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连(去须炒) 木香(各二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以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陈米饮下,日再。(《圣济》)其久冷人, 
即用煨熟大蒜为丸。此方本出李绛《兵部手集方》,婴孺用之亦效。(《本草图经》)大香连丸,木香(不见 
火,四两八钱八分)、黄连(去芦须,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上件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空心食前日进三二服。(《和剂》)(《济 
生续方》曰∶治阴阳相搏,冷热不调,或泻或痢。按∶此方诸家增味不一,今不繁载。) 
戊己丸,治脾受湿气,泄痢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 
吴茱萸(去梗炒) 黄连(去须) 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和剂》)(按∶此方原出 
《苏沈》,名芍药散,水煎服。)《鸡峰》若下痢赤黄,日夜数十行,手足不厥,胸中痞闷,时觉微寒,服温 
药而增极,其脉沉实而大,此由湿热之气,蕴于肠胃,复因饮食,积而不化,聚而不运,水谷并注而下,先宜 
此三味黄连丸(即本方),不瘥者,与杏子元(系用杏仁、巴豆二味)。《元和纪用经》二气黄金丸,调冷热, 
断赤白下痢变入恶证,若鱼烂黑汁,肠中切痛,枯瘦不能食,于本方去芍药,加当归(各等分),炼蜜加米膏 
少许和丸。一方,以木香代当归。《卫生家宝》如神散,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里急 
后重,于本方加当归,等分为末。 
噤口痢者,胃口热甚故也,大虚大热,用香连丸,莲肉各一半,共为末,米汤调下。又方,人参二分,姜 
炒黄连一分,为末浓煎,终日呷之,吐则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妙,不可用温热药甘味。(《丹溪》)(宜与前 
噤口痢条相参。) 
诸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虚痛不可忍者,此谓阴阳交错,不和之甚也,当服神效越桃散。 
大栀子(三钱) 高良姜(三钱) 
上和均,每服三钱,米饮或酒调下,其痛立效。(《保命集》) 
x荡涤方法x 痢发于秋,是暑月湿热所致,其理甚着;但所以致郁热者,多因暑热酷烈,过饮冰水生冷, 
热为寒郁,久而为沉寒积冷者亦有之,不可泥定是热,当辨症切脉,真知其有热积,方可用大黄。若系寒积而 
用大黄,不惟不愈,反增痛极而危矣。大凡下热痢用大黄,下寒痢用巴豆,有是病则服是药,详按古人成法, 
不容毫发差谬。(《医贯》) 
其病初得一二日,皆宜荡涤邪秽,消溶渣滓,以通利为先,次辨冷热虚实,以调理而扶脾助胃,为上策也。 
其通利之法有二∶积滞胜宜用丸,丸者缓也,缓以消之,除其积也;邪毒胜宜用汤,汤者荡也,荡而荡之,去 
其毒也。当用丸而用汤,毒去而积不除;当用汤而用丸,积除而毒不行。治失其宜,故病皆难愈也。(《医经会 
解》) 
盖暑毒与食物相搏,结在下脘,则升降出入不得循其正,糟粕欲行不得行,而火复迫之,则将脏腑脂膏逼 
迫而下,故取大黄驱热毒、下糟粕、清肠脏也。(《金匮翼》) 
如便脓血相杂而脉浮大,慎不可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下竭而阳无所收也。(《保命集》) 
下痢,舌黄燥不渴,胸中实,身热腹胀,并身热谵语者,腹有燥粪,大柴胡汤下之。(《全婴方论》) 
小承气汤,治下痢赤黄,但烦饮冷,小便不利,得热则极,心烦躁喜渴,先服一二服荡之,须审是实热方 
可。(《得效》) 
桃仁承气汤,痢疾初起质实者,此方主之。若初间失下,反用固涩之药,以致邪热内蓄,血不得行,腹痛欲 
死者,急以此方主之。(《医方考》)(按∶程星海有本方加牡丹皮、红花、槟榔、木通、滑石治验。) 
六一顺气汤,治痢不问赤白相杂,肚痛里急后重,浑身发热,口干烦渴,用此通利即止。(《医鉴》)(按∶ 
此陶节庵方,宜参《伤寒广要·阳明病》。) 
芍药汤,下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而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槟榔(二钱) 木香(二钱) 甘草(二钱炙) 大黄(三钱) 
黄芩(半两) 官桂(一钱半)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血痢,则渐加大黄。如汗后藏毒,加黄柏半两,根据前 
服。(《保命集》)又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导气汤,于本方去官桂、甘草(《奇效》加枳壳)。 
《医方考》芍药汤,加芒硝,痢疾便脓血里急后重者主之。《明医杂着》痢疾主方,于本方去当归、大黄、官桂, 
加枳壳(《回春》芍药汤,即此方有当归)。若呕吐食不得下,加软石膏(一钱半)、陈皮(一钱)、山栀仁 
(炒五分),入生姜汁,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 
太阴传于少阴,是为贼邪,先以浓朴枳实汤防其传变。 
浓朴(一两) 枳实(一两)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 木香(半两) 黄连(二钱) 甘草(三钱炙) 
大黄(二钱) 
上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保命集》) 
大黄汤,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医鉴》将军饮,即此方,其主治 
更曰∶及愈而又发,止而复作,名曰休息痢。) 
大黄(一两) 
上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 
再服,以利为度。(同上) 
大黄丸,痢初起,壮实者可用,胃弱者禁施。 
川大黄(切片蜜蒸一斤) 白芍药(酒浸切片炒六两) 甘草(炙三两) 槟榔(四两) 木香(切片不 
见火为末一两) 枳壳(炒四两) 
细末,炼蜜同水煎木香和捣为丸,如绿豆大,白莱菔汤吞三钱,重者五钱,以行两三次腹中爽快为度。胃气 
虚极之人勿轻用之,积滞重而元气虚者以人参汤吞,孕妇以人参缩砂汤吞,行后另用人参丸补之。(《广笔记》) 
四味香连丸,黄连炒十两,大黄酒煨四两,木香二两,槟榔一两,为末,糊丸如绿豆大,每七十丸,空心米 
饮下。治痢初起,不问赤白,每日二服,有积自行,无积自止。(《入门》) 
神妙散,治赤白痢疾。(按∶散当作丸。) 
大黄 人参 枳壳 火麻子(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经验良方》)(按∶此本《近效》加减麻仁丸, 
今去诃子,加枳壳,宜参大便不通。) 
朱孔阳年二十五岁,形体清瘦,素享安逸,夏月因构讼奔走日中,暑湿合内郁之火而成痢疾,昼夜一二百次,不 
能起床,以粗纸铺于褥上,频频易置,但饮水而不进食,其病甚厉,肛门如火烙,扬手掷足,躁扰无奈。余诊 
其脉,弦紧劲急,不为指挠。谓曰∶此症一团毒火,蕴结在肠胃之内,其势如焚,救焚须在顷刻,若二三日外, 
肠胃朽腐矣。于是以大黄四两,黄连、甘草各二两,入大砂锅内煎,随滚随服。服下人事稍宁片时,少顷仍前 
躁扰。一昼夜服至二十余碗,大黄俱已煎化,黄连、甘草俱煎至无汁。次日病者再求前药。余诊毕,见脉势稍 
柔,知病可愈,但用急法,不用急药,遂改用生地黄、麦门冬各四两另研生汁,而以天花粉、牡丹皮、赤芍药、 
甘草各一两煎成和汁大碗咽之。以其来势暴烈,一身津液从之奔竭,待下利止然后生津养血,则枯槁一时难回; 
今脉势已减,则火邪俱退,不治痢而痢自止,岂可泥润滞之药而不急用乎。服此药果然下痢尽止,但遗些少气 
沫耳。第三日思食豆腐浆,第四日略进陈仓米清汁,缓缓调至旬余方能消谷,亦见胃气之存留一线者,不可少 
此焦头烂额之客耳。(《寓意草》) 
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温脾汤方。 
大黄(四两)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千金》)又温脾汤,治积久冷热赤白痢者,于本方去甘草,加桂心(大黄、桂心各三两,余各一两),以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按∶此方宜与《泄泻门》、《腹痛门》及《伤寒广要·太阴病》中所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