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脉诀刊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微。弱者。皆迟之类也。数者一息脉六至。而疾。促。皆数之类也。或曰滑。类乎数。涩。类乎迟。然脉虽似。而 
理则殊。彼迟数之脉。以呼吸察其至数之疏密。此滑涩之脉。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也。机按。脉虽种种不同。而浮沉迟数 
四脉。可以统之。但识四脉则诸脉之象可以类推。难经于六难专言浮沉。九难专言迟数。既以四脉为重。近世陈无择诸 
人亦皆言浮沉迟数。可统诸脉。良有旨哉。浮之有力。为洪。为长。为革。浮之无力。为芤。为虚。为微。为濡。为散。 
皆浮脉所统也。沉之有力为弦。为牢。为实。沉之无力为短。为细。为弱。沉极为伏。皆沉之所统也。迟之有力。为缓。 
为结。迟之无力。为涩。为代。皆迟之所统也。数之有力。为滑。为动。为紧。数之无力。为促。皆数之所统也。) 
脉之提纲。不出六字者。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血气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为 
虚。沉为阴。为里诊。为湿。为寒。实。迟为在脏。为寒。为冷。数为在腑,为热为燥,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也。 
人一身之变不越乎此。能于是六脉之中审求之。则 疾之在人者莫能逃焉。一说浮有力主风。无力主虚。沉有力主积。 
无力主气。三因方为湿为实。沉有力主痛。无力主冷。数有力主热。无力主疮。为燥。) 

附录
八段锦
属性:第一。平铺三指阔。(初持脉时。不必便寻三部。且阔铺三指。从尺外臂内。稍稍挪上探摸。要知皮肤端的。方可诊 
候三部。十三难曰。脉数。而尺之皮肤亦数等语。古人先诊视三部。然后参以尺之皮肤。尺之皮肤者。第三部尺中脉之 
外。臂肉内皮上也。此处不诊动脉。但探试皮肤。或数。或急。或缓。或涩。或滑。故以尺中皮肤言之。所以欲知尺之 
皮肤者。欲以此法先得其身之冷热。形之腴瘠。肤之疏密。则浅深内外久近之疾。可得而识也。丁氏曰。臂内数者。皮 
肤热。臂内急者。经络满实。缓者。肌肉消。愚故云。数。言臂肉。皮肤热便知病亦是热。皮肤不热者。病亦是不热。 
其他极冷。与非冷非热。可以类推矣。急。言其肉实而皮急。是近病。营卫未消耗也。缓。言其肉皮宽。是久病。营卫 
已消耗也。涩。言皮肤不滑泽。腠理闭。无汗。然也。滑。言其润滑。腠理疏。汗多然也。古人言不尽意。举此五者言 
之。大意可见。或者不用三指。只以一指自上至下。逐部按之。未尝不可。然不可以得尺之皮肤。不足法也。尺之皮肤。 
或男或女。只看一手便见。) 
第二。三部准高骨。(人两手。掌后各有高骨。欲诊三部。先以中指揣得高骨。名为关上。既得高骨。微微抬起中指。 
以食指。于高骨之前。取寸口脉。诊寸口毕。则微微抬起食指。再下中指。取关上脉。诊关上毕。复微微抬起中指。又 
下无名指于高骨之后。取尺中脉。诊候之时。不可正对患人。要随左右偏立两傍。慎容止。调鼻息。专念虑。然后徐徐 
诊候。若乖张失次非法矣。一说凡诊脉。以气息平定。方可下指。病者禁声勿言。医者闭息莫语。寂然敬静。绝无外听。 
初则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内消息之。 
其详。见前推移用指法。) 
第三。指法定宗源。(崔刘二师。止以浮沉迟数四脉。定风气冷热四病。以概百 。原此四者止是杂症。若卒诊伤寒 
外感之疾。则有不可通者。今取仲景平脉法。参以崔刘所传。庶几并用而无遗恨。其曰。浮风。沉气。迟冷。数热。此 
祖诀论杂病者也。其曰浮在表。沉在里。迟在脏。数在腑。今所定伤寒诊法也。须要知得伤寒与杂症诊法。皆须以浮沉 
迟数四脉为宗。而又各有其类不可混淆。必得此诀。然后可读脉书。不然则泛无统会也。) 
第四。通融叶于一。(以前法定得病症。又以病症参验前法。既因脉以知病。复随病以考脉。融会贯通。反复探讨。 
实得病名。归一而后止。凡诊脉最难。有脉病相应者。有不相应者。有病得易愈之脉者。有治之而 
即瘥者。有治之而增剧者。大要以我简易驭彼繁难。以我之一心制彼之万变。此所谓通一举万之道也。) 
第五。观形勿泥形。(脉经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是知观形察色。与寸口尺 
内相应。此古法也。谓如色青是肝病。当得弦而急肝脉之类。然仲景法又不止察五脏色脉而已。必观其起居动静。及诸 
外症。可以望而知之者。要当目睹心推。洞见端的。方断吉凶。岂但察五脏别五色而已哉。) 
第六。闻声不在声。(经云闻而知之谓之圣。亦如察色。以五脏所主相参。故曰闻其五音以别其病。此亦几于拘泥。 
如中风不语为入脏。然有无故而喑。脉不至。不治自愈。为气暴逆者。虽与中风不语相似。而实不同。又如伤寒谵语。 
为阳明病。胃中有燥屎。当下则愈。与虚病谵语。正气脱绝。精神散乱。若下之。则为重虚。此处一差。祸如反掌。又 
曰声重咳嗽。固为寒邪。亦有风热上壅。及劳嗽失声。而为肺痿。难愈之症。症同实异。然则听声之法。岂可以宫商角 
征羽之五音。而定五脏之病哉。须将患人之言语声音。与病家来请语言。及他一切旁观物议。皆当审听。入耳注心。斯 
乃闻声之道。非古法所能尽也。) 
第七。发言须当理。(望闻问切。谓之神圣工巧。问症本第三法。切脉本第四法。今世道不古。以切脉反居第一。以 
问 
视为最末。抱病不惟不言。虽再三义询叩。终亦不告。反谓医拙。甚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尔所困。不思身亦为医 
所 
困矣。果何所益哉。虽然。为医者亦须贵乎有学。大率诊视已毕。不可便指病名。发言猝易。须从所得脉象说起。广引 
经书以为证据。然后由浅而深。说归病症。务要精当确实。不可支离狂妄。说证已毕。然后徐徐问其所苦。或论说未尽。 
使患者一一详告。却以彼说较吾所诊。或同或异而折衷之。如此则望闻问切四法兼全。彼我之间交相孚契。既无所惑。 
必收全功。) 
第八。慈悯济苍生。(孙思邈云。凡医治病。必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论贵贱贫富。视为一等。皆如至亲。亦不 
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加恻怆勿避险 。一心救难。无存形迹。如此。可谓慈悯济 
苍生。太医反此则含灵巨贼。今考斯言。切中世医之病。衡阳罗氏云今之医者。每每毁訾前医。惊恐病家。意图浓赂。 
尤为不仁之甚。昔皇子病 国医莫能治。长公主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问此何以能 
愈斯疾。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治亦将愈。小臣适逢其愈。上悦其对。擢太医丞。学人能以仲 
阳之心为心。则善矣。愚谓医本末技。若不谋利不计功。则为仁人。苟患得患失则无所不至矣。况用心不仁之人。自有 
果报。故于诊视之中。备述孙真人钱医丞嘉言善行。以为吾徒勉。) 

附录
怪脉
属性:雀啄连来三五啄。(脉经曰。雀啄者。脉来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诊脉要诀云主脾元谷气已绝。胃气无所荣养。其 
脉来指下。连连凑指。数急殊无息数。但有进而无退。顿绝自去。良久准前又来。宛如鸡践食之貌。但数日之寿也。王 
叔和云雀啄顿来而又住。据此云脾绝之脉。萧处浓谓之心绝。吴仲广谓之木脉。其说尤远。当以脾绝为是。) 
屋漏半日一点落。(脉经曰屋漏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王叔和云。屋漏将绝而复起。吴仲广 
云。脉来指下。按之极慢。一息之间。或来一至。若屋漏之水。滴于地上。而四畔溅起之貌。主胃经已绝。谷气空虚。 
立死之候。据此云胃绝。而萧处浓又谓心肺绝。何耶。) 
弹石硬来寻即散。(脉经曰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序也。 
萧处浓谓肺绝之脉。吴仲广谓肝绝。当以谓肾绝为正。盖石乃肾之本脉。合沉濡而滑。今真藏脉见。如弹石。劈劈然凑 
指。殊无息数。死无疑矣。一说脉来指下。如坚硬之物击于石。貌劈劈然无息数。) 
搭指散乱真解索。(解索见前弹石下。吴仲广云解索脉者。其形见于两尺。脉来指下。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