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93-重订灵兰要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喉间梗梗,鼻息喘短;中焦荣气不足,则血液为痰,或壅脉道,变幻不常。下焦卫气不足, 
则势不悍疾,液随而滞四末分肉之间,麻木壅肿。治其本则补之宜先,治其标则化之有法 
。略露端倪,以须颖者之自悟云。 
痰由津液所凝,聚上中下三焦,荣气不足,壅塞脉道,变幻不测。王隐君有曰∶怪症奇 
病,皆属于痰。善治者,调其荣卫,诸恙自瘳矣。 
如稠而不清,宜用澄之之法。散而不收,宜用摄之之法。下虚上溢,宜用复之之法。上 
壅下塞,宜用 
坠之之法。何谓澄之之法?如白矾有却水之性,既能澄浊流,岂不足以清痰乎,然犹不可 
多用 
;至于杏仁亦能澄清,而济水之性清劲,能穴地伏流,煮而为胶,济水虽清劲,惟近世之 
阿胶伪者日多,奈何?最能引痰下膈。体此用之。所谓澄之之法也。何谓摄之之法?如大肠 
暴泄 
脱气,及小便频数者,益智仁一味,(益智仁善调气摄涎,又能固脱,功效至捷。最能收功 
。盖有 
安三焦,调诸气,摄涎唾,而固脱滑之妙。故医方每以治多唾者,专取其辛而能摄,非但温 
胃寒而 
已。此所谓摄之之法也。何谓复之之法?肾间真气不能上升,则水火不交,水火不交,则气 
不通 
,而津液不注于肾,败浊而为痰。宜用八味丸,地黄、山药、山茱萸以补肾精,茯苓、泽泻 
以利水 
道,肉桂、附子以润肾燥。肉桂、附子热燥之药,何以能润?曰∶经不云乎,肾恶燥,急食 
辛以润 
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所谓复之之法也。此治肾虚寒痰之良法。何谓坠之之法?如痰 
液 
聚于咽膈之间,为嗽为喘、为膈为噎、为眩为晕,大便或时闭而不通,宜用养正丹、 
灵砂丹,重剂以引之使不并,所谓坠之之法也。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 
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湿者燥之,燥者濡之,急者 
缓 
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薄者劫之,开之发之,见于《素问·至真》,应变 
不 
穷,尤为治痰之要法。在圆机之士,熟察而妙用之,不可一途而取也。若乃虚症有痰,勿理 
其 
痰,但治其虚,虚者既复,则气血健畅,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今人乃谓补药能滞气而生痰 
,此聋聩之言,流害无穷矣。 
痰乃津液所结,固未可尽化,但使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在调血和气之要。丹阳贺鲁 
庵,年七 
十余,膈间有痰不快,饮食少思,初无大害,就医京口,投以越鞠丸、清气化痰丸,胸次稍 
宽。日日吞之,遂不辍口。年余,困顿不堪,僦舟来访,问脉于余。则大肉已脱,两手脉如 
游 
丝 
,太溪绝不至矣。见余有难色,因曰∶吾亦自分必死,但膈间胀满太甚,大便秘结不通,殊 
以为苦,但得稍宽,即瞑目无憾也。固强余疏方,以至亲难辞,教用人参、白术之类,大剂 
进之 
,少顷如厕,下积痰升许,胸膈宽舒,更数日而殁。夫二丸乃时师常用之药,本欲舒郁,适 
增 
其痞,本欲清痰,反速其毙,岂不悖哉。明效若是,而病家乃无悔悟惩创之心,岂宿业已深 
,大命垂绝,故天塞其衷,而使之决不可返耶。不然,何不论于理,而甘就屠戮者之众也。 
过服辛散,正气暗受其戕。久则涸津液之源,气道塞其输机,遂致痰结日盛,胸腹愈胀 
,大便久秘,遂至大命垂绝。呜呼!身无大病而喜服药者之殷鉴欤? 

卷上

属性:经云∶秋脉者,肺也。秋脉不及则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其治法则 
生脉散 
之类是也。李明之云∶腹胀彭彭而喘,胸膈满,壅盛而上奔者,于症用药方中多加五味子, 
人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如甚则交两手而瞀,其真气太虚也。若气短加黄 、 
五味子、人参。气甚去五味子、人参,加黄芩、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仲景 
治火逆上气,咽喉 
不利,止逆下气,以麦门冬汤主之。用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四两,甘草 
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经 
云∶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火气咳喘。又∶热淫所胜,病寒热喘咳,宜以人参、 
麦冬、五味子救肺,喘有虚实之分,须细辨之。生脉散乃热伤气虚而设。童便炒黄柏降火。 
《本事方 
》治咳嗽上喘急,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投新水调下一钱。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 
不含。俱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乃人参之力也。楼全善治一妇人五十 
余岁, 
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如泉涌,身汗出如油,脉浮而洪,似命绝之状。速用麦门冬四 
钱,人参二钱,五味子一钱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后痰亦渐少。更栝蒌仁、白 
术、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服十帖而安。 
喘而无汗烦躁,脉浮大者汗之。喘而有汗腹满,脉沉实者下之。喘有内外感伤之别 
,外感烦躁无汗而喘者,宜汗。腹满有汗而喘,脉沉实者,宜下。仲景云∶上气喘而躁者, 
属 
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又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越 
婢加半夏汤主之。(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一两,半 
夏八两,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入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又云∶肺胀咳而 
上气 
,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主之。(肺胀,咳而上气者,水寒之标邪也 
。治以 
小青龙汤平其冲气。况方中安内攘外,各尽其妙。余仿其法,以治寒嗽,莫不有桴应鼓之效 
也。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钱,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用 
水一斗,先煮 
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煎服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喘而 
自汗,腹满便秘,气口脉大于人迎,下之无疑。外此则不宜轻下也,罗谦甫平气散可用。仲 
景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木防己三两,石膏如鸡子大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以 
水 
六升,煮取二升,温分二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 
茯苓芒硝汤主之,微利即愈。痰多者,亦气短而喘,须察其平昔,非因劳倦气脱之症而发, 
脉浮 
滑而大,咽喉不利,四七汤甚效。气郁痰凝,俗名梅核气是也。仲景治妇人胸中如有炙脔, 
用 
半夏浓朴汤,即此是也。如是风痰,可用千缗汤,半夏七个煨四片,破之。皂角去皮尖 
二枚,甘草炙一寸,生姜如指大,水一碗煎,去半顿服。 又治因伤风而痰作喘 
逆, 
兀兀欲吐,恶心欲倒,如夏月有此症,为大热也。盖此症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黄连、 
酒 
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之,仍多饮 
汤,服 
毕少时,便以善膳压之,使不得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逆也。冲脉上干逆气 
不 
降之故。平居则气平和,动则气促而喘者,亦冲脉之火,宜用酒黄柏,酒知母之属。凡泻气 
下 
痰定喘之药,施之形实痰多者为妙。降气行痰之药,损人真元,正虚者宜审。若一切虚症, 
及 
脉浮大,按之而涩者,下之必死,须谨之。阴虚而喘,脉弱而涩,四肢寒者,去死不远,慎 
勿下之。宜用人参、麦门冬、五味、当归、生地、童便、竹沥之属。《素问·逆调论》云∶ 
夫不得卧则喘 
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汉防己、 
茯苓之 
属主之。又云∶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 
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阳明径 
道壅塞,则其气不能从道,故不卧矣)《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熟半夏、 
橘红之属主之。 

卷上

属性:泄泻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但大便泄水,并无努责后重者是也。脉细、皮寒、少气、 
泻利、不食,为 
五虚死。泄泻而犯五虚,中土已竭,危候也,参附汤尤不能挽,必加七味白术汤,可以追其 
既失之脾阳,而固其元气,试之效捷。用人参附子之类救之,亦有得生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