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艾条里的养生经-连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灸法适应范围虽然广泛,但和其他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症,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颜面部、心前区、大血管和关节活动处不可用瘢痕灸。

    (2)禁灸和慎灸的穴位有睛明、丝竹空、瞳子髎、人迎、经渠、曲泽、委中等。

    (3)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4)对外感热病、阴虚内热、*不足及邪热炽盛的病人一般不宜施灸。

    (5)患者过劳、过饱、过饥、大渴、大惊、大恐、大怒之时禁灸。

小艾灸…大养生 常用艾灸法(1)

    艾绒和艾炷

    施灸的材料是艾绒,我们如今可以很方便的从中药店买到,价格十分低廉。挑选气味清香,含绒量高,较少叶梗杂质,绒色泛白的陈年艾绒为佳。这样的艾绒使用起来容易点燃,火力专注柔和,燃烧缓慢均匀,灸灰不易脱落,痛苦较少,气味芬芳,精神畅快,容易取得好的疗效,而且烟雾较小。

    灸法治病,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艾炷的计数单位)较多,同时古人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保健和预防疾病。现代灸法,为了减轻患者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较少采用化脓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常用的艾炷大小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为了方便艾炷可以简单分成大、中、小三种。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即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或治疗用了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

    为了方便人们使用,现在可以从药店和医疗器械商店买到制作好的艾炷,直接可以用来艾灸。如果你想感受亲手制作艾炷的乐趣,也可以买来高品质的艾绒,再买一个制作艾炷的模具,就可以很方便的在家里制作不同规格的艾炷,而且外形十分美观,乐在其中。

    灸条

    常用艾条的做法是这样的: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厘米的圆炷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这种艾条也称为清艾条。还有一种根据实际需要,在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细末6克,称为药艾条。

    艾条燃烧时会产生烟雾,有的人对烟雾过敏,或者不喜欢艾条燃烧时那股烟的味道,或者有的人正患有咳嗽、哮喘一类呼吸道疾病,艾灸发出的烟就成了一种不良刺激。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一些厂家运用现代工艺,制成了无烟灸,这种无烟灸条,比一般的清艾条要短,灸体十分密实,不易折断,灸材呈黑色,价格也要高于清艾条,但在疗效上与清艾条相仿。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具体情况酌情选用不同的灸条。

    灸盒

    为了使灸法更为安全、无痛、不会灼伤皮肤,可以使用灸盒进行艾灸。使用灸盒进行灸治,尤其适用于老人、妇女、儿童、体弱者,成为家庭保健所乐于接受的一种艾灸方法。

    灸盒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呈长方形的艾灸器具,一般为木制,其规格有大、中、小三种:大号为20×14×8(厘米),中号为15×11×8(厘米),小号为11×9×8(厘米)。施灸时,将温灸盒放在灸处中央,点燃艾条对准穴位放在铁窗纱上,盖好盖子即可施灸。

    温灸器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它是从灸盒发展而来,特别是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制作工艺的提高,各种各样的温灸器应运而生,从外形、工艺、材料和人性化设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我们要进行艾灸时,可以很方便的买到你所喜欢的温灸器。这些温灸器设计非常贴心,既安全,又美观,可以固定在任何所要施灸的部位,十分方便。

    市面上常见的温灸筒有圆筒式和圆锥式两种,其中圆筒式适应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圆锥式多作为小面积的点灸用。温灸筒底部均匀地分布数十个小孔,内有一个小筒,小筒内可以装置艾绒,施灸时点燃艾绒,在治疗部位滚动或者定点地进行灸烤即可。

小艾灸…大养生 常用艾灸法(2)

    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就是直接灸,古人多采用这种方法。施灸时如果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如果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介质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

    间接灸由于刺激温和,对皮肤不易造成损伤,所以历来深受患者欢迎,特别适合自我家庭灸治保健。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还认为,因其所隔之物多为中药,施灸时既可以发挥灸疗作用,又能发挥药物功效,临床观察对很多病证均有良好的效果。

    常见的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灸等等。

    (1) 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用薄薄的姜片作为介质进行艾灸的方法,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隔姜灸古已有之。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的名医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从以上2则隔姜灸的应用来看,隔姜灸在古代能够用于一些特殊部位、特殊疾病的治疗,实在是对现代临床有很大的启发,原来隔姜灸可以这样使用。还有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不少关于隔姜灸的记载。

    隔姜灸的方法很简单,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厚的姜片,大小可据施灸部位和选用艾炷的大小而定,一般略大于施灸部位。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便于透热。施灸时,把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置于穴位之上。待艾炷燃尽或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时,更换艾炷再灸,以局部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

    生姜性温,有温经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止痛之功。隔姜灸通过姜汁的辛辣及艾灸的热效应,刺激局部皮肤穴位,长于散寒止痛、温胃止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痹痛、因寒而致的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症。

    使用隔姜灸时应选取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来说,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若姜片烤焦皱缩,可换姜片。

    (2) 隔蒜灸

    隔蒜灸分为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古人用隔蒜灸来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可见,古代医家善于应用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治疗外科痈疽。

    操作方法是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或铺就的蒜泥)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一般每日灸治1次,达到痊愈为止。

小艾灸…大养生 艾灸的技巧

    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痈、疽、疮、疖、疣及腹中积块等。近年来还用于肺结核等的辅助治疗。

    (3) 隔盐灸

    隔盐灸是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施灸的治疗方法。隔盐灸历史悠久,是临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隔盐灸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葛洪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