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口芪24克 知母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山萸肉9克 潞党参15克
连服三剂,诸证好转,精神转佳,病告痊愈。
例六:
侯××,女,三十岁,湖南人。患经漏二月余,曾经中西医治疗,而经漏如故,且脐腹绞痛难忍。经用吗啡止痛,收效不大,反而出现口干、舌燥、自汗、发热等症。经其友介绍来诊。症见脉弦细,舌苔白腻少津。结合上述诸症观之,显系血枯化燥,血室瘀热所致。势非攻下,莫可救治。但患者体质虚损,目前用下,恐再伤正气,经漏更甚,必致危殆。宜本“体功重于病邪”之原则。治法分两步,先从健脾养肝,恢复机体功能,待体质好转,方再议下。处方用逍遥散加胡黄连。数剂后,果现脉数,舌转黄燥,发热、自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数日未解。此瘀热伤津,而肠燥之征象已备,体功已趋好转,下法之条件已具,乃用仲景厚朴七物汤。处方:
川厚朴9克 枳实9克 大黄9克 桂枝9克 甘草9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方中枳、朴、大黄系小承气汤,用于攻里泻下,并除血室瘀热;桂枝、生姜升肝达郁,肝气得升,则血得归藏而经漏可止;甘草、大枣补益元气而和中。如此组合,既能逐瘀退热,又能安正。
嘱服上方一剂,次日来诊,大为好转,自诉大便已通,下黑粪两次,每次半痰盂之多。且汗止舌润,脉静身凉。两月多来之经漏已随之而止。继以归芍六君汤调理而愈。
此案之主导思想,在于初诊即认定其“正虚邪实”,但不急于驱邪,故先以健脾养肝为第一要着。待患者体气渐充,燥热已趋明显,攻下条件业已成熟,便抓住“血室瘀热是引起经漏不止”这一病机关键所在,毅然投以泻下之法,使瘀热尽除,而收全功。
'按':崩症系指经血卒然而来,暴下成块,势不可挡,如土崩瓦解,故名曰“崩”。漏症则淋漓不尽,绵延不止,如漏卮难塞,故名曰“漏”。古人认为:“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崩漏二症,虽症状不同,但总由;中任二脉为病。临床诊治必须审其虚实,辨其寒热。故处方用药须根据病情而定。上述病案六例,从中可以看出“同病异治”之灵活性。
经漏血尿
王××,女,四十岁。已婚多年,从未孕育,性多忧郁。1949年春,自感胁腹疼痛,经漏淋漓不已,并发尿血,尿道灼痛。经西医诊断为“子宫肌瘤”,建议手术,未曾施行。经某中医用导赤散、清心莲子饮等方未效,乃请余往诊。按其脉,弦而涩。视其舌,青而滑。病已二月之久,以方衡证,尿血而痛用导赤之类,未为不可,何以不效?因思患者之急欲求医调治者,为求生育也。求而不得,抑郁伤肝,肝藏血,肝气郁结,气血失调,此其因也。今观脉证,确系肝郁。盖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故专事清利之导赤散无益也,治劳淋之清心莲子饮亦无济于事。余因之而得到启发,据其主因,不宜从小便之义治。但治经漏何能兼顾尿血?治尿血又怎能顾及经漏?惟既决断为肝郁夹瘀,其病在肝。治宜舒肝解郁。肝气得舒,淋漓可止;肝气不陷,血自归经,尿血可愈。乃处以下方:
白茯苓15克 炒泽泻6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炙香附9克 砂仁6克 郁金6克 青皮9克 玄胡索9克
川楝子6克 甘草梢4.5克
此温肝舒郁法也。茯苓、泽泻渗湿利水,杭芍养血柔肝,香附、青皮、玄胡、川楝、郁金,皆调气舒肝之品,亦能活血。砂仁理气通滞。桂枝一味,达木郁以升肝气,张锡纯谓其“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
上方服二剂,诸症均有减轻,瘀象亦退。方既已效,仍用原方加减。处方如下:
白茯苓15克 炒泽泻6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上阿胶9克 生地12克 丹皮6克 焦栀仁6克 浙寸冬9克
生甘草4.5克 血余炭一团
此在原方基础上,加阿胶养阴益肝,助生地、寸冬养阴润燥,丹皮、焦栀仁化阴生血兼清郁热,血余炭止冲任二脉之血溢下渗;再以苓、泻之渗利湿邪,以桂、芍达郁而平风木。
连服五剂后,各症渐愈,尿血全止,月经调畅。次年受孕而举一子。
'按':此例之愈,全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患者年已四十而无嗣,忧虑可知。求子不得,肝气日郁,气血瘀阻,冲任失调,故经漏淋漓。瘀血下注,渗入膀胱,必然尿血。肝血不藏,遂使血不归经,绵缠难愈。治疗之法含舒肝解郁、调理冲任,别无良策。此尚易理解者。如胶柱鼓瑟以“血家禁桂”之说为禁令,则是不深知桂枝之性能与该例尿血之病机。考桂枝辛温,与芍药合用善调气血,与丹皮合用善化厥阴寒凝瘀结。更有妙者,本品善升肝气之下陷,俾冲任和调,血自归经,再佐以育阴润燥之品,何患血之不止!前人虽有“血家禁桂”之论,系指上窍出血之证而言。至于肝气下陷之下窍出血,非但不为禁忌,抑且必用也。故治此类血证,往往加用桂枝,非独此案也。
阴道出血并发紫斑
陈××,女,二十五岁。患阴道出血已三周,兼见全身紫斑。住某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曾用过犀角地黄汤、牛黄丸等多剂,阴道出血不仅未止,又增齿龈出血、鼻衄。转余诊治。症见:面色苍白,两颊微红,舌质淡,苔薄白少津,脉芤。此血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予外也,即所谓“血不归经”。其所以不归经者,殆由阴虚阳浮使然,故现鼻衄、齿衄及紫斑等出血现象。前医药过寒凉,正气受损,故出血不止。今本“急则治标”之原则,先以止血为务。然此证虽属阴血虚亏,但热象并不显著,用药不可过寒,寒则凝,易留瘀;亦不可过热,热则动血,更不易止。宜寒温并用,刚柔相济为适当。乃用自拟方生地侧柏叶汤加白茅根。处方:
生地15克 侧柏叶9克 白茅根9克 麦冬9克 杭芍9克
炙艾叶6克 藕节5个 炮姜15克 炙甘草6克
此方说明见本书“鼻衄”例一。
服药三剂,出血顿止,紫斑未全退。继用自拟方二甲化斑汤。处方:
炙龟板15克 生牡蛎15克 沙参9克 玄参9克 阿胶15克
茜草6克 藕节3个 牛膝9克 甘草3克 蒲黄(醋炒)6克
方中二甲(龟板、牡蛎)育阴潜阳,沙参养阴润肺;玄参滋水润燥,又清浮越之火,阿胶滋阴补血,茜草、蒲黄炭、藕节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甘草护胃和中,牛膝引诸药下行。全方组合,滋阴潜阳,止血消瘀。 连服五剂诸症消失。
胎
漏
李××,女,三十一岁。曾流产三次,现怀孕三周又有漏血,颜色淡红,淋漓不止。兼见腰脊酸痛。舌红润,苔薄白,脉沉弱。此属气血不足,冲任不固。治宜调补气血以增强冲任。先用仲景胶艾四物汤加减。处方:
生地15克 当归15克 潞党参15克 口芪15克 杭芍9克
阿胶15克 炙艾叶9克 炮姜炭15克 炙甘草6克苎麻根9克
此方,以四物汤去川芎加参、芪补血养血;合以阿胶、炙艾则能固经止血,加苎麻根之凉血止血而安胎;又得炮姜、甘草之苦甘化阴而滋血,则胎元可固,流血可止。
连服三剂,漏血止。继以已故成都名中医陈焕甫治习惯性流产之名方“保产丸” (改汤剂)加减调理,以资巩固。方用:
菟丝子15克 续断9克 桑寄生15克 潞党参15克
杜仲15克 口芪15克 阿胶15克 砂仁3克
方中菟丝、寄生补肾强腰,固肾安胎,续断、杜仲补肝肾强腰膝而保胎,黄芪、党参补益气血而固胎;阿胶滋补肾阴,益血养胎;砂仁行滞气,并防补药之滋腻碍胃。如此组合,功能补肾气,益气血,使肾气足,气血充,则冲任固而胎自安。嘱每周眼三付,隔日一付,连服一月。于是,胎得以安,届期顺利分娩,母子平安。
'按':妇人胎漏,系指怀孕后阴道有不规则之流血或点滴漏下或淋漓不止等现象,又叫胞漏或漏胎。若不急止其血,则胎元受损,甚至引起流产或小产。本证多因妊妇气血亏虚,冲任不固所致,亦有因血热、房室不节、跌仆损伤所致者。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用药。胶艾四物汤合炮姜甘草汤加苎麻根为治疗一般胎漏之方。气虚明显者加参、苠,有血热现象者加黄芩、地榆,跌仆损伤者,加续断、骨碎补。并告以力戒房事,则疗效颇佳。本方叉能补血,血足则胎得所养。本例因有流产史,故血止后,继用保产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