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yuweiyuwei     
  
  
  头衔:管理科学与工程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5
  积分:313
  注册:2005…4…11
              第 12 楼  





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看武侠小说 

    发信人: nathan (珊儿~飞了)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作者孙隆基尝试以另一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就
是分析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仁者,人也」;而「仁」是由「二人」组
合的;所以中国的个人是由群体来定义的;与西方对个人的定义不同。西方存在
主义者认为:一个人只有从所有的社会角色中撤出,并且以「自我」作为一个
基地,对这些外铄的角色作出内省式的再考虑时,他的「存在」才开始浮现。
而中国人则是由社会关系与角色中来定义自己,将明确的「自我」疆界铲除。

  武侠小说描述的一般人总是不管对方这个人行事是好是坏,只问他是属於
哪个武林门派,属於哪个群体就决定了他是哪种类型的人,所以如果投身所谓
「名门正派」就被视为「正人君子」,反之入邪教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蛋,很
难翻身。即使常遇春让张三丰觉得钦佩,但还是特别交代张无忌不可随常遇春
加入邪教。

  令狐冲个性豪放,不管什麽派别,结交不少江湖绿林好汉,但被其他「名
门正派」视为异数,受到排挤,只因他太过於「自我」,不懂「规矩」。更悲
惨的例子是刘正风,原本应是金盆洗手的好事,却被有心人利用结交邪教份子
的名义,与曲洋真挚的友谊不容於「名门正派」,结果造成两人被*死的悲剧


  既然「个人」在中国社会上是不合法的,因此追求个人利益更是不容存在
的。在西方每个人都可在已规定好的游戏规则下争取自己最大的的利益。在中
国的文化下个人不能明目张胆地争取权利,结果只能假「公」济「私」。

  岳不群表面上是为了五岳派的未来才勉强接下掌门,事实上他已计画良久
,而且他善用心机,打著为团体的名号,很和大家的胃口,自然容易被接受,
而左冷禅为己之心表现地太明显了,少林、武当与恒山早有防备之心,不易成
功。

  反正要做什麽事,不管是为公或为私,都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要为
整个团体有利的说词才容易成功。

  孙隆基也谈到:道家是反对「二人」关系而主张「一人」的,它反映出的
往往也是个体爱惜羽毛、明哲保身、不要好出头的倾向。在缺乏个人主义的中
国文化中,道家甚至还可以为少数个体提供局限的个人主义表达方式,那就是
一种超脱尘世的飘逸的生活型态。然而,与现代西方人在世俗中容许每一个「
个体」做自我表现的情形不同,道家式的飘逸总包含一种从世俗中隐退的意向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我觉得最典型的道家人物就是张三丰;另外在「倚
天屠龙记」与「笑傲江湖」的结局都是男主角隐退山林不问世事,可见金庸是
向往不受礼教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同,道家式的飘逸总包含一种从世俗中
隐退的意向。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我觉得最典型的道家人物就是张三丰;另外在「倚
天屠龙记」与「笑傲江湖」的结局都是男主角隐退山林不问世事,可见金庸是
向往不受礼教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也许这也是在传统中国文化下能够让个
人觉得有「自我存在」意义的唯一选择吧!



 2005…5…22 21:59:02           

  yuweiyuwei     
  
  
  头衔:管理科学与工程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5
  积分:313
  注册:2005…4…11
              第 13 楼  




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

赵毅衡

 

  金庸小说,宜作为寓言小说读,这个问题不少论者已经谈及。(注1)
  但是推论的下一步,或许还可一谈:正由于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武侠小说,

它们并不“反映”中国人的某种“民族性”,例如“好侠尚义”,“善恶分明”

,“英雄崇拜”等等。(注2)——金庸小说并不反映,而是反思这种国民性,其武

侠题材与寓言主题之间,有明显的张力。
  大多数金庸小说,可以读成“成长小说”(注3),书中的主人公习武成侠,走

向江湖,但是在经过各种高手威*,卷入打杀报仇抢宝争霸,历遍武侠世界,饱经

沧桑之后,走出江湖。
  又是寓言小说,又是成长小说,如何理解?主人公的成长的标志,是翻然彻悟

,是取得一种超越——即从有限的人生经验,体验到一种无限性。
  如果说金庸小说“反映国民性”或“表现民族性格”,就会有很多说不通的

地方。国人虽然爱读武侠,而侠义式的善恶分明,却并非普遍的国民性。实际上

中国人比起许多其他民族,善恶并不更分明一些,侠义精神恐怕也少些。
  中国人的善恶观,或侠义观,有其更根本的底蕴。而金庸小说,是这些民族

性底蕴的深刻寓言。在这篇文字中,我称这些为“民族共识”,也就是说,中国

人,无论善恶分明不分明,侠义不侠义,都多少赞同的一些更根本的想法。

1

  我关于民族共识的讨论,当然是受了哈贝玛斯(JungenHabermas)关于“共识

”(consensus)理论的启发。只是哈贝玛斯谈的是社会共识,探讨的是当代多元社

会中有待形成的共识。我想在金庸小说中找到的,却是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无

论属于何种阶层或集团,其思想方式的最低公分母,是已经存在许多世纪的基本

思维方式。
  哈贝玛斯作为德国阐释学传统的继承人,强调人们通过语言进行的“交往行

为”(municativeAction),互相作为认识对象。“经验的客观性就在于,它是

在主体之间分享的”。(注4)
  民族共识由无数世代的文化积累形成,成为一个民族不言而喻的判断标准。

一个民族的个体,思想千变万化,但变异往往只能构成个人的特立独行,或局部

的小潮流。民族共识却在民族共同潜意识的深部运作,它的变化极其缓慢、成为

纷乱起伏的各种思潮背后的“原范型”(arch-paradigms)。(注5)
  哈贝玛斯强调,现代性本身引发进步,同时造成反进步。当代社会的极端分

割多元,各种利益集团必然冲突,导致行为规范的“合法性危机”

(legitimationcrisis)。
  行为规范危机,在中国当代社会已经非常明显。而且,我认为,这会成为中

国面临的最大危险: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超大国家,没有一个大致被认可的行

为规范体系,只有应付眼前问题的政策,方法,手段,只顾近虑不想远忧,时间

越长隐患就越严重。
  这不是几个知识子的危言耸听。近年来,我们看到听到许多关于价值失范,

世风沦丧,民族素质严重下降的惊呼,有识之士为此扼腕,苦于找不到解决方式

,甚至找不到基本的出发点。
  曾经有几个人提出“拉下面子比弄虚作假好”,由此引起争论。但是争论的

另一边,提倡“终极关怀”,陈义过高,也并非天天要算帐的小民所能接受。
  有人提出宗教情怀,但是宗教的号召力,最终还是必须基于民族共识。
  因此,我认为哈贝玛斯的论题,对于当代中国,甚至比对哈贝玛斯自己的国

家更重要。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甚至大多数非西方国家,各有各的社会问题,

但是其宗教/意识形态并没有根本动摇。哈贝玛斯的任务是如何以批判反思

(Criticalreflection)改造再建交流原型,以促成社会的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而我们的任务不同:我们面临当代世界最大的,也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

的一个意识形态真空,我们的任务不可能靠反思合法性成问题的规范来完成——

我们面临的是规范的几乎消失。因此我们必须“找回”到更为根本的,初始形态

的民族共识上去。
  哈贝玛斯讨论过这种比世界观、道德观、历史观等更为根本的共识,他称之

为一个民族的“背景共识”(backgroundconsensus)。而且哈贝玛斯认为,可以认

为背景共识是一个民族的潜意识,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它们作为社会共识基础的

作用。
  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