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12-古今医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于缺盆之中。故作日益早。邪在阳分轻。阴分重。引出于阳分则散。其有 
日作间日作何也。经曰。邪入之浅则日作。入之深则间作。有三日作者。邪 
愈甚而正益衰也。有一日三四作。十数作。又何也。此不可作疟论。而亦未 
始不可以疟推之也。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虚则寒热交作。非大补气 
血。则寒热不止也。然经又言太阳之疟。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少阳之疟。寒 
不甚。热不甚。心惕惕然。汗出。阳明之疟。先寒洒淅。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 
日火光。太阴之疟。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善呕。少阴之疟。呕吐。热多。 
欲闭牖而处。其病难已。厥阴之疟。少腹满。如癃。数便。意恐惧。则是六经又 
各有治法也。虽然。疟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此时而欲止之。良 
工不能。必从未发时。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乃安。邪气乃出。 
此露姜饮所由设。可推而通之也。至于邪未尽。早截之。变必作。岂若调其 
阴阳之为愈乎。立斋治疟发不止。用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未发前服之。疟 
可立止则养正除邪胜着也。岂能为疟困哉。 
按疟有云是脾疾。长夏暑热所伤。至秋新凉束之。疟乃作。故其发也有 
候。而一以理脾为主。平胃散六君子补中益气。审虚实而施之可也。不 
知脾畏木者也。柴胡非疏肝乎。脾喜甘者也。人参甘草非补中州乎。脾 
恶湿者也。半夏非燥湿乎。脾畏热者也。黄芩非清热乎。使果因风与食。 
则疏之消之。寒与热。则温之清之。虚则补之。下陷则提之。学人神而明 
焉。又安得胶柱鼓瑟为也。 
x治验x 
一儒者季秋发疟。凡解表疏利之药。遍尝勿效。至四旬后。肢体俱冷。其汗 
如雨。犹是覆密不敢见风。此余诊之。六脉皆弱。连进归脾汤。大倍参 。 
加熟附子五分。数剂而痊。继以六君调理月余。 
一女子疟疾。烦热呕吐。口干饮水。独热不寒。有与和解不效。余诊之。脉数 
且疾。此瘅疟也。得之肺素有热。用门冬知母黄芩山栀花粉浓朴陈皮 
甘草。一剂而减。二剂而愈。 
一人年五旬余。患痢半月。痢止疟作。发则昏愦不支。余诊之。脉空大无力。 
以补中益气汤。倍人参加半夏。二剂而愈。 
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 黄芩 人参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枣水煎。如口渴。加葛粉一钱。如右关有力。胸膈不宽。加浓朴莱菔子 
各一钱。烦渴。去半夏。脉不数。去黄芩。如气虚。同四君子或补中益气用。 
如阴虚。则以六味汤继之。 

卷之二杂症
痢疾论
属性:大凡治疟之法。宜先缓而后急。治痢之法。宜先急而后缓。何哉。疟之始发 
也。其势猛悍。而遽欲以止之。则邪不伏而反炽。使及其既衰。即须急以培 
焉。除邪养正。乃不至于迁延。所谓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一法也。痢之始 
作也。其来弥漫。而不急以夺之。则浸淫而溃决。即当其少缓。尤须有以调 
焉。邪尽气和。庶不成乎休息。所谓及锋而用。善刀而藏。此又一法也。盖痢 
古称滞下。又名肠 。分明指湿热伤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阳。蕴酿而成。 
丙火自焚。庚金受囚。化物传道之令俱废。脓血稠粘。后重逼迫。滞而不舒 
也。仲景用大黄汤涤之。取其滋润轻快。一洗而空。诚妙法也。特恐元气有不胜耳。河间芍药汤。用芩连清火。 
归芍调血。木香槟榔。理气止痛。甘草和中。或加肉桂为引。所云调血则便血自愈。理气则后重自除。无论赤 
白。皆当遵此为法。若夫虚寒一症。腹痛频迸。下积纯白。或时兼赤。滑而不禁。脉微弱而畏寒。则人参附子 
理中汤。必不可少。至于久痢。元气衰惫。下痢不止。肢体浮肿。脉来虚微。补中益气。倍参加桂附肉果粟壳。 
又岂容须臾缓哉。更有下多亡阴。大肠不行收令。虚坐弩责。则于升提中。兼以滋阴为主。迨食积宜消。感寒 
宜发。暑湿宜清。又在临症变通。难以执一见也。 
x治验x 
一徐太夫人六旬患痢。噤口不食。服开胃等药转剧。六脉虚数。余以人参二钱。黄连一钱。连进四五次。遂 
能食而痢止。 
一人年五旬。向有冷积痛。一日患痢。初起便滑。下积纯白。诊其脉微细。余即以人参理中汤。连进而愈。 
此不可以常格拘也。 
一儒者场后患痢。医与解表消导清热罔效。余切其脉软弱。两尺倍甚。以八味汤四剂渐减。后以人参调理。 
盖痢未有不伤肾。况年少不禁者乎。 
芍药汤 
芍药(一钱半)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八分) 炙甘草(三分) 槟榔(一钱) 木香(五分) 
水煎服。痛不止或加桂五分。痢不减渐加大黄。 
真人养脏汤 治虚寒痢疾。久而不愈。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半,土炒) 当归(一钱) 白芍药(一钱半) 木香(八分) 炙甘草(三分) 肉 
桂(八分) 肉果(面裹煨) 粟壳(醋炙) 诃子肉(面煨各一钱) 
水煎服。 
浓朴汤 治饮食停滞下积者。 
浓朴(一钱姜制) 枳实(一钱麸炒) 莱菔子(一钱焙研) 木香(五分) 黄芩(一钱) 广皮(一钱) 山 
楂(一钱半) 豆豉(一钱) 炙甘草(三分) 柴胡(七分) 槟榔(一钱) 
加砂仁末七分。姜一片。水煎。 

卷之二杂症
泄泻论
属性:泄泻之因多端。而要以脾胃为本。脾胃者土也。处于中州。浇灌四旁。清浊以分。水谷以别。皆藉此健运 
之能。而升降开阖。由之布化。尚何沥泻之虞哉。惟中气稍弛。风胜则飧泻而完谷不化。寒胜则洞泻而澄澈清 
冷。湿胜则濡泻而糟粕不实。热胜则火泻而暴注下迫。更有食积痰饮。则腹中或痛或不痛。反得泻而减也。大 
瘕泻。则腹中有瘕。时作时止也。肾泻。则每于子后发。余时则安也。盖土旺则能制水。水旺亦足凌土。湿郁 
则能成热。热郁亦足助湿。浊气则能侵上。清气亦足陷下。故治泻之法。不可一端而竟。扶脾正也。而有时乎 
平胃。分利常也。而有时乎升提。温补当也。而有时乎清热。况于食积宜消。痰积宜降。瘕聚宜调。肾虚宜补。 
且有面色黄白。似乎 
脾虚。而补之不效者。以湿热之未清也。亦有久泻不止。习以为恒。而止之 
反剧者。亦积热之不解也。苟执脾土喜温恶寒。喜燥恶湿之说。而概以温 
热行之。知常而不知变。知经而不知权。使遇中虚且寒者。诚然得矣。倘或 
蕴隆不解。不且益其邪而成痼疾也哉。至于治泻九法。士材言之详矣。余不及赘。 
胃苓汤 
苍术(米泔制) 浓朴(姜制) 陈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炙) 白术(八分土炒) 
茯苓 泽泻(各一钱) 肉桂(三分) 猪苓(一钱) 
加姜枣水煎。或分用合用皆可。 
薷苓汤 治暑泻。 
香薷 黄连(姜汁炒) 浓朴(姜制) 扁豆(炒) 猪苓 
泽泻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四神丸 治脾肾两虚。饮食不思。子后泄泻。 
肉果(面煨二两) 补骨脂(胡桃制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浸炒一两) 
为末。生姜八两。红枣百枚。煮熟丸。 

卷之二杂症
霍乱论
属性:霍乱之候。其来暴疾。腹中绞痛。扰乱不宁。自吐泻交作。有吐而不泻。泻而 
不吐。有不得吐。又不得泻。则邪有上下浅深之分。而总以得吐为愈。邪有 
入必有出。盐汤探吐。上妙法门。然后调其胃气可也。盖霍乱每伤于胃。虽 
风寒暑湿。四气相乘。而中必先虚。故邪入焉。至饮食失和。秽邪触感者尤 
多。胃气一伤。清浊相干。邪不去则正不安。所以攻邪尤要于扶正也。即至 
肢冷脉伏。转筋声哑。亦必驱邪至尽。盖邪去则正安。非比他症养正而邪 
自除也。及大吐泻后。元气既乏。手足厥冷。脉微欲脱者。参附理中汤。仍为 
吃紧。若早投之。则邪反固而难愈矣。所以当其发时。不可用米饮。先哲谆 
谆戒之。岂无谓哉。观于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亦因邪不能出。所以 
为甚。治者愈可思其故矣。 
x治验x 
一男子恣饮梅水。吐泻无度。手足厥逆。面色惨晦。声音不出。而脉沉伏。小 
水点滴不通。服药入口即吐。医告技穷。余熟思半日。忽悟及梅者果属 
也。其味酸主收。故小便癃闭。因思果得麝则败。酒得麝则坏二语。且麝 
性香窜走窍。乃取麝半入脐中。半入鼻孔。病者即以手拂其鼻。曰此何 
物也。少顷小水大下二三行。忽如醉而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