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桂枝汤加附片,再加香附、麦芽。方中附片温经散寒,香附、麦芽行滞散结。桂枝汤调和营卫,兼散风寒。
服后,面色唇口均转红润,核已消三分之二,但出现鼻衄,身出红斑。此乃阳气通达之象。继用封髓丹(黄柏10克、砂仁3克,炙甘草6克)三剂调理,诸症全消而愈。
肺结核表邪失解
袁××,男,五岁。原患肺结核未愈,后感风寒,症现发热、畏寒、咳嗽等。住某医院按肺结核治疗未见好转,邀余会诊。查其脉浮紧,舌淡润,苔薄白。脉症合参,此系表证失解,致邪郁肺卫。宜解表调和营卫,使病邪得出,则有转机。用加味桂麻各半汤。处方:
炙麻绒4.5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杭芍9克 苏叶4.5克
防风6克 独活6克 甘草4.5克 烧生姜3片 大枣5枚
二诊:服一剂,寒热即退,咳嗽亦减。继以健脾补肺,脾肺并治之剂,使土旺金生,可望康复。尤以幼年生机旺盛,若能药证相符,恢复并不困难。处以如下二方:
第一方,参苏饮加减:
沙参9克 苏叶3克 法夏6克 茯苓9克 陈皮4.5克
炒枳壳4.5克 桔梗4.5克 葛根6克 川贝母6克 甘草3克
第二方,参苓自术散: (改为汤剂)
苏条参9克 自术6克 茯苓9克扁豆9克莲子9克
淮山药9克 苡仁9克 砂仁3克 陈皮3克 桔梗4.5克
甘草3克 大枣2枚
上二方交替服,二日服一剂,各服六剂后,饮食增进,精神转佳,面色红润,病体康复。
'按':《内经》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此症虽以肺结核为本病,而症见寒热,脉现浮紧,则为表邪之征。本“急则治标,先表后里”之原则,以解表为先。待标病解除,则以培土生金而治本,使饮食增进,抗力增强,其病自愈。病有先后,治分缓急,治本治标,应以当前所现病机为根据。
加味桂麻各半汤,原系平淡之剂,竟能应手取效者,实由于明辨证情,把握标本缓急得宜。中医不以病名为主,而以辨证为中心者,即此义也。
顿咳(百日咳)
戴××,女,六岁。顿咳不止,夜间尤甚,每日发作数十次,病已经月。西医诊断为“百日咳”。剧咳时口鼻出血,甚或手足抽搐。屡经治疗,未见好转。且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来诊时,症见面白无华,舌苔自燥,脉细数无力。此症久咳不止,阴虚液涸,肺失清肃。伤则金不制木,血失敛藏,故剧咳时手足抽搐,口鼻出血。胃阴既枯,所以食欲渐减以致精神不振。治法当从滋阴养液,肃降肺气入手。方用炮姜甘草汤加味治之。处方:
炮姜炭6克 炙甘草6克 天冬9克 五味子3克
白蜜3匙(分三次兑入)
方中,姜炭味苦,甘草味甘,苦与甘合,则能化阴。阴者,血也。血能润燥,又能濡筋。合以白蜜,则补益脾胃,滋胃阴而降肺逆。五味子酸能敛肺,主咳逆上气。天冬入肺
,以清燥热,又能利痰宁嗽。诸药相合,则为肺胃同治,标本兼顾之方,于阴虚液涸之症颇为相宜。
患者服三剂后,咳嗽次数大减,口鼻已不再出血。但因久咳,不仅阴液亏损,血亦不足。再就原方加北口芪15克、当归9克(即当归补血汤),以补气生血。连服五剂,咳即全止,食欲渐佳而愈。
'按':百日咳,古称顿咳,是小儿常见的以阵发性咳嗽为主而且病程较长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也是小儿传染病中较为痛苦的疾病之一。由于久咳不止,往往导致阴虚液涸.碑胃伤损。此时的治疗,若纯用滋阴,则有碍胃气,若辛香燥脾,则更伤肺阴。有见于此,故借用《金匮》治肺痿吐涎沫之甘草干姜汤,此方原治“肺中冷”,有温肺复气之功。但在用时,姜改用炮姜炭,则辛温之性大减,苦味大增.与甘草合用则有苦甘化阴之妙。再合以白蜜之润肺燥、补脾胃,济以天冬、五味之益阴敛肺,则于肺胃阴虚、脾胃伤损之症即无妨碍,且有刚柔相济之妙。
此方不仅用治小儿百日咳久咳不止而现阴虚液涸者.亦用于男、妇成人阴虚久咳,干咳无痰,或咳即遗尿等。
蛔厥腹痛
患者×××,九岁。其父代诉:“病已三日,呕吐发一热,手足时冷,腹痛不能按”。某医院曾考虑手术,因家人反对,故转余急诊。症见:腹痛剧烈,患儿直挺其胸,两眼上翻,烦乱不安,频频以手抓唇。诊其脉则闭伏异常,视其舌,苔黄而燥,舌体满布槟榔状之花点,唇赤面黄。显系湿热积滞,胃浊不化。至于舌现槟榔状花点,则属蛔虫之征。蛔虫为患,故腹痛不能忍。气机郁滞,故脉闭伏。今发热实非外感,热深厥深,故见手足厥冷。先其所急,应予清肠胃湿热,兼以安虫治之。用自拟方安蛔止痛汤。处方:
茵陈6克 炒苍术6克 川芎6克青皮6克 炒杭芍6克
厚朴6克 砂仁4.5克 焦山楂6克 焦黄柏6克
苦楝根皮4.5克 烧乌梅3个炮姜3克
盖虫之寄生肠胃,赖湿热而繁殖。茵陈专清肠胃湿热,苍术燥湿健胃以安脾。川芎行气开郁,杭芍和肝养血而缓急迫,青皮、厚朴散积消痞而宽中,均有疗腹痛之功。砂仁行滞气,焦山楂消胀散结,更用苦楝皮,黄柏、乌梅以泄热杀虫。加炮姜辛温反佐,以制苦寒。
二诊:上方服后,吐蛔二条,腹痛稍缓,烦乱亦减,呕逆渐定。但不时仍有腹痛,脉仍闭伏,发热未退,大便已四日未解。此营卫失和,里热积滞。本“通则不痛”之旨,用桂枝汤加大黄。处方:
桂枝6克 炒杭芍6克 大黄6克(后下) 甘草3克
生姜2片 大枣2个
仲景桂枝加大黄汤,原方芍药量为桂枝的两倍。余今用为等量,为桂枝汤原方,目的在和营卫。加大黄以泄里热,通其便而不伤中,与仲景重用芍药配大黄以治里实腹痛者有异。
三诊;服药一剂,大便得通,热稍退,手足转温。多日来闭伏之脉,今转弦数满指,是病情向愈之征。但舌仍黄燥,脉证俱实,虽经用下,但积热未消,仍应再下。方用杨栗山升降散和仲景四逆散合方化裁:
僵蚕4.5克 蝉蜕3克 炒柴胡4.5克 炒杭芍6克
炒枳实4.5克 甘草3克 炒黄连1.5克 炒黄芩4.5克
大黄4.5克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方中僵蚕、蝉蜕、大黄、蜜酒,乃升降散去姜黄也。僵蚕、蝉蜕驱风散热,大黄泄热通腑。酒引诸药上达,蜜导诸药下行。柴、枳、芍、草四逆散也。柴胡散肝胆经热邪,合枳实消心腹、肠胃中结气,且可升清降浊。芍药、甘草并用,可缓急止痛,加芩,连清热除湿。全方主旨,清热导滞,升清降浊,疏肝泄热,且解表和里,荡滞通便。
四诊:上方服后,下燥粪甚多,热势又减,脉由弦数转缓,身体已能俯仰,烦乱已除,腹中有时隐痛,舌苔黄燥稍退。此积热未尽,仍应清热导滞。用升降散加甘草:
僵蚕4.5克蝉蜕3克姜黄4.5克 大黄4.5克 甘草3克
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五诊:服上方后,续下燥粪,病者神态安宁,发热全退,腹部微隐痛,惟小便短赤。此湿热未尽,宜清热利湿。仿叶氏治湿热法。处以下方:
茵陈6克 茯苓9克 苡仁6克
通草3克木通3克
连翘4.6克 焦栀仁3克 焦黄柏4.5克 杏仁4.5克藿香4.5克
滑石6克
方中栀仁、苡仁、茵陈,茯苓,清热利湿,木通、通草导热下行,杏仁利气、宣肺,藿香行气、助胃,止心腹之痛,滑石利湿,黄柏滋水清热。
六诊:服一剂后,患者神清气爽,六脉平和,腹已不痛,小便清长。继予甘露饮,清湿热,养阴液而愈。
'按':本证初诊,颇似仲景乌梅丸证。然乌梅丸证所治之蛔厥,是因脏寒,蛔上入胃所致。本证虽由虫积引起,但湿热积滞,大便燥结。故先用安虫止痛,继用清热导滞。复经数次攻下,才使病势由重转轻。若不及时议下,则变生他症。
小儿风痉频发
刘××,男,二岁。患抽搐,已三月余,日发四、五次,若受惊则发作更甚。经某医院治疗已二月,邀余会诊。见患儿两目直视,舌绛、面赤、唇紫,脉弦数。证属热郁生风,肝风内动。先以通络、养肝、清热熄风为治。用加味三豆饮。处方:
绿豆9克 黑豆6克红饭豆9克银花3克连翘3克
桔络6克 丝瓜络6克钩藤3克
另加服猴枣散,一瓶分二次服,日服一次。
方中三豆,专以养肝、润燥、和胃,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络、丝瓜络化痰通络,钩藤清热平肝、熄风镇痉。再以猴枣散清热化痰,镇惊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