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中
泻痢论第十九
属性:论曰。脏腑泻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是知寒少而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泻非阳。久泻非
阴。论曰。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内藏。夏至则火盛而金去。
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痢脓血稠粘。皆属于火。经曰。溲而便脓血。
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为之轻剂。是实则泻其子。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
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绁。此逆四时之气。人所自为也。有自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微满身重。不知
谷味。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夏宜泻之。法云。宜补宜泻宜和宜止。假令和则芍药汤是也。止则诃子汤是也。
久则防变而为脓血也。脾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而后滑。谓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湿。天行
为也。虽圣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气。从鼻而入。留积于脾而为水泻。有厥阴经动。下痢不止。其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为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汗之。法曰。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愈。有暴下无声。
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故法云。后重则宜下。
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则
愈。 溏为痢。当温之。又云。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
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凡病泄而恶风
寒。是太阴传少阴。土来克水也。用除湿白术茯苓安脾。芍药桂黄连破血也。火邪不能胜水也。太阴经不能传
少阴。而反火邪上乘肺经。而痢必白脓也。加黄连当归之类。又里急后重。脉大而洪实。为里热而甚蔽。是有物
结坠也。若脉浮大甚。不宜下。虽里急后重。而脉沉细弱者。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温养而自愈。里急后重
闭者。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加槟榔木香宣通其气。如痢或泄而呕者。胃中气不和也。上焦不和。治以生姜橘
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药当归桂茯苓。下焦不和。寒治以轻热甚以重热药□□□□□大便虚秘涩久不愈。恐太
阴传少阴。多传变为痢。太阴传少阴是为贼邪。先以枳实浓朴汤。以防其变。若四肢懒倦。小便少或不利。大
便走沉困饮食减。宜调胃去湿。白术芍药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术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湿。芍药之酸涩。
除胃中之湿热。四肢困。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湿。此三味。泄痢须用此。如发热恶寒。腹不痛。加黄芩为
主。如未见脓而恶寒。乃太阴欲传少阴也。加黄连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如见血。
加黄连为主。桂当归佐之。如躁烦或先便白脓后血。或发热。或恶寒。非黄芩不止。此上部血也。
如恶寒脉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非黄连不能止。此中部血也。
如恶寒脉沉。先血后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
如便脓血相杂。而脉浮大。慎不可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下竭而阳无所收也。凡阴阳不和。惟可以分
阴阳药治之。又云。暴泄非阳。久泄非阴。大便完谷下。有寒有热者。脉疾身
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沉而细疾。身不动作。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姜
附汤主之。若身重四肢不举。术附汤主之。
x黄芩芍药汤x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滤清温服无时。如痛则加桂少许。
x大黄汤x 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
大黄(一两)
上细 。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
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
x芍药汤x 下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槟榔(二钱) 木香(二钱) 甘草(二钱炙) 大黄(三钱)
黄芩(半两) 官桂(一钱半)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血痢则渐加大黄。如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根据前
服。
x白术黄 汤x 服前药。痢虽已除。犹宜此药和之。
白术(一两) 黄 (七钱) 甘草(三钱)
上 咀。均作三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清服之。
x防风芍药汤x 治泄痢飧泄身热脉弦。腹痛而渴。及头痛微汗。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一两)
上 咀。每服半两。或一两。水三盏。煎至一盏。滤清温服。
治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微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化。先宜白术芍药汤
和之。身重暴下。是大势来。亦宜和之。
x白术芍药汤x
白术(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五钱)
上 。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滤清温服。如痛甚者。宜
x苍术芍药汤x
苍术(二两) 芍药(一两) 黄芩(半两)
上 。每服一两。加淡味桂半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清。如脉弦头微痛者。宜
x苍术防风汤x
苍术 防风(各二两) 上使
上 。同前煎服。如下血者。宜
x苍术地榆汤x
苍术(二两) 地榆(一两) 下使
上 。同前煎服。
以上证。如心下痞。每服加枳实一钱。如小便不利。各加茯苓二钱。如腹痛渐已。泻下微少。宜诃子散止
之。法云。大势已去。而宜止之。
x诃子散x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 木香(半两) 黄连(三钱) 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止之不已。宜归而送之也。诃子散加浓朴一两。竭其邪气也。
虚滑久不愈者。多传变为痢疾。太阴传于少阴。是为贼邪。先以浓朴枳实汤。防其传变。
x浓朴枳实汤x
浓朴(一两) 枳实(一两)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 木香(半两) 黄连(二钱) 甘草(三钱炙)
大黄(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x浆水散x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而不能语。其甚者加吐。此谓急病。治
之宜以此。
半夏(二两汤洗) 附子(半两炮) 干姜(五钱) 良姜(二钱半) 桂枝(五钱) 甘草(五钱炙)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滓热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大肠经动下痢为 溏。
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
宜温之。春夏桂枝汤。秋冬白术汤。
x桂枝汤x
桂枝 白术 芍药(各半两) 甘草(二钱炙)
上 。每服半两。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取清。宜温服之。
x白术汤x
白术 芍药(各三钱) 干姜(半两炮) 甘草(二钱炙)
上 为粗末。如前服之。甚则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辛能发也。
治厥阴动为泻痢者。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或涕唾脓血。泻痢不止者。为难治。
宜升麻汤或小续命汤以发之。法云。谓表邪缩于内。故下痢不止。当散表邪于四肢。布于络脉。外无其邪。则
脏腑自安矣。
诸水积入胃。名曰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泻而又渴。此无药证。当灸大椎。
诸泻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阴守病。故不可离于芍药。若不受湿。不能下痢。故须用白术。是以圣人
立法。若四时下痢。于芍药白术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浓朴。冬加桂附。
然更详外证寒热处之。如里急后重。须加大黄。如身困倦。须加白术。如通身自汗。逆冷气息微。加桂附以温
之。如或后重脓血稠粘。虽在盛冬。于温药内亦加大黄。
诸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虚痛不可忍者。此谓阴阳交错。不和之甚也。当服x神效越桃散。x
大栀子(三钱) 高良姜(三钱)
上和匀。每服三钱。米饮或酒调下。其痛立效。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宜服x黄连汤。x
黄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