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之脉。惟焱疾不调匀。则脉形之速。焱浮于上。故云死。一字之差。生死顿异。
卷下
小儿生死候歌
属性:通真子曰。经云六岁以下为小儿。十八以下为少年。二十以上为壮年。五十以上为老年。其六岁以下。
经所不载。是以乳下婴儿病难治者。皆无脉可以考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疾病生
死相传习。有少小方焉。迄乎晋宋推诸苏家。又有巢氏作小儿病源候论。今脉诀此歌。乃万分之一尔。
愚谓自宋以来。专小方脉者稍多。如钱氏、朱氏、张氏、幼幼新书、全婴书、婴孩宝鉴、活幼口议、冯
氏妙选宝秘方。及诸家名方。必博览方可。况小儿之脉。当以大指展转分按三部。且其脉未定。当以察形色为
上工。诸胎中、诸变蒸、五疳、急慢惊风、疮疹。与大人殊。其他杂病。与大人治疗则同。但药剂有
大小轻重。
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
脉经曰。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 者。脉乱无苦也。
弦急之时被气缠。脉〔缓〕(沉)只是不消乳。
脉经曰。小儿脉沉者食不消。脉诀云缓。非也。
紧数细快亦少苦。〔虚濡邪气惊风助〕(脉紧乃是风痫痼。)
脉经曰。紧为风痫。本事方同。今脉诀作虚濡非。
利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
此非脉经小儿脉内所述。已详解在下利微小却为生下。脉经略举数脉立证以备其书。是一脉自
为一证。李 范乃总为吐后脉证。何见之不明。且小儿吐有数等。今脉乱之吐。乃歌变蒸之候。
卷下
小儿外证十五候歌
属性:眼上赤脉。下贯瞳人。囟门肿起。兼及作坑。鼻干黑燥。肚大筋青。目多直视。睹不转睛。
指甲黑色。忽作鸦声。虚舌退场门。啮齿咬人。鱼口气急。啼不作声。蛔虫既出。必是死形。用药速急。
十无一生。
卷下
附录辨奇经脉
属性: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阳阴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
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否者必当犹豫有两心。两手阳脉浮
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此家曾有病鬼魅。厥死。苦恍惚
亡人为祸。诊得阳跷病拘急。阴跷病缓。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脊强痛。不得俯仰。
大人癫疾。小儿风痫。脉来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颠。小儿痫。尺寸
脉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以上元具浮脉条下。
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小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失溺。胁支满烦。
横寸口边丸丸者。任脉也。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
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
以上元具实脉条下。
吴先生云五脏六腑之经。分布手足。凡十二脉。鱼际下寸内九分。尺内十分者。手太阴肺经之一
脉也。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肾脉非也。两手三部皆
肺脏脉。而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焉耳。其说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而其所以之故。则秦越人
八十一难之首章。发明至矣。是何也。脉者血之流派。气使然也。肺居五脏之上。气所出入门户也。
脉行始肺终肝。而后复会于肺。故其经穴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一身之害必于是占焉。
附录
诊脉早晏法
属性: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
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
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机按。诊法以平旦。主无病者言。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
为拘也。于此又知前圣决死生之分。不专于脉。必须察色观形。以此相参伍也。今世专尚诊脉。
而不复问其余。是不知前圣垂训之意也。故表而出之。示警后人。)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腑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然。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脉行五十度。周于身。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终始。故取法于寸口。
(机按。此以气口决死生者。谓气口为五脏主也。难经四难言。五脏皆以胃气为主。其脉在关上。是人
之生死亦系于关上。八难十四难又言。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是生死又系于尺脉也。可见寸关尺各有所归重。故越人所以错综其义也。)
附录
寸关尺
属性:脉经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
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
动于尺。(机按。难经曰尺寸。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
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始终。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于一寸
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关在其中矣。一难言。寸口脉之大会。以肺朝百脉而言也。此言尺寸为
脉之大要会。以阴阳对待而言也。大抵尺阴寸阳。人之一身。经络荣卫。五脏六腑。莫不由于阴
阳。而或过与不及。于尺寸见焉。故为脉之大要会也。一说古法寸部占九分。关尺部各占一寸。
三部共二寸九分。若臂短者亦根据此法。则头指诊在关部。次指诊在尺部。第三指诊在闲处。如何
知病之所在。今但以高骨为准。揣得高骨。压中指于高骨。以定关位。然后下前后两指以取尺寸。
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说也。)
附录
五脏六腑脉所出
属性:(以轻重分脏腑)
左寸。心小肠脉所出。
重按至血脉。浮大而散者。心脉也。属脏。或谓浮涩而短。轻按至皮毛。浮滑而长者。小肠脉也。
属腑。
左关。肝、胆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短而弦急者。肝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弦紧而浮长者。胆脉也。属腑。
左尺。肾、膀胱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而迟者。肾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沉实而稍疾者。膀胱脉也。属腑。
右寸。肺、大肠脉所出。
微重按于皮肉。浮短而涩者。肺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浮短而疾者。大肠脉也。属腑。
右关。脾、胃脉所出。
重按至肌肉。缓而迟者。脾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微缓而稍疾者。胃脉也。属腑。
右尺。命门、三焦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实而疾者。命门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沉实而稍疾者。三焦也。属腑。
机按。命门三焦。配合右尺。刊误辩之详矣。兹不复赘。但此与刊误。并以轻重而分诊脏腑
之脉。不知何所据也。意者脏属阴主沉。腑属阳主浮。故以义取轻重为诊式耶。他本又谓内以候脏。
外以候腑。其义亦犹此也。然考之脉经。及素难诸书。只论五脏之脉。于六腑之脉。虽言之而不详。六腑病脉。
虽间或言之。诊法轻重亦未之及。盖谓脏脉可以兼腑欤。抑谓能知脏脉。而腑脉无劳诊欤。或病在
六腑为轻。而脉无要紧耶。愚皆莫解其意也。且所论五脏脉状。及六腑脉状。与下编大不相侔。亦
不知其何所本也。故着之以俟明者。
附录
五脏平脉
属性:心脉。浮大而散。
心合血脉。故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
脉道粗者为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余仿此。机按。菽。豆也。指按如六豆之重也。
肺脉。浮涩而短。
肺合皮毛。故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
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脉。弦而长。
肝合筋。故肝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脉道与筝弦相似为弦。次稍
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脾脉。缓而大。
脾合肌肉。故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风轻 柳梢之状。
为缓。次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
肾脉。沉而软滑。
肾合骨。故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为沉。次重按之。脉道无力为软。
举指来疾。脉道流利者为滑。凡此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