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岳全书·传忠录·标本论》曰:“病有标本者,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曰:“夫用药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外为标,内为本;气为标,血为本;阳为标,阴为本;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变为标。”
《医宗必读·辨治大法论》曰:“标本先后者,受病为本,见证为标;五虚为本,五邪为标。如腹胀因于湿者,其来必速,当利水除湿,则胀自止,是标急于本,先治其标。若因脾虚渐成胀满,夜剧昼静,当补脾阴,夜静昼剧,当补胃阳,是本急于标,先治其本。”
《类经·标本类》曰:“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医论三十篇》曰:“病有标、有本,不可偏废,而危急之际,则必先治其标。”
四、扶正祛邪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灵枢·邪客》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曰:“治病之则,当知邪正,当权重轻。”“补泻之法,补亦治病,泻亦治病,但当知其要也。”“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则已。”
《景岳全书·传思录·虚实篇》曰:“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
《医学源流论》曰:“虚证宜补,实证宜泻,尽人而知之者。然或人虚而证实,如体弱之人冒风、伤食之类;或人实而证虚,如强壮之人劳倦、亡阳之类;或有人本不虚,而邪深难出;又有人已极虚,而外邪尚优。种种不同,若纯用补,则邪气益固;纯用攻,则正气随脱。此病未愈,彼病益深,古方所以有攻补同用之法。”
《读医随笔·虚实补泻论》曰:“虚实者,病之体类也。补泻者,治之律令也。”“为医之要,不过辨病之虚实也已。虚实之不明,妄下场药,则冰炭相反,坐误性命,是以临处之际,不容毫有率略矣。”“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诚医之所难也……唯医之所最难者,在真实真虚混淆糅杂者而已。何者?其病视为虚乎,挟有实证,视为实乎,兼有虚候……及其施治,欲以补之,则恐妨其实,欲以泻之,则恐妨其虚,补泻掣肘,不易下手……”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曰:“所谓缓急者,察虚实之缓急也。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则生变也。多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早,临期无济也。……实而误补,固必增邪,犹可解救,其祸小;虚而误攻,真气忽去,莫可挽回,其祸大。此虚实之缓急,不可不察也。”
五、调整阴阳
《灵枢·邪客》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唐·王冰注:“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灵枢·寒热病》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损有余,益不足。”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曰:“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的阳升而泉源不竭。”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因时制宜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亦同法。”
《嵩厓尊生全书·病机部·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论》曰:“远者,避忌之谓,即无犯也。凡用热者,无犯司气之热及时令之热;用寒者,无犯司气之寒及时令之寒。温凉亦然。”
(二)、因地制宜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医学阶梯》曰:“善疗疾病者,必先别方土。方土分别,远迩高卑,而疾之盛衰、人之强弱因之矣。”
《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
(三)、因人制宜
《灵枢·论痛》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藏象别论》曰:“气血为人之橐籥,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夫不变者,常也;不常者,变也。人之气质有常变,医之病治有常变。”“禀有阴阳,则或以阴脏喜温暖,而宜姜、桂之辛热,或以阳脏喜生冷,而宜芩、连之苦寒;或以平脏热之则可阳,寒之则可阴也。”
《温疫论·老少异治论》曰:“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设投承气,以一当十;设用参术,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几微之元气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血生机甚捷,其气勃然,但得邪气一除,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何况误用也。亦有年高禀厚,年少赋薄者,又当从权,勿以常论。”
《医学源流论·病同人异论》曰:“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感受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