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脉诀刊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贶曰革脉浑浑如涌泉。谓出而不返也。为阴气隔阳。又为溢脉。溢脉。盖自尺而出。上于鱼际。离经 
无根本。又有覆脉。自寸口下退。过而入尺。皆必死。此等脉见于两手或一手。难以逐部求。或曰牢 
脉即黄帝之所谓革脉。千金翼亦以革为牢。是以革牢同一义。然内经浑浑革至如涌泉。则此革不与脉 
经沉伏之革同矣。然则牢革两义也。难经曰牢而长者肝也。牢阴长阳。因沉而得。为肝之平脉。又曰 
脉之虚实。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 
以邪气之盛为实也。此牢也。仲景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 
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此革也。(机按。牢主邪气实。革主精血虚。) 
或又曰如挠鼓皮。鼓皮可以言革。而于实大弦长。难以取象。脉经曰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 
之生。兼病以断也。难经曰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反得浮大而牢者死。脉病相违也。 
仲景曰寒则牢坚。脉书往往以牢革为一。有牢则无革。有革则无牢。究而言之。诸书所谓牢者坚也。 
紧牢为实。仲景所谓革者。虚寒相搏也。脉形脉理。二者不同。不可混也。因牢论革及此。若内经浑 
浑革至云者。又别作一样看可也。 
〔脉入皮肤辨息难〕(实大弦长沉伏间。) 
牢脉居沉伏之位。非入皮肤之浮部也。牢以脉形固结。郁而在下。不与迟数辨息多少以立名。故 
改之。时时气促在胸前。只缘水火相刑克。若待痊除更问天。 
牢脉亦难以为水火相刑之象。五行各有相刑。皆有死症。 
x〔八〕动者阴也。x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还无再再寻之不离其处不往不来〕(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 
大。厥厥动摇。)曰动。主体弱虚劳。崩中血痢。 
仲景云。动脉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王氏脉经根据仲景文。而去若数脉及上 
下五字。止云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夫动必因数而后见。此五字不可除也。脉诀并不遵 
根据。却自云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乃微弱沉之状。动脉厥厥动摇。出于众脉。岂举之还无乎。不离其处。果 
何处也。动见于关。不能如众脉通三部而见。内经曰脉不往来者死。若不往不来。则脉定而死矣。众 
书以动为阳。脉诀以动为阴。此脉居关上。阴阳相搏为动。当以阳动为阳。阴动为阴。方当。内 
经曰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谓手少阴俞。神门穴中脉动甚。为有妊之兆。非言动脉之状。言动 
脉始于仲景。曰阴阳柑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寒恶冷。此三焦伤也。成无己曰。 
方其阴阳相搏。而虚者则动。阳虚则阳动。故汗出。阴虚则阴动。故发热。如不发热汗出。而反形 
冷恶寒。为三焦伤。阳气不通。庞安常曰。关位占六分。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若当阳。连寸 
口动。而阴静。法当有汗而解。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若当阴。连尺动。而阳静。则发热。素问曰 
尺粗为热中。若大汗后。形冷恶寒者。三焦伤。此是死证。动脉只在关上见。惟庞说分明。成氏又 
曰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为阴阳之中也。若数脉见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动摇者。是阴阳之气相搏也。 
厥厥动摇者。自为动摇。不与三部混也。如人在众中。不与众合。名之厥厥。沈氏曰。阳动者。阳不 
能卫于肤腠。故汗出也。阴动者。阴不能荣于肌肉。故发热。又仲景云。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是也。 
动脉〔根源气主阴〕(阴阳相搏形。)〔三关指下碍沉沉〕(关中如豆动摇频。) 
动脉见关上。不见于三关。厥厥动摇。不沉沉碍指下也。池氏承讹谬解。故改之。 
血出一倒经年月。〔智士名医不可寻〕(为痛为惊载脉经。) 
内经曰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血流下。此动脉为血崩者。即仲景所谓阴动也。 
阴虚内损。动数见焉。岂阳搏乎。 
x〔九〕细者阴也。x指下寻之。细细如线。〔来往极微〕(小大于微。常有且细。)曰细。主足胫 
髓冷。乏力少气。 
脉经曰。细者阴也。直细而软。若丝线之应指。主血少气衰。有此症则顺。非此而得之为逆。故 
吐衄血。得沉细则生。盖血行脉中。血既减少。脉所以细也。然虽血少。未至于失血。故脉止于细。 
未至于无。血失脉亦失。故芤主失血。是知芤为失血。细为血少。今脉诀言细脉。乃云来往极微。 
则微之又微。非细矣。今改之。 
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疾必自痊。 
冬季后阳气生。或可复其生理耳。亦不可言不疗自痊。今增散数二脉。以足脉经之本旨。 
数者阳也。一息六至。又曰去来促急为数。 
经曰数则为热。必审其浮沉。知其热在表里。察其大小。知其热之盛衰。亦有如数之脉。经曰 
脉至如数。令人暴惊。宜细详之。沈氏曰以阴阳言。数为阳脉。以脏腑言。数为腑病。论邪则为热。论 
病则为虚。若夫微数之脉。伤寒则谨不可汗。无病则谨不可劳。此先贤之格言。内经曰数为烦心。惟 
小儿之脉。一呼吸间八至。而细数者。为平耳。 
散者。大而散者是也。气失血虚。有表无里。故脉散也。 
沈氏曰散者不聚之名。仲景曰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也。若脉有邪气。风也。难经曰浮而大散者 
心也。最畏散脉独见。独见则危矣。柳氏曰是散漫无统纪无拘束之义。指下见得来动。一二至中 
又至一至。更不曾来往整齐。或动来即动去。或来至多去至少。或去至多来至少。是解散不收聚。 
精血走。作根本脱离。不佳之兆。若产妇得之则生子。孕妇得之为堕伤。寻常心脉及夏月。最不宜 
独见此脉。 

卷下
分合偶比类说
属性:经曰知者一言而终。不知者流散无穷。脉之为说。前已论辨于各脉之下。今又以分合偶比类五字。 
以经纶错综之。庶无惑矣。 
分 有脉之形。分谓脉各有形状。当先明辨。便了然不疑。大小浮沉滑涩。可以指别。迥然各异。 
辨之于毫厘之间。使其形不相混。如举有按无为浮。按有举无为沉之类。 
有脉之证。分。谓脉之一字独见为证。如寸浮。中风头痛之类。不杂他脉。独为证。今脉诀歌 
在各脉之后者。是也。或独见一部。或通见三部。或两手俱现。 
合 有合众脉之形为一脉者。谓如似沉似伏。实大长弦之合。为牢。极软浮细之合。为濡。之类。 
有合众脉之形为一证者。谓浮缓为不仁。浮滑为饮。浮洪大而长为风眩癫疾。有二脉合者。有三四脉 
合者。大抵脉独见为证者鲜。参合众脉为证者多。今脉诀独取平三关一脉论证。而遗其合众脉以论证者。 
今各补注于后。以全其脉证。(此条补注节抄不及备录)且一脉虽独见。而为证亦不一。如浮。为风。 
又为虚。又为气。各不同。此又一脉之证合也。必备论之。以证相参。而考脉。则思过半矣。洁古张元 
素医学启源云。右寸大肠。肺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肺属里。 
肺合皮毛。肺脉寻皮 
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脉道 
缩入关中。上半指不动。下半指微动。为短。此乃浮涩而短。肺不病之脉也。肺脉本部。在于皮毛之上。 
见于肤表。是其浮也。入于皮毛之下。见于血脉肌肉之分。是其沉也。六部仿此。此诊之定法。可以 
合众脉之形矣。 
偶 脉合阴阳。必有偶对。经曰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 
浮沉者。脉之升降也。浮升在上。沉降在下。为诸脉之根本。为阴阳之定位。为表里之定诊。 
浮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沉法地。有重浊在下之象。浮为风为虚。体高而气浮也。沉为中坚。为内蕴。 
体聚而不散也。论诸脉者。必先此二脉。 
迟数者。脉之紧慢也。脉以四五至为平。减一至为三至曰迟。增一至为六至曰数。难经曰。迟阴 
为在脏。数阳为在腑。迟则为寒。数则为热。亦偶言之也。中藏经曰。数在上。阳中之阳。在下。阴中之阳。 
迟在上。阳中之阴。在下。阴中之阴。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助。热用寒助。本乎阴 
阳也。虚实者。脉之刚柔也。按之浮中沉。皆有力。为实。迟大而软。按之豁豁然空。为虚。虚实之由。 
皆以有余不足占之。故以按而知。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