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二针灸门
论三阳三阴经脉
属性:夫黄帝正经者。是先圣之遗教。乃后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指的其原。若或苟
从异说
脏腑。故经云。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手三阴之脉。从胸至手。足三阳之脉。从头至足。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是谓日夜循环。阴阳会合。又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缘春夏阳
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是以春夏各
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乃引致之
阴
阴。秋冬必致一阳者也
大法也。春刺井。夏刺荣。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
肺出少商为井。手太阴脉也。流于鱼际为荣。注于太渊为俞。过于列缺为原。行于经渠
为经。入于尺泽为合。
心出少冲为井。手少阴脉也。流于少府为荣。注于神门为俞。过于通理为原。行于灵道
心包络脉。手厥阴之脉也。出于中冲为井。流于劳宫为荣。注于大陵为俞。过于内关为
原。行于间使为经。入于曲泽为合。
大肠出于商阳为井。手阳明脉也。流于二间为荣。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
阳溪为经。入于曲池为合。
三焦出于关冲为井。手少阳脉也。流于腋门为荣。注于中渚为俞。过于阳池为原。行于
小肠出少泽为井。手太阳脉也。流于前谷为荣。注于后溪为俞。过于腕骨为原。行于阳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者。
胃出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荣。注于陷谷为俞。过于冲阳为原。行于解溪
胆出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荣。注于临泣为俞。过于丘墟为原。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
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流于通谷为荣。注于束骨为俞。过于京骨为原。行于
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
脾出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流于大都为荣。注于太白为俞。过于公孙为原。行于商丘为经。入于阴陵泉为合。
肝出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荣,注于大冲为俞。过于中都为原。行于中封
肾出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荣。注于太溪为俞。过于水泉为原。行于复溜
为经。入于阴谷为合也。
卷二针灸门
论虚实补泻
属性:夫能知迎随之理。可令调气。调气之方。必在阴阳。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
脉之
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也。夫用针刺者。须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软
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故经云。虚
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然。虚者补其母。实
者泻其子。当先补而后泻。不实不虚。以经取之
者。然。是正经自生其病。不中他邪。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又云。刺荣无伤于卫
刺卫无伤于荣。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针荣俞之处。候气散乃
内针。是谓刺荣无伤于卫。刺卫无伤于荣也。
又云。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当互相平也。缘东方木
西方金。木欲实金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
则知肝实。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补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
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言。
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卷二针灸门
论下针分寸
属性:夫言气实者热。气虚者寒也。针实者。以右手持针。左手捻按开针穴以泻之。针虚者。
以左手闭针穴以补之。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应。是谓针容以豆。补泻之理也。又虚者。徐而疾
实者。疾而徐。徐即是泻。疾即是补。补泻之法一根据此也。下针之时。捏取穴。置针于荣
上三十六息。以左手捏穴令定。法其地不动。右手持针。象其天而运转也。于此三十六息。
然定得针。右手存意捻针。左手捏穴。可重五两以来。计其针如转如不转。徐徐下之。若觉
痛。即可重二两。若不觉。以针下之入。人荣至徐。卫至疾。得气如有鱼食钩。即得其病气
也。量其轻重。经以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气。欲出针时。子午缓缓而出。令引病气
不绝。名曰徐也。既引气多。一向无补。名之曰泻。问曰。凡下针时。若是为好。答曰。徐
徐下之。坚持为实。凡下针先须持针坚得安稳。不用饱食。亦不用空肚。患人欲针者。有乘
车来者。有步行来者。如人行十里许。须令坐息。安神定气。乘车者。如人行三里许。患人嘿嘿
而不言。安久坐候。气脉安定。乃可下针。又云。夫针之者。不离身心。口如衔索。目欲内
视。消息真气而不得妄行针。针入一分。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知呼吸之气。针入三分。
知逆顺之气。针皮毛者。无伤肌肉。针肌肉者。无伤筋脉。针筋脉者。无伤骨髓。针骨髓者
无伤诸络。东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脉。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
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针伤筋膜者。令人视失魂。针伤血脉者。
令人烦乱。针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魂。针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针伤肌肉者。令人四
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肾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
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胆一日半死。
又云。勿刺大醉。勿刺大怒。勿刺大劳。勿刺大饱。勿刺大饥。勿刺大渴。勿刺大惊。
以上古之深诫也。
卷二针灸门
气血问答
属性:黄帝问曰。十二经中。气血多少。可得闻乎。岐伯对曰。其可度量者。中度也。以经水
应十二经脉也。溪谷远近深浅气血多少各不同。其治以针灸。各调其气血。合而刺之。补虚泻实
皆须尽知其部分也。
肝。足厥阴经。少气多血。心。手少阴经。少血多气。脾。足太阴经。少血多气。肺。
手太阴经。少血多气。肾。足少阳经。少血多气。胆。足少阴经。少血多气。小肠。手太阳经。
多血少气。胃。足阳明经。多血多气。大肠。手阳明经。多血多气。膀胱。足太阳经。多血
少气。心包络。手厥阴经。多血少气。三焦。手少阳经。多气少血。
视其部中浮络。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风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寒热
也。感虚则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骨消筋缓也。
卷二针灸门
经脉统论
属性:经脉者。其气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
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会于中焦。注手太阴。此荣气之序
也
荣气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五十度。
周于身。卫气则不循其经焉。昼则行阳。夜行于阴。行阳者行诸经。行阴者行诸藏。凡刺之
道。须候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然荣卫之行。未始相从。则气血之分。亦各有在
一脉之间。有所谓是动者。有所谓所生病者。此气血之异也。经曰。刺荣无伤卫。刺卫无
伤荣。针阳者。卧针而刺之。针阴者。摄按气散而内针。兹其要妙。荣卫之外。有浮络者。
有经筋者。又有别络者。其生病各不同。刺法亦宜有异焉。刺齐论所谓。刺骨无伤筋。刺筋
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是也。知此。乃
知浅深之齐。气血之分。故十二经立其常。而十五络通其变。邪在经则巨刺。邪在络则缪刺
邪在荣则调之血。邪在卫则调之气。邪在筋则劫刺之。然后原九针之宜。行十二刺之节。明
五变之理。审其部分。刺道思过半矣。今于逐脉之下。载其经穴。与其病证。兼及浮络经
筋之病。共为一编。窍穴虽同。而浅深各有部分。在用针者以意审之。
卷二针灸门
骨度统论
属性:凡用针。当先明骨节。骨节既定。然后分别经络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为施刺灸
观病在或浅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脉。是动者治其气。所生病者治其血。浮络之血在筋者以
燔针劫刺之。有余则泻。不足则补。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之大体也。然身骨本之数。三
百六十有五以应一期之日。骨节所在。大小长短。广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