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23-医旨绪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矣。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五味所用
属性:苦泄 甘缓 酸收 咸软 淡渗泄 辛散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药类法象
属性: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纯阳,性温,味甘辛) 升麻(气平,味微苦) 柴胡(气平,味苦平) 羌活(气微温, 
味苦甘平) 威灵仙(气温,微苦) 葛根(气平,味甘) 独活(气微温, 
味苦甘平) 细辛(气温,味大辛) 桔梗(气微温,味苦辛) 白芷(气温,味大辛) 本(微温, 
味大辛) 鼠粘子(气平,味辛) 蔓荆子(气清,味辛) 川芎(气温,味辛) 天麻(气平,味苦) 
秦艽(气微温,味苦辛平) 荆芥(气温,味苦辛) 麻黄(气温,味甘苦) 前胡(气微寒,味苦) 
薄荷(气温,味苦辛) 
热,浮,长(气之浓者,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黑附子(气热,味大辛) 乌头(气热,味大辛) 干姜(气热,味大辛) 良姜(气热,味辛; 
一本味甘辛) 干生姜(气温,味辛) 肉桂(气热,味大辛) 桂枝(气热,味甘辛) 草豆蔻(气 
热,味大辛) 丁香(气温,味辛) 浓朴(气温,味辛) 木香(气热,味苦辛) 益智(气热,味 
大辛) 白豆蔻(气热,味大辛) 川椒(气热、温,味大辛) 吴茱萸(气热,味苦辛) 茴香(气 
平,味辛) 延胡索(气温,味辛) 缩砂(气温,味辛) 红蓝花(气温,味辛) 神曲(气大暖, 
味甘) 
湿,化,成(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 
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 
黄 (气温平,味甘) 人参(气温,味甘) 甘草(气平,味甘) 当归(气温,味辛;一作 
味甘) 熟地黄(气寒,味苦) 半夏(气微寒,味辛平) 白术(气温,味甘) 苍术(气温,味 
甘) 陈皮(气温,味微苦) 青皮(气温,味辛) 藿香(气微温,味甘辛) 槟榔(气温,味辛) 
莪术(气温,味苦辛) 京三棱(气平,味苦) 阿胶(气微温,味甘辛) 诃子(气温,味苦) 
杏仁(气温,味甘苦) 大麦 (气温,味咸) 桃仁(气温,味甘苦) 紫草(气寒,味苦) 苏木 
(气平,味甘咸;一作味酸) 
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茯苓(气平,味甘) 泽泻(气平,味甘) 猪苓(气寒,味甘) 滑石(气寒,味甘) 瞿麦 
(气寒,味苦平) 车前子(气寒,味甘) 灯心草(气平,味甘) 五味子(气温,味酸) 桑白皮 
(气寒,味苦酸) 天门冬(气寒,味微苦) 白芍药(气微寒,味酸) 麦门冬(气寒,味微 
苦) 犀角(气寒,味苦酸) 乌梅(气平,味酸) 牡丹皮(气寒,味苦) 地骨皮(气寒,味苦) 
枳壳(气寒,味苦) 琥珀(气平,味甘) 连翘(气平,味苦) 枳实(气寒,味苦酸) 木通(气平 
,味甘) 
寒,沉,藏(味之浓者,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气寒是也)。 
大黄(气寒,味苦) 黄柏(气寒,味苦) 黄芩(气寒,味苦) 黄连(气寒,味苦) 草龙胆(气 
寒,味大苦) 石膏(气寒,味辛) 生地黄(气寒,味苦) 知母(气寒,味大辛) 防己(气寒, 
味大苦) 茵陈(气微寒,味苦平) 朴硝(气寒,味苦辛) 栝蒌根(气寒,味苦) 牡蛎(气微寒, 
味咸平) 玄参(气寒,味微苦) 山栀子(气寒,味微苦) 川楝子(气寒,味苦平) 香豉(气寒, 
味苦) 地榆(气微寒,味甘咸)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标本阴阳论
属性:天,阳,无,圆,气,上,外,升,生,浮,昼;动,轻,燥,六腑。 
地,阴,有,方,血,下,内,降,杀,沉,夜;静,重,湿,五脏。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 
五脏属阴、为本,此脏腑之标本也。又,脏腑在内、为本,各脏腑之经络在外、为标,此脏腑经络 
之标本也。更人身之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各有标本也。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 
。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 
本,后治其标,虽病有十数, 
证皆去矣。谓如先生轻病,后生重病,当先治轻病,如是则邪气乃伏,盖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满, 
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满, 
谓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然非直泻其火,十二经中各 
有金木水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沦》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既标受火 
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荥心,行间穴是也;后治其标者,于心经五穴内泻荥火,少府穴是也。以药 
论之,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 
,虚则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 
穴中补水,是先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穴中泻水,是后治其本。此先治其标者,推其至理,亦是先 
治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五方之正气味
属性:(制方用药附) 
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肝、胆应之。 
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肠、三焦、包络应之。 
中央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肠应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肾、膀胱应之。 
人乃万物中之一也,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须禀两仪之气而生化也。圣人垂世立教,不能浑说,必当 
分析,以至理而言,则阴阳相附不相离,其实一也。呼则随阳出,吸则随阴入。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 
阴藏。此上说止明补泻。用药,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为君。用药之机会,要明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本 
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浊中清 
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故《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 
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以所 
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随证治病药品
属性: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 阳明白芷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如顶巅痛,须用 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 ;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脯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补血不足,须用甘草。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