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方:当归20g,白术2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白芍20g,元胡20g,蒲公英20g,灵脂20g,川楝子15g,青皮10g,川牛膝20g,党参20g,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
三诊:1979年6月16日
服上药胃已不痛,纳食渐增,夜能安卧。为巩固疗效,守原方续服十剂,诸症皆无。
【按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医属胃痛范畴,其痛多有规律,或饥饿痛,或进食后痛,或夜间痛;其辨证重点要抓住寒热虚实。案一、案三同为虚证,案一以脾胃虚弱,运化受纳失司为主;案三脾胃阳虚,兼水饮内停,故两者治法迥异。案二、案四皆属实证,前者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后者则为瘀血阻痹胃络,气机受阻,其治法亦截然不同。王老说:人之病,胃痛最多,论其治,以调理气机为最要。调气机即所谓“通”,有温、凉、补、泻、行气、活血之别,一定要根据病机善选治法方药。
慢性胃炎
案一:
胡某,男,34岁,职员,初诊日期:1996年4月6日。
上腹痛年余,以隐痛为主,受寒凉时加重,腹部有凉气走串,矢气后稍舒,乏力倦怠,畏寒肢冷,食少纳呆,大便溏,每日晨起及早餐后排便,便前腹痛,便后缓解,无脓血及粘液。曾查胃镜及纤维结肠镜诊断为“慢性胃炎”和“慢性肠炎”。查:形体消瘦,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证属脾肾阳虚,温煦失职,肝胃不和,气机不畅所致。治以温补脾肾,行气和胃。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党参20g,山药20g,白芍20g,白术20g,苍术20g,白果20g,小茴香15g,破故纸20g,干姜10g,桂心10g,合欢皮15g,乌药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4月10日
上腹痛及畏寒凉明显减轻,食欲稍增,大便仍溏,晨起一次,便前轻微腹痛,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方药已切中病机,但脾胃仍虚,治宗前法,侧重健脾和胃。
上方去乌药,加砂仁15g,甘松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4月17日
患者腹痛缓解,无明显畏寒,食欲明显增加,大便成形,日1次,便前已无腹痛,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病人脾肾阳虚基本缓解,气机舒畅。效不更法。
上方去桂心、小茴香。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4月28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仍感活动后易疲劳,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病人脏腑调和,气机舒畅,然正气恢复尚需时日,依前法佐以益气养血以扶助正气。
上方去干姜、破故纸、苍术、白术,加黄芪30g,当归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口服。
案二:
历某,男,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4年10月6日。
患者平素嗜酒。近一年来经常上腹疼痛,饱胀,进食后明显,疼痛无明显规律,时返酸,食少纳呆,乏力,倦怠,大便时溏,曾在外院做钡餐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口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滑。
证属肥甘醇酒碍阻脾胃运化,湿邪内停,郁久化热所致。治宜清热燥湿,健脾和胃。
处方:党参20g,茯苓20g,白术15g,苍术20g,炙甘草20g,厚朴15g,陈皮15g,黄连10g,黄芩15g,半夏15g,枳实15g,竹茹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4年10月13日
胃脘胀痛明显减轻,无返酸,饮食量少,仍乏力倦怠,大便成形,舌淡红,苔黄,脉滑。
此湿邪渐去,郁热未清,脾胃未健之象。治宜侧重健脾和胃,清泻郁热。
上方去苍术,加连翘15g,焦三仙各15g,栀子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4年10月20日
胃脘胀痛缓解,食欲增加,仍感乏力,易疲劳,舌淡红,脉沉弱。
病人湿热已除,脾胃渐和,正气未复。治宜扶正为主。
上方去黄芩、栀子、半夏、枳壳、竹茹,加黄芪30g,当归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4年10月29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仅活动后易疲劳,饮食及二便均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
此湿热尽去,正气渐复之征。效不更法。
上方去连翘。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此患二月后复查钡餐透视,已完全恢复正常,追踪一年,未再复发。
案三:
魏某,男,52岁,职员,初诊日期:1993年9月10日。
胃脘部隐痛一年余,伴食少纳呆,乏力倦怠,时恶心,无返酸及呕吐,曾在某院查胃镜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口服多种中西药治疗无效。形体渐瘦,面色萎黄,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细弱。血常规WBC:3。6×109/L,Sg:0。62,L:0。24,E:0。02,M:0。02,RBC:2。6×1012/L,Hb:90g/L,PLT:108×109/L,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营养性贫血。
中医证属胃阴不足,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于濡养所致,治以滋阴和胃,健脾益气养血。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15g,云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5g,砂仁10g,麦冬20g,枸杞20g,玉竹20g,石斛15g,沙参20g,半夏15g,大枣10枚,生地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3年9月18日
胃脘隐痛未减,食欲稍增,已不恶心,仍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弱。
药已合病机,虑及久病胃络瘀滞,故佐以活血化瘀。
上方加五灵脂15g,焦山楂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3年9月25日
胃脘痛明显减轻,食欲增加,乏力及手足心热亦好转,舌红,苔薄,脉细。
脾胃渐复,气血仍不足,仍宗前法,酌加益气养血之品。
上方去半夏,加黄芪20g,当归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3年10月4日
胃痛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手足心热消失,仍轻度乏力,体重增加,面色已现红晕,舌红,苔薄,脉沉细。
脾胃气阴渐充,气血渐复,效不更法。
上方去五灵脂、生地。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3年10月14日
胃痛未作,饮食及二便正常,已无乏力感觉,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复查血常规正常,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继服上方十五剂以巩固疗效。
案四:
黄某,男,4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5年7月11日。
胃脘部隐痛胀闷一年余,伴胃脘灼热,食少纳呆,口干咽燥,大便燥结,乏力倦怠,手足心热。曾在某院查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中西药治疗无效。面色无华,舌红,无苔,脉细弱。
证属阴虚胃络失濡所致,治以滋阴清热,和胃止痛。
处方:百合30g,生地20g,石斛20g,麦冬20g,荷叶5g,连翘15g,焦曲15g,白芍20,甘草15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饭前口服。
二诊:1995年7月23日
胃脘灼热隐痛明显缓解,食后稍感胀闷不舒,食欲增加,口干咽燥明显缓解,大便通畅,仍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
胃阴虚稍减,受纳及运化之功未复,气血不足,治宜在前法基础上酌加健脾益气养血之药。
上方加白术15g,焦山楂30g,当归15g,太子参15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饭前口服。
三诊:1995年8月4日
胃脘胀痛灼热基本缓解,食欲正常,乏力及手足心热亦明显减轻,舌红,苔薄,脉细。
阴液渐增,气血渐复,宗前法,以平衡阴阳气血为宜。
上方去生地、连翘,加陈皮15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5年8月16日
患者自觉症状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唯舌质仍红,苔薄,脉细。
此阴液仍未尽复之象,以养胃汤为主调理善后。
处方:百合25g,玉竹15g,石斛20g,麦冬5g,荷叶5g,砂仁10g,陈皮15g,甘松10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案五:
王某,男,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4年6月8日。
胃脘部疼痛半年余,以隐痛为主,食后腹胀,伴反胃泛酸,胸骨后有烧灼感,纳差,夜眠欠佳,乏力,倦怠,时伴胁胀,舌淡红,苔黄,脉弦。查肝功、乙肝二对半及丙肝抗体均正常,X线钡餐透视示:返流性胃炎,食管炎。
中医证属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以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处方:柴胡15g,栀子20g,黄连10g,吴茱萸10g,陈皮15g,半夏15g,云苓20g,甘草15g,枳实15g,竹茹15g,苍术15g,厚朴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