆肺中有寒饮,皆小青龙出入加减。小青龙系外寒与内饮相搏,故咳逆;若兼外寒,方 
中必有麻桂,无外寒者无之。至三物并用,则非分疏不明。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 
以温之,此干姜温肺之据。用干姜者,肺寒非干姜不温也。张隐庵之疏细辛也,曰∶气味辛 
温,一茎直上,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气而上交于太阳。审乎是而谓细辛不能发汗耶,则 
细辛辛温而烈,实能由少阴达表。谓细辛能发汗耶,则细辛细碎之体,那得劲力。所以发少 
阴之汗,必与麻黄并用;而散肺中寒饮,则正其所优为。二物一温一散,肺邪已足了之;而 
必加以五味,且数多于姜辛,几令人不解。此则治病即以善后,仲圣盖虑之周也。肺苦气上 
逆,咳则逆,喘则且至于胀,既张之肺,欲翕不得,有邪虽去而咳犹不止者,谓五味可无乎 
不可无乎。或曰∶烦躁而喘者加石膏,胃热熏面者加大黄,得毋三物亦治热咳?不知饮自寒 
而挟自热,三物所治仍属寒饮,不得因是致疑。或又曰∶三物治咳,惟细辛关系最重,而小 
柴胡汤咳加干姜五味,独不加细辛,岂传写有脱佚耶?夫寒饮迫肺而咳者,可从表解,可从 
下泄。少阳在半表半里,间有咳者,殆阳不胜阴而以微寒侵肺耳。无饮可蠲,何需乎细辛。 
此伤寒太 
尤氏曰∶五味子治嗽,新病惟热伤肺者宜之。若风寒所客,则敛而不去矣。久病气耗者 
,非五味子不能收之。然热痰不除,则留固弥坚矣。(见金匮翼)按所论甚是,而不免于语 
病。肺为热伤,固非敛不救,如孙真人生脉散之以五味治暑病,然方中必重任人参麦冬生津 
止渴之品。即尤氏所引治热咳诸药不效者方,亦何尝无清涤肺热如石膏知母枇杷叶之类,虽 
新病不得重 

卷二
栝蒌根、栝蒌实
内容:x即天花粉与栝蒌x 
栝蒌根实本经俱苦寒,李氏谓根甘微苦酸微寒,实甘寒,辨之致审。 
草木之根 ,其性上行;实则性复下降。栝蒌根能起阴气上滋,故主燥热之烦渴;实能 
导 
栝蒌根与葛根同主消渴身热,而仲圣治痉,则一用葛根,一用栝蒌根何故?盖无汗而小 
便反少,气冲口噤,是风寒湿之邪,相搏于太阳阳明之交而不解,用葛根则能随麻黄辈散之 
于外。栝蒌根无解表之长,而证是身体强KT KT 然,俾与桂芍诸物养筋脉则适相当,此 
其所以攸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