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曰:“卫气者,所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灵枢·卫气》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循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难经·三十难》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灵枢·五味》曰:“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慎斋遗书》曰:“脾气散精,上输于心,心传于肺,肺输于皮毛。轻请者入于经络为营,慓悍者入于皮肤为卫。”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曰:“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
《医碥·气》曰:“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日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日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
四、血的生成
(一)、水谷之精化血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曰:“世谓营为血者,非也。营气化而为血耳!”
《灵枢·痈疽》曰:“中焦出气如露……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侣山堂类辨·辨血》曰:“血乃中焦之外,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
《医碥·血》曰:“血色独红者,血为心火之化。”
《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血色,火赤之色也。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儒周身,火为阳而生血之阴。”
《医家秘奥》曰:“中气上升于肺而为气,从肺回下则化为血。”
(二)、肾精化血
《张氏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曰:“经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末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血不泻,归精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曰:“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门真火蒸化,以生肌肉皮毛者也。”
五、血的运行
《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
《灵枢·营卫生会》曰:“如环无端”,“营周不休。”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读医随笔·温热发斑其人反清》曰:“凡人周身百脉之血,发源于心,亦归宿于心,循环不已。”
《素灵微蕴·藏象解》曰:“水谷人胃,脾气消磨,渣滓下传,精微上奉,化为雾气……此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播宣皮腠,熏肤充身泽毛……阴性亲内,自皮而络,自络而经,自经而归趋脏腑。”
《灵枢·痈疽》曰:“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六、津液的基本概念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津液各走其道,故三(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其为津;其流(留)而不行者为液。”
《灵枢·决气》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读医随笔·痰饮分治说》曰:“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其实皆水也。”
七、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内脏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景岳全书·二十二卷·肿胀·水肿论治》曰:“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八、气与血的关系
《难经本义》曰:“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不居集》曰:“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息。”
《医林绳墨》曰:“血者依附气之所行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名医汇粹》曰:“脾统诸经之血。”
《医原》曰:“血能载气以行也。”
《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曰:“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即血盛,荣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离者也。”
《血证论·吐血》曰:“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温。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气不止而血欲止不可得矣。”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九、血与津液的关系
(一)、血与津液在生理上的关系
《灵枢·痈疽》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溢满,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二)、血与津液在病理上的关系
《灵枢·营卫生会》曰:“夺血者恶汗,夺汗者恶血。”
第四部分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
《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医学入门·经穴起止》曰:“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三、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灵枢·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灵枢·营气》曰:“营气之道……从(手)太阴出,注手阳明……注足阳明……与(足)太阴合……循手少阴……合手太阳……合足太阳……注足少阻……循心主脉(手厥阴)……合手少阳……注足少阳……合足厥阴……从肝上注肺……。”(“注”,含有传注、流注之义。“合”,阴阳表里手足上下之经交接处,都称为合。)
《灵枢·营卫生会》曰:“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四)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明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