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去黄 ,加薏苡。 
世有膏粱子弟,多食浓味燔熬、烹炙煎炒之物,时时吞嚼,或美醪香醪,乘兴酣饮,遂至咽干舌燥,吐痰吐 
血,喘急膈痛,不得安卧,是肺痈已成耳。治之法,化毒之中,益之养肺之法,庶几已成者可痊,未成者可散也。 
方用枝桑清肺汤,桑叶五钱,紫菀二钱,犀角屑五分,生甘草二钱,款冬花一钱,百合三钱,杏仁七粒,阿胶三 
钱,贝母三钱,金银花一两,熟地一两,人参三钱,水煎,将犀角磨末冲服,数剂可奏功也。(《辨证录》) 
(按∶此本《济生》紫菀茸汤,今去蒲黄、半夏,加金银花、熟地者。紫菀茸汤见《咳嗽》中。) 
一男子因劳伤咳嗽不止,至夜身热尤甚,日久咯吐脓血,诊之脉弦而数,此虚火假证也。先以童子小便,日 
饮三、四次。又服紫菀茸汤(方与《济生》同)数剂,至夜身热不发。又间服金鲤汤,月余而渐瘳。此非童便之 
力,而阴火岂能得退。尝治疮疡虚热不退者,此极效。(《正宗》) 
金鲤汤,治肺痈已成未成,胸中隐痛,咯吐脓血者服之。 
金色活鲤鱼(一尾约四两重) 贝母(一钱) 
先将鲤鱼连鳞剖去肚肠,勿经水气,用贝母细末渗在鱼肚内,线扎之。用上白童子小便半大碗,将鱼浸童 
便内,重汤 
顿煮,鱼眼突出为度。少顷取起,去鳞骨,取净鱼肉,浸入童便内顿热,肉与童便作二、三次,一日食尽一枚, 
其功效甚捷。(同上)《医通》溃后排脓用。曰∶然不若用薏苡根捣汁,顿热服之,其效最捷,下咽其臭即解, 
有虫者虫即死出。薏苡为肺痈专药,然性燥气滞,服之未免上壅,不及根汁之立能下夺,已溃未溃皆可挽回, 
诸方皆不及也。 
焊肺丹,凡治肺痈,必以此药间而服之,以护膈膜,不致溃透心肺,最为切当。即蜡矾丸,用蜜水送下。 
(《寿世》)(方见《肠痈》中) 
x末治诸方x《百济新集方》治肺痈方。 
黄 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葛氏方》同之。(《医心》) 
排脓散,治肺痈得吐脓后,宜以此药排脓补肺。 
绵黄 去芦二两生用。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不拘时候。(《济生》) 
排脓散,理肺痈吐脓后,宜服排脓补肺。 
嫩黄 (二两) 川白芷 北五味子(炒) 人参(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小指大,偃仰入口含化,旋旋咽下,食后服,临卧服。(《得效》)《正宗》每服三钱, 
食后蜜汤调服。 
加味十奇散,治肺痈已散,不咳不疼,服此去旧生新,内能固消。(同上)(方见《肠痈》内补散下。) 
八宝散,治肺痈,咳嗽日久,痰带腥臭,身热虚羸。 
白茯苓 桔梗 贝母 人参 北五味 天门冬 胡黄连 熟地(各等分) 
水煎,食后服。(《玉案》) 
薛立斋治一老妇,素味浓,吐脓已愈,但小便淋沥,用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而愈。膏粱之人,初起清胃 
散亦可用。(《类案》) 
一妇人素血虚发热咳嗽,或用痰火之剂,后吐脓血而赤,脉数,其势甚危,此脓成而血气虚也。余用八珍汤 
以补元气,用桔梗汤以治肺证,脉证全愈。(《外科发挥》) 
白芨散,治肺痈咳唾脓血,及肺破不愈最效。以白芨为面,每服二钱,糯米饮调,临卧服。(《医统》按∶ 
此本出《医说》,治咯血。) 

脏腑类
滞下
属性:痢之为病,与泄泻相似不同,《内经》名之肠 ,仲景则以下利括之。滞下之目亦出于汉晋,今标于篇以 
与彼为别。是证此间所见多属热疫,而考之往籍,宋代之方概不过逐积、涩肠二端,明人往往本之脾肾,专务调补, 
均歉于事用。今通融诸家,无所偏主,庶足以应变乎。 
x名义x 初虞世《养生必用方》云∶古人凡奏圊频并皆谓之利,寻常水泻谓之利,米谷不化谓之米谷利, 
或言下利清谷。痢谓之滞下,谓所下濡滞,脓血点滴,坐圊迟久,岂不谓之滞下也。(《万安方》)(按∶米谷疑 
水谷,然《幼幼新书》引亦作米谷,且云或言下利清谷,则难得改易,姑仍其旧。) 
x源由诸说x 水谷痢者,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在肌肉之内,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而 
邪气乘之,故为水谷痢也。脾与胃为表里。胃者脾之府也,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藏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气 
主消水谷,水谷 
消,其精化为荣卫,中养脏腑,充实肌肤。大肠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化物出焉。水谷之精化为血气,行于经 
脉,其糟粕行于大肠也。肺与大肠为表里,而肺主气,其候身之皮毛。春阳气虽在表,而血气尚弱,其饮食居 
处,运动劳役,血气虚者,则为风邪所伤,客在肌肉之间。后因脾胃气虚,风邪又乘虚而进入于肠胃。其脾气弱 
则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结聚而变为痢也。(《病源论》) 
夫赤白痢疾,古人谓之滞下,近代云无积不成痢。以仆思之,一岁之中,岂惟夏秋之间有积而春冬无之。得 
非致疾之由,皆因春伤风邪。然风喜伤肝,春时肝木正旺而不受邪,移气克于脾土。脾受贼邪,故不能克化食饮, 
又乃饮食不节,恣餐生硬瓜果鱼肉粘腻等物,积聚不化,更因外感五邪,如当风取凉、露卧湿地等,不为霍乱, 
则成滞下必矣。其中却有冷热之分。(《管见良方》) 
夫痢疾者,因夏月初秋忽有暴冷,折于盛热,无可分散,客搏肌中,发于外则为疟,发于内则为痢,内外俱 
发则为疟痢。皆由荣卫不和,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客于肠胃。又因饮食有冷,冷气在肠胃,复为热气所伤, 
肠胃宿虚,故受热气,夹热则赤,夹冷则白,冷热交攻则脓血相杂。亦因沉积所作,赤痢积热,白痢积冷,赤白 
痢冷热之积。若脾胃气虚,不能消化水谷,则糟粕不聚;或春间解脱,风冷所伤,肠虚胃弱,卒被寒所折,便为 
下痢多矣。(《全婴方论》) 
盖人日受饮食之积留滞于内,湿蒸热瘀伏而不作,偶或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 
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病作矣。(《明医指掌》)(按∶此说《医统》引戴氏,又出薛氏《平治会萃附论》,当考。) 
泄泻痢疟同乎一源,多由暑月脾胃气虚、饮食伤积所致。饮食才伤便作,则为泄泻为轻;饮食停积既久,则 
为疟痢为重。而疟与痢又有分别。饮食为痰,充乎胸膈则为疟疾;饮食为积,胶乎肠胃则为痢疾。古人有言曰∶ 
无痰不是疟,无积不是痢。良有以也。(《丹溪心法附余》) 
x脉候x 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肠 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紧者死。 
(《脉经》) 
脉时小绝者生,洪大数者死。悬绝涩者死,细微而涩者生。紧大而滑者死,得代绝脉者亦死。(《病源论》) 
下痢微小却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脉诀》) 
肠 频下脓血者,诊脉宜滑大也。若弦急者必死。(《济生》)(按∶此改经文悬涩为弦急。《医约》曰∶ 
此乃大概言之,又当审其胃气。如有胃气,则脉虽大不妨,又不可以一途而论也。) 
法曰证与脉合者生,相反者死。今痢为有余之证,脉宜洪大数实,乃为脉证相符而可治,今又有不治者何? 
盖痢虽属有余,而下利则伤气伤血,实为有余中不足。故脉沉小流连者生,洪大数身热者死,细小安静者生,浮 
大而紧者死,阴症见阳脉者生,阳症见阴脉者死,身热脉大者半死半生。(《会解》) 
下痢白沫,初起脉小滑能食者易治,洪大急疾四肢厥冷者难治。久痢脉微弱小细者即愈,数实或虚大无根者 
危。下痢脓血,初起脉小滑或弦软身不热者易治;数实滑大而身热者,势虽甚犹或可治;若先不热,五六日后 
反发热脉大者必死。久则脉宜芤迟虚细,不宜数盛滑实,或身热不止、口噤不食者皆死。久痢脉结代,反骤能食 
为除中者必死。大抵下利之脉,初起虽实大不妨,六七日后最忌强盛。凡下利脉浮身 
热作风治,脉沉身重作湿治。下利为肠胃病,虽迸进而能食则吉。若噤口痢,初起脉数实可治。久痢而反不能 
食,脉见有余者死。惟小弱流利者,当作胃虚治之。(《医通》) 
痢为里证,脉宜沉恶浮(有表邪者不在此论),宜细恶大(初起邪盛者不在此论),宜缓恶弦。(《医碥》) 
x辩证要领x 其证有令人先泄泻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