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血不易以至。一至焉。则症不易以复。从可识矣。端赖求其原而疗之。或
补其阳。以固脾肺之气。如面色黄白。而脉虚大空软者是也。或补其阴。以
固肾肝之气。如面赤口干。而脉虚细弦数者是也。然补阳无论矣。而补阴
之中。又有火衰者。其症面青白而脉迟弱。或服寒凉而脉反鼓指者。皆当
以导火归元。如八味丸以消阴翳是也。不见立斋治张东谷。遇劳则吐血
一二口。用补中益气汤。加门冬五味山药熟地茯神远志。非补脾肺乎。丹
溪每用炮姜止血。缪仲仁用四君六君加木香。谓古人治血多以胃药收
功。非补中焦乎。养葵谓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脾汤。三脏之药毕具。用
之鲜不神效。非补心脾乎。余治一友。汪子轶干。应乡试过劳。及归。吐血。屡
发屡止。遍服补阴药。逾年不效。余见之面色白。脉虚数无力。体中未尝畏
热。余曰此不特脾肺虚而命门之火亦衰。遂用归脾汤加炮姜五味倍人
参。而血势少衰。偶加门冬。则又如故。继以八味丸无间服之。血遂止。若八
味少弛。则血又复。以后连获二子。应试如初。非补命门乎。乃知有形之血。
固于无形之气。无形之气。资于命门之火。所谓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生。
神者血之华也。不信然哉。及观古人治脱血。必用大剂独参汤以挽之。岂
血未至于脱。而反不可用人参乎。此亦余之所不解矣。故余治失血症。上
必顾其脾肺。下必滋其肾元。切禁苦寒以伐之。庶几无愧于前哲。而不遗
人夭枉也。
按上治五脏法也。胃多气多血。暴吐成碗成盂。当火炽方盛时。必用四
生丸。生地凉血。荷叶柏叶破血。假艾叶辛温济之。则血不复滞而归经
矣。胸中气塞。血成紫块者。此必血菀于上。宜桃仁枳壳陈皮香附之属。
破而降之。则气平而血止矣。小便尿血。心移热于小肠。清心莲子加柏
叶牛膝小蓟主之。大便下血。元气下陷。补中益气加槐花槐角地榆主
之。审其虚实而施治可也。至鼻衄。血冲清道。四生丸为最妙。虚则生脉
散加黄 芍药以摄之。牙宣出血。六味丸加骨碎补。虚寒者。八味丸加
骨碎补。生脉散亦效。此又岂法之所拘哉。
生地丹皮汤 治脉数内热咳嗽痰血者。
怀生地 牡丹皮 川贝母(去心研) 麦门冬(去心)
广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沙参(一钱) (如不止加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
加焙扁柏叶一钱。水煎服。如吐血。去门冬加荷叶艾叶。或加藕节童便。
当归止血汤 治脉弦胁痛气逆者。
当归(一钱) 香附(一钱便制) 生地(一钱) 白芍药(一钱酒炒) 牡丹皮(一钱)
苏子(一钱) 炙甘草(三分) 广陈皮(一钱)
加焙扁柏叶一钱。水煎服。
白芨汤 治内伤吐血。
白芨 茜草 生地 丹皮 牛膝 广皮 归尾(各一钱)
加荷叶蒂五个。水煎服。
补方见论内
卷之二杂症
咳嗽
属性:咳嗽。微疾也。连绵不已。则又痼疾也。夫岂容渺视哉。然咳则有声无痰。虚
怯者恒见之。或时咳一声。或连咳二三声。日以为常。初不经意。而 羸已
成矣。盖肺出气。肾纳气。升降往来。舒徐不迫。惟纵欲以竭之。以耗散之。而
真气馁。于是假咳而上达。岂可久之道哉。嗽则有声有痰。其因多端。外则
六淫。内则七情。咸足以致之。经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而肺为
之总司。然六淫之中。风寒尤易犯。以肺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形寒饮冷则
伤之。留而不去。为寒为热。变迁不一。须审其风则解之。寒则散之。中病即
止。若过于解散。则腠理疏而邪复袭。愈袭愈解。愈解愈袭。脾肺虚而元气
惫。反变成他症而难疗矣。况乎暑湿七情等因。又当随感而施治者哉。窃
思痰者。身之液也。外充皮肤。内滋脏腑。气为之化。血为之辅。相为灌溉而
不可竭者。若久嗽不已。则腑腑精华。肌肉血脉。俱为耗引。消竭于痰。比之
脱气脱血。何多逊焉。独不观久嗽者。始而色瘁。继而肉消。继而骨痿。皆津
液不能敷布乃至此。夫岂容渺视哉。故疗之者。干咳。用地黄丸峻补其肾。
兼进人参以滋化源。痰嗽。风则解以辛凉。寒则散以辛温。暑则清之。湿则
燥之。燥火则润之。七情则随所因而调之。而总以扶脾保肺为首务。幸毋
沾沾于逐痰也。
按痰又有酒湿而生者。六君子加葛粉泽泻之类。有食积而生者。枳术
加半夏曲陈皮甘草之类。有痰火而生者。二陈加栝蒌山栀黄芩之类。
有肺燥而生者。二冬加贝母栝蒌百合之类。有气逆而生者。二陈加苏
子桑皮杜仲之类。此皆治标之治法。随症以投。第不可过甚耳。
卷之二杂症
呕吐
属性:凡病皆有虚实寒热。而呕吐为尤甚。良由治之者。喜温暖而利攻伐。热者
热之无遗。火症临之愈剧。攻者攻之殆尽。胃气因而转伤。于是有呕之不
止。而吐之勿绝。其不至危殆者几希。盖缘寒与实易辨。而虚与热易淆也。
寒与实者。或内伤生冷。或客寒犯胃。或醉饱无度。或饮食失节。脉必沉紧
弦滑。而中焦胀满不安。不有以温之。则寒不除。不有以攻之。则滞不化。宜
乎藿香平胃之属。奏绩易易也。若夫寒郁为热。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人咸知之。唯是不察其因。而漫以止吐药投之。往往
喜用香燥。殊不知呕属少阳。木中有火。火性炎上。肋之弥炽。甚至呕绿水
或如菜叶者。则胆中之汁也。使不急与栀连降之。则呕逆何时而止耶。每
见惊伤胆者。其病善呕。先哲立温胆汤。独入竹茹。降气降火。意可识矣。况
乎胃属土。畏木者也。木邪凌土。胃气必伤。水谷不纳。胃中之津液。竭尽无
余。而下焦之气。逆而上攻。比比胸膈痞塞。有似乎实。医者从而伐之。则一
线之气立断矣。故凡遇久吐伤胃。则必于清火中加人参以扶胃气。然后
徐进米饮。方能纳也。尝见古人治虚寒吐逆。用热药恐其捍格。反入黄连
童便为向导。下安阴分。矧在热症。而反以火济火乎。虽其间声物俱出谓
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呕。声浊恶而长谓之哕。或七情之拂郁。或六气之交
乘。或水土之不和。或关格之不利。种种悬殊。疗非一致。然苟能于虚实寒
热体勘精切。亦可无遗蕴矣。
x治验x
一女子积劳后。忽发寒热。呕吐不止。三日夜罔间。凡用藿香二陈伏龙肝
之类。皆不效。呕至如菜叶青汁。形神俱疲。余急进山栀人参神曲茯苓
一剂。其呕渐止。后以人参调理而痊。
一女子因惊后。胃脘作疼。呕逆不止。亦越三日矣。胸中时叫饥。但不能纳
谷味耳。且神昏谵妄。面见 疹。及余按其脉则弦。而重取则空。弦者。惊
伤胆之脉也。空者。胃气虚之诊也。 疹者。火炎上之象也。余以远志茯
神枣仁安神养胃。木香陈皮止痛平气。山栀童便降火。稍入柴胡引经。
倍用钩藤止惊。一剂呕止 退。神安思食。再剂而愈。
二陈汤
半夏 茯苓 广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如脉数烦热呕酸。加黄芩山栀钩藤。甚则入黄连。如停滞。
加浓朴莱菔子枳实。如畏寒。加藿香木香。如因惊。加竹茹。如中气虚。加
人参石斛。虚寒入炮姜熟附。
卷之二杂症
疟疾
属性:疟之为言虐也。有如凌虐者然。故云疟也。当其寒。则战栗鼓颔。汤火不能
温。及其热。则烦冤少气。冰水不能寒。此无他。阴阳相并。邪正交争也。并之
阴则寒。并之阳则热。正虚则怯。邪盛则肆。一身之内。有不听令而任其摧
残者乎。然则何经主之。何药制之。曰仲景伤寒少阳一经。寒热往来。用小
柴胡汤。可假之治也。方中柴芩除表里之热。姜半除表里之寒。参甘大枣
和阴阳而扶正气。非疟之的方乎。余扩而充之。寒多热少。则入藿香。寒少
热多。则入知母。独寒不热。则去黄芩。独热不寒。则去半夏。气虚则加苓术。
血虚则加归芍。即此方而出入之。鲜不应手取效。以是知疟之主少阳也
明矣。其作有早晏。何也。经曰。卫气一日夜。大会于风府。明日日下一节。故
其作也晏。此客于脊膂。凡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其气上行。九日
出于缺盆之中。故作日益早。邪在阳分轻。阴分重。引出于阳分则散。其有
日作间日作何也。经曰。邪入之浅则日作。入之深则间作。有三日作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