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内经博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咸能补之也。甘泻者。以其神用不休。乃以甘性之和缓。即用其神而休之。故曰甘能泻之也。盖神明之用。常见不足。 
苦缓欲 者。皆不足之为也。酸收咸 者。皆补心之法也。故即甘之为泻。亦不过少为缓之。以使神明之克安。而要非 
实有事于泻也。脾为土德喜燥。而主乎健运。故常苦湿。苦能下滞。滞去则湿去也。土性乎奠而和缓故欲缓。维稼穑作 
甘。是其本性。故甘可用以缓。亦可用以补也。甘以益其元。苦以散其滞。是之谓苦泻甘补也。肺主治节。得职则其气 
下行。失职则其气上行。故苦气上逆为火。苦性清寒而能下。故泻之以苦。肺金居上。其性常散而不能聚。故欲收。惟 
酸味能收。以此收之。自使清肃之令。底于容平。此以酸收。即以酸补也。盖苦气上逆。为肺气上不足。苦泻其火。所 
以制外来之侮。酸收且补。所以益不敛之金。若本家自壅。则直以本金之辛味而泻之可也。肾主藏真水。而行客水。燥 
则真水自病。故苦燥。辛以润之者。辛为金味。金能生水而兼溢。又能活水也。然肾虽得润。而或肾气不坚。则与客水 
相汨。势必使相火煽。而精不守。此蛰藏之本。所以必欲其坚也。苦之性味寒而且清。寒能静龙火之出入。清能别淄渑 
之本源。故苦之味可以坚可以补也。王氏谓无泻法。则本经以咸泻之之谓。何不知肾司行水。客水不行。则真水不藏。 
古方补肾填精。必兼行水之品。有补必有泻也。唯不护其精而泻之。乃为不可耳。但肾家有水火二守。水减则火炎。火 
衰则水泛。燥与不坚。两病俱甚。则壮水之主。与益火之源。乃治肾之要也。 

卷之一人道部
六腑说
属性:六腑皆以出入名阳。而有重轻之别。其得与于三阳者。唯阳明胃。与少阳胆。连及三焦。他若大小肠膀胱。皆使器 
传道受盛之官。不得列于阳数。其以六腑名者。以其同为形脏。同有出入。故名之耳。后学不察。以为生人之阳在此。 
而加诸五脏之上。以经络表里之故。遂从而夫妻之。此大谬不然。试明之。夫阳明胃能合于二阳者。以胃为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而即为五脏之藏耳。五脏不得胃气。则不能至 
于手太阴。与胃气。肾能为营卫周身脏腑之主。而其脉同变见于气口。故阳明独得列一位于五阴之间。本经曰。气口亦 
太阴也。诊胃气者。亦得以右寸与关上。当肺气宁静。而右寸独盛者。此胃脉之盛也。且胃腑之位。为两阳合明。其经 
属相火。夏气当乎二阳。经为二阳为卫。二阳为维。以其气用之大也。知气用之大。则知阳明之大矣。次则少阳胆。胆 
列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指为中精之腑。则其所主已异乎形脏。而其腑之气。直得先天甲气。而起于少阴。发于厥阴。 
是二阴之真精所生。以为一阳之妙也。经曰。少阳连肾。肾上连肺。夫少阳起于夜半之子。为肾之天根。其气上升。以 
应肺之治节。是所谓中和。极通之上下。故得游行于三焦。而即三焦之所治。以致用于阳明。凡诸腑脏不得此气。则不 
能以为和。是胆之为用。能起九地。而升其地德。亦能出三阳。而布其天德。不止为中正之官。五神之决断。凡十一脏 
皆取决于胆。经之所谓谓此也。要其为腑。虽微有出入。劳则有之。而其体则独居于清静之腑。以冲和之气。温养诸脏。 
故有中精之目也。若膀胱者。其邪虽大。而其本则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待气化而后能出。夫州都之下邑。绝远京师。 
且津液必待化而出。则膀胱之为器。绝不得与诸阳并。而其经反纳太阳者。以太阳起于少阴。今归之以阳。故借纳之于 
此也。其实太阳为三阳之主。为经为父。膀胱虽其本脏。而要不得竟以为父之太阳目之也。后学不详本经。皆谓膀胱为 
太阳寒水。以主寒令。岂知六气寒水之所主。本为少阴肾。人身太阳之经。实非寒令。而膀胱之水。亦非寒水也。二肠 
者。受盛传化之官。为胃之器使。亦供役动用之物耳。其腑无灵。其经亦非当阳之用。要以营气之隧道与心肺相接。故 
经络得与心肺为表里。非曰此二物能与心肺为互用也。脉经以其络列寸口心肺之上。其说遗误后学。莫此为甚。夫心肺 
为阳。在上主诸关前。以主夏秋。此岂可使二肠当之。即脉经伪揆种种。竟无二肠脉状。知其无以加心脉之浮大。肺脉 
之浮涩。而别撰二肠络矣。经又曰。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 
此皆至阴之类。通乎土气。内经明指其阴。叔和以其为阳。读书无眼耳。 

卷之一人道部
太冲三焦论
属性:太冲三焦。内经之论备矣。后世知冲督任分三脉。而不知后曰太冲之义。知中焦起营卫。而不知其为匡济于阳明。 
必欲求其为腑之形。以为三焦无状。空有名。是以其说纷纷。皆拘文牵义之徒也。经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 
脏六腑皆禀焉。夫为五脏六腑之海。而脏腑皆禀焉者。岂为一线之冲。而与督脉无关哉。至论三焦。则经曰上焦出于胃 
口。并咽之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别回肠注于膀胱。而于阳明胃之经络。则曰循喉咙入缺 
盆。下膈属胃。其直者。缺盆下乳内廉。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此与三焦同行在前。故知三焦者。特胃 
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阳明胃之地。三焦之所主。即阳明胃之所施。其气为腐熟水谷之用。与胃居太阴脾之前。 
实相火所居所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如沤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 
焦如渎者。状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是以名为三焦者。特为两阳合明之胃。与相火之所职言之耳。其为后天谷神。出化 
之本。以出营卫。以奉生身。使肾之气上升于肺。下输膀胱。后天之能事毕矣。然人受生以来。其真元一由先天而起。 
则少阴为之根柢。厥阴为之冲发。其气皆挟津液以上。历五脏而上之。其气在中后之间。渗灌脊肠。名为太冲。实居阳 
明三焦之后。故云后为太冲。太冲之太者。其盛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亦皆禀之。与阳明胃。并是脏腑之根柢也内经 
又谓为血海。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又与阳明会于宗筋。于是其后输出大杼。其前会气街。大杼在督。 
气街在任。是冲脉之盛。灌三阳。渗三阴。包阳明三焦。凡督任阴阳之会脉。皆冲为之也唯冲为之。故太冲之精气。常 
得与三焦营卫之行。合行隧道。而绕周身。充微皮毛。而灌脏腑。人知营卫之出于三焦。而不知先天脉气有与之偕行者。 
日夜五六十周。盖先后之天齐至也。人疑卫为水谷之悍气。决出上焦。而经独云卫出下焦。遂疑为误文。不知前言者。 
特言饮食之能出卫。而实则卫为真阳。能卫外为固。非可以一时之饮食当之。必先天根柢之盛气。与此为合而当之也。 
则卫之出下焦何疑。盖知冲之为义。益知卫之为出矣。 

卷之一人道部
奇经八脉原
属性:人身阴阳元气。皆起于下。故内经以广明之后。即为太冲。太冲之地。属之少阴。少阴之前。乃为厥阴。其部为血 
海。常与太冲腾精气。而上灌渗阴阳。斯则人之元气精气。皆起于下也。而由下而起。则分三道而上。其阳者。从少阴 
之后。行太阳夹脊之中道。以总统诸阳。其名为督。其阴者。由前阴地道。而上行阳明之表中。以总统诸阴。其名为任。 
而中央一道。则脉起血海。腾精气而上积于胸中。为宗气以司呼吸。其名为冲。是气则与阳明胃气俱住中州。亦与营俱 
行十二经者也。盖尝考之督脉起胞中。上巅历百会神庭。任脉起中极之下胞中。循关元历承浆。上与督脉会。冲脉起胞 
中。上行伏脐。会于咽喉。三脉同起于下极。一源而三歧。故圣人不曰冲督任。而总名曰太冲。是太冲者、以一身之精 
气上升言之。不独为血海言之也。中外之间。横者为带脉。带脉横于季胁。统于章门五枢。总束诸脉。使上下有常。而 
要约营束之。毋令懒散。其脉如人束带而前垂。亦精气关锁也。此处为膂。人之全力出焉。膂力不衰。殆为此也。二维 
者。维持维系之义。人身阳脉统于督。阴脉统于任矣。而诸阳诸阴之散见而会。又有所必维系而持之。故有阴维以维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