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迎随也。
两胁痛。少阳丘墟。腰痛。昆仑及委中出血。呕哕无度。手厥阴太陵。头痛。手足太阳
原穴
心痛。少阳太溪。涌泉足厥阴原穴。热无度。不可止。陷谷出血。喘满疾实。口中如胶。
足少阴太溪。百节疼痛。实无所知。三棱刺绝骨出血。血衄不止。大小便血。妇人血不止。
刺足太阴井。喉闭。手足少阳井。并少商。手足太阴井穴。太烦热不止。昼夜无度。刺十指
间出血。谓八关大刺。阴头中痛。不可忍。卒疝痛。妇人阴中痛。皆刺足厥阴井。骨热不可
治。前板齿干燥。当灸骨大椎山。小肠疝痛。足厥阴太冲。眼发睛欲出者。大刺八关。眼大
痛。刺手太阳井。眼小 痛。刺足太阳井。心痛。脉沉肾原穴。脉弦。肝原穴。脉涩。肺
原穴。脉浮。心原穴。脉缓。脾原穴。腰痛。身之前足阳明原穴。身之后。足太阳原穴。身
之侧。足少阳原穴。此针之撮要也。
卷三针灸门
治灸疮不发法
属性:凡着灸疗病。历春夏秋冬不效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
脓坏
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
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炉灰火中煨热。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立坏
脓出即愈。资生经王氏云。予见人灸不发者。频用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皂角煎汤候冷频
点之而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血气故也。盖不可一概论
也。予尝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两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左足一壮遂发。
是亦在人以智取之。若任其自然。则终不发矣。此人事所以当尽也。
卫生宝鉴云。国信副使覃郎中。年四十九岁。病脐腹冷痛。完谷不化。足 寒而逆。皮
肤不
仁。精神困弱。诊其脉沉细而微。遂投其甘辛大热之剂。又灸气海穴百余壮。灸三里穴各三
七壮。又灸阳辅穴各二七壮。三日复以葱熨灸疮。皆不发复。灸前穴又十日后。疮亦不作脓
疮口皆干。初癸丑岁。学针于窦子声。因循穴 曰。凡用针者。气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
发。大抵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故而更加。不损邪气。加之病必不起。异日因语
针灸科忽教授。亦以为然。戊辰春。副使除益都府判。到任未几时风疾半身麻木。自汗恶风
好喜笑。多妄言。语微涩。医以续命汤复发其汗。津液重竭。其证愈甚。因求医还家。日
久神气昏愦。体羸瘦。饮食无味。便溺遗失。扶而后起。屡易医药。皆不能效。因思内经有
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养则折寿而不彰。今因此病。而知子声之言矣。或曰。副使
肥甘足于口。轻暖足于体。使令足于前。所为无不如意。君言失其所养。何也。对曰。汝言
所养。养口体者也。予论所养。养性命者也。且覃氏壮年得志。不知所养之正。务快其心。
精神耗散。气血空虚。因此致疾。予因思灵枢经云。人年十岁。五脏始定。血气以通。其气
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血脉
盛满。故好起。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
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
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魂
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脏枯。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
而终矣。盖精神有限。嗜欲无穷。轻丧其命。一失难复。其覃氏之谓欤。
卷三针灸门
淋洗灸疮法
属性:凡着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二味。煎汤温淋洗灸疮周回。约一二尺以来。驱
令逐
风气于疮口内出。兼令经脉往来不滞于疮下。自然疮坏疾愈。若灸疮退火痂。后用桃树东
南枝稍。青嫩柳皮二味。等分煎汤温洗灸疮。此二味偏能获灸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溃者。
加胡荽三味。等分煎汤。温淋洗灸疮。自然生好肉也。若灸疮疼痛不可忍。多时不效者。加
黄连四味。等分煎汤淋洗。立有神效。
卷三针灸门
贴灸疮法
属性:凡贴灸疮。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上白细毛。猫儿腹毛更佳。
资生经云。今人多以膏药贴之。两三日易全不疼。但以膏药贴则易干尔。若要脓出多而
疾除。不贴膏药尤佳。又法。凡灸疮不瘥者。日别灸六七壮自瘥。
卷三针灸门
忌食物法
属性:既灸。忌猪鱼热面。生动风冷物。鸡肉最毒。房劳尤当忌也。
x又忌法x
凡虎兔龙蛇牛马猪羊鸡犬猴鼠。以上十二相属肉物。皆不得食。及以为药。牛黄龙骨龙
齿不可废。又经云。里下人灸后。亦忌饮水浆濯手足。
前项诸法。并散在诸部内。不可寻究。故集之。造次删成。所以省披讨也。
卷四针灸门
总论
属性: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
将欲
指取其穴。非图莫可。预备之要。非灸不精。故经曰。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
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然去圣久远。学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测经源。济弱
扶危。临事多惑。因慨其不逮。鸠集今古名医明堂。以述此篇。用补私阙。庶根据孔知穴。按
经识分。则孔穴亲疏。居然可见矣。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根据甄权
等所撰。为定云耳。
铜人经云。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
首再
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益意尽言其处。雷公问曰。禁服之言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愿闻经脉之始生。帝答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矣。
卷四针灸门
流注经络井荣说
属性:夫流注者。为刺法之深源。作针术之大要。是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盖流者要知
经脉
之行流也。注者、谓十二经脉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也。夫得时谓之开
失时谓之阖。夫开者。针之必除其病。阖者。刺之难愈其疾。可不明此二者乎。况经气内干
五脏。外应支节。针刺之道。经脉为始。若识经脉。则诸行气部分。脉之短长。血气多少。
行之逆顺。祛逐有过补虚泻实。则万举万痊。若夫经脉之源而不知。邪气所在而不辨。往往
病在阳明。反攻少阴。疾在厥阴。却和太阳。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弊。以此推之。经脉之
理不可不通也。昔圣人深虑此者。恐后人劳而少功也。广因闲暇之际。爰取前经以按旧典。
缘柯摘叶。采摭精华以明流注之幽微。庶免讨寻之倦怠。不揣荒拙。列图于后。凡我同声之
者。见其违阙。改而正之。庶行之久远而无弊焉。不亦宜乎。
卷四针灸门
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
属性:经脉一周于身。内长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
六寸
计二百七十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荣卫以一万三千五百息。则气脉都行八百一十丈。
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夫经气
者。
内干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不循经者。为卫气。精专行于经隧者。为荣气。阴阳相随。
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常以平旦为纪。其脉始从中焦手太阴出。注于手阳明。上行注足阳
明。下行至 上。注大指间。与足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
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
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手心主脉。出腋下臂。入两筋
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环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
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 上。复从 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中。复出于手太阴。此荣气之行也。逆顺之常。荣气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
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