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诊断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蹩魉穑捌咔槲。蔚ㄆ突鹩簦戮坏鞯龋缤庑扒秩胙业纫部梢鸷韧狈⒆鳌
    2、辨寒热发作次序:发热恶寒行时是一开始就同时出现,但也有的是先有恶寒或先有发热,嗣后发热或恶寒出现,可分以下几种:
    〔1〕病是先恶寒,不久便发热,或恶寒后寒热互作,见于外感风寒。若先发热,继之恶寒、寒热互作,是外感风热之邪。邪气深入血室(适值月经来潮)或邪伏募原,也多先出现恶寒,继之发热,寒热互见。
    (2)寒热始终同时发作的,多见于内伤病证.如血虚,阳虚,阴虚,气郁等证。
    3、寒热轻重及性质
    (1)恶寒重于发热的,可见于外感风寒邪气,寒热疟疾,冷瘴,邪伏募原的湿温证,机体阳气虚损证。
    (2)发热重于恶寒的,可见于外感风热邪气,热瘴,血虚证等。
    (3)寒热并重的,多见于疟疾,热入血室,少阳证,其恶寒发热均较重,以寒战壮热为特征,常反复往来发作。
    (4)寒热均轻,以内伤阴虚、血虚、阳虚,月经不调,肝胆气郁为主,如感外邪不重,其寒热亦可轻微。
    总之,寒热轻重受邪气性质,机体阴阳盛衰情况等因素影响,外感恶寒虽得衣被亦不减,内伤恶寒则得火热可使缓解;外感发热多骤起,发无定时,而内伤发热起病缓,热势也比较平稳,很少有壮热者。
    4、辨寒热发作时其他体征
    (1)外感发热恶寒,可兼身痛体痛,苔薄,脉浮等。
    (2)肝胆气郁引起的寒热,与情绪有关,常因郁怒发作或加重。
    (3)疟疾寒热,休作有时,一天一次,或二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者。汗后一般可热退身凉。
    (4)热入血室,寒热虽如疟状,但发作无定时,入夜加重,常伴神志错乱等症。
    (5)阳虚寒热,发热不高,形体怯冷,尤觉四肢不温、舌胖润苔白,脉沉弱。
    (6)少阳证寒热,是外邪内入半表半里证,兼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表现。
    (7)血虚和月经不调寒热,多发于女子,可伴有心悸失眠,健忘,口唇淡,舌淡红,脉细数。月经不调的寒热则受行经规律的影响,伴有头胀,胸胁胀闷等现象。
    (8)湿热痰浊郁于中焦,其寒热如疟,但汗出不清,兼胸闷呕恶,口干少饮,尿黄,便秘。
    (四) 汗  症
    体内阳气蒸化阴液.从汗孔发于肌表,谓之汗。
    适当的排汗是机体调节体温,维持津液输布正常的一种生理活动。心之液为汗,肾主五液,又肺合皮毛主行卫气,所以汗的排泄情况直接受内伤脏腑和外感邪气的影响。临证一般情况是内伤汗症多因正气不足,阳虚不能固表,或阴虚不能摄持。外感汗症则随邪气的阴阳不同性质,腠理疏密程度不同而表现汗之有无。
    鉴别要点
    首先辨有无汗?再是注意汗出时间、部位、温度及量之多少情况。
    1、有汗无汗辨
    (1)表证无汗:为寒束肌表之伤寒表实证,必兼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2)表证有汗自出:为风伤肌表之太阳中风证,当有恶风发热,脉浮缓。或风夹热邪证兼发热口渴,苔薄黄,脉浮数。虚人感冒表证有汗,有素日畏寒自汗等卫阳不足症可参鉴。
    2、汗出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中,正常人体只有当外界温度上升至28~30℃时才有明显汗液分泌。病理性汗出一般都有特定的时间性,对辨证有很重要参考作用。
    (1)日间汗出:即自汗。自汗者,不因劳动或经发散药而濈然汗自出,汗后常有形寒,乏力。由于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多见于内伤久病,气血虚损或产后血脱,阳虚无所依附。
    (2)夜间汗出:即盗汗。盗汗者,寐中窃出,醒后倏收。由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多见于久病内伤阴虚证,汗后不恶寒,反觉五心烦热。
    3、汗出部位
    (1)头面汗出:仅头面汗出,兼有烦渴,苔黄,脉浮数,是上焦热郁。若兼身重,怠倦,苔黄腻,是湿热郁蒸中焦。若兼大便硬,但反易排出,色黑如柏油样,是阳明蓄血证。若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为血瘀膀胱。若伤寒胁痛,耳聋,口苦,头面汗出者,属少阳病。若兼畏寒,肤冷,苔白滑,脉沉迟,是病后或老年咳喘阳虚证。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而喘,是虚阳上越,阴津随气而脱危候。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如无其他症状,不属病态,俗称“蒸笼头”。
    (2)手足心汗出:多是精血不足的阴虚内热证,常兼手足心汗,前胸汗出,咽干,尿赤,舌红,脉细致。手足不温而汗出的,是气虚证。经常多脚汗者,俗称“汗脚”。
    (3)心胸汗出:心窝部常有津津汗出,又称“心汗”,是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二经所致。
    (4)两腋汗出:亦称“漏腋”。因多汗两腋窝经常潮湿,为湿热流注所致。
    (5)半身汗出: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半身汗自出,由气血不足,湿痰风邪阻滞经络所致,常为半身不遂先兆。
    (6)阴部汗出:外生殖器、阴囊部位常汗出较多,为下焦湿热,肾气不足之征。
    4、汗出量多少
    (1)大汗蒸蒸,并见高热烦渴引饮,脉洪大,是阳热内迫,阴津外迫的实热证。
    (2)表证发汗太过,可见于汗液漏出不止,又称“漏汗”。常伴有小便短涩,四肢关节拘急屈伸不利等阳虚津伤症。
    (3)当病情危重时,若见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是阴阳离绝,阳气奔散于外,名曰“绝汗”,又称“脱汗”。
    5、汗出温度高低
    (1)冷汗,见于阳虚,卫气不固久病。或大受惊恐,或精神过度紧张,阳气消耗,真气失守,可伴有神疲,面色苍白,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脉沉迟等阴寒证侯。
    (2)热汗: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或内热蒸迫所致,可伴见口渴,烦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热性证候。
    6、辨汗出兼症
    (1)先见全身战栗,而后汗出的,名为“战汗”。多是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今一旦正气来复,邪正相搏,为疾病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身凉,脉静,为邪去正安,病有向愈之机;若汗后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正不胜邪,主危候。
    (2)汗出色黄,兼见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名为“黄汗”是水湿内停,营血为病之征。
    (五) 昏  迷
    凡神志不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的表现,谓之昏迷。又称“昏愦”、“神昏”、 “昏蒙”。
    昏迷原因比较复杂,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大致外感多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化热;内伤多因气血耗损,阴阳衰竭。总之,邪气盛则实,以痰浊,热帜,风阳,瘀血阻蔽清窍,导致气机逆乱,神明被蒙为主要病理机转。正气夺则虚,以久病气血大伤,汗、吐、下等疗法失宜,阴精阳气互不维系,神虚浮无所依为主要病理机转。无论外感内伤,虚实昏迷,都以损伤心、脑、肝、肾为重点。
    昏迷既可作为一个病证独立存在,又常以十分重要的症状表现于许多病证过程中。不管怎样,都预示病情严重,必须密切观察,迅速做出正确诊断,并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鉴别要点
    由于昏迷是一个独立病证,所以凡能出现昏迷症状的其他一些疾病都应与其加以鉴别。但昏迷作为许多病证的临床表现本身就很复杂,所以又要注意对内部的分析。
    l、能出现昏迷的病证:除昏迷病本证之外,临床还能出现昏迷的疾病可分为外感性疾病与内伤性疾病两大类:
    (1)外感疾病:主要指外感热病,如伤寒邪热内结阳明胃肠,温病邪入营血或逆传心包以及中暑,小儿急惊风,疫毒痢疾,瘴疟等。毒蛇咬伤为外伤性昏迷。
    (2)内伤疾病:中风、癇证,厥证、痰证、消渴病、癃闭及膨胀等。
    2、昏迷的闭、脱证型辨:昏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过程,根据临床具体表现可分为闭证与脱证两种证型:
    (1)闭证;昏迷时牙关紧急,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声拽锯。
    (2)脱症:昏迷时四肢厥冷,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鼻鼾,甚则面赤如妆,汗出加油,脉微欲绝。
    3、详细询问病史:产生昏迷的各种疾病的典型病史十分有助于对昏迷性质的诊断。如有明显高热病程多见于外感温热病。饮食不洁,可能为疫毒痢疾。有昏迷反复发作史,多是癇证。素日痰湿过盛,头晕肢麻,多是中风卒中或痰证。形体壮实,发作前有明显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