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御药院方》)
x荡积泻热诸方x 深师疗宿寒,脾胃中冷,心腹胀满,食不消化,温脾丸方。
大黄(二两) 麦曲(熬) 干姜(各三两) 浓朴(炙) 附子(炮) 当归 甘草(炙) 桂心 人参
枳实(炙各一两)
上十味捣下筛,蜜和服如梧子十五丸,日三,增至二十丸亦得,食已服之。(《外台》)
《范汪方》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岁方。
茱萸(八合) 生姜(一斤切) 硝石(一升)
凡三物,清酒一斗,水一斗,煮令得四升,绞去滓,温饮二升,病即下去,勿复服也。(《医心》)
开胃进食,丁香汤。
藿香(半两) 巴豆(二十粒去壳取肉) 丁香(四十九粒) 粟米(一合)
上先将粟米、巴豆肉同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只使粟米与丁香、藿香,同研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本事续集》)
消食快气,尊贵食药。
陈米(半升年深者为妙) 大麦 (一两) 陈皮(半两去瓤) 青皮(半两去瓤) 缩砂仁(一两) 丁
香皮(半两) 甘草(一两炙) 香附子(二两去黑皮生者) 巴豆(三七粒和陈米炒七分熟不可焦取出去巴豆
不用)
上八味为细末,水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熟水吞下,嚼碎亦得,小儿量力加减,空心淡
姜汤下。(《选奇后集》)
三黄枳术丸,治伤肉食湿面辛辣浓味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黄芩(二两) 黄连(酒洗) 大黄(湿纸裹煨) 神曲(炒) 橘皮 白术(以上各一两) 枳实(麸炒五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服之。(《辨惑论》)
治脾气实,其人口中淡,甘卧愦愦,痛无常处,及呕吐反胃方。
大黄(六两)
上一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并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千金翼》)
治脾脏热,唇焦口气,引饮不止,红芍药散方。
红芍药(一两) 川大黄(半两) 甘草(半两) 地黄(一两干者)
上件药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食后临卧。(《简要济众》)
x润补诸方x 清膈散,治脾家疸热,令人口甘。
麦门冬(去心) 沙参 人参(去芦) 金钗 石斛(各一两去根) 草龙胆 柴胡(去梗) 陈皮(去白)
黄连(去须) 木通(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日进二服。(《魏氏》)
戊申有一贫士,七月中病脾胃虚弱,气促憔悴,因与人参芍药汤。
麦门冬(二分) 当归身 人参(以上各三分) 炙甘草 白芍药 黄 (以上各一钱) 五味子(五个)
上件 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脾胃论》)
x调摄法x 调理之法,以和为贵。和之法不一,在饮食宜频而少,使饥饱不失时。脾主信,以准节为功。
脾喜温而恶寒,禁用生冷之物。脾喜通而恶滞,宜用虚糁易消之物,凡坚硬难化者忌之。脾喜燥而恶湿,凡油腻、
茶汤、冰水,不可多用。脾喜香而恶臭,不妨兼食炒炙 辛香以开胃。人之脾胃有浓薄,有虚实,有寒热,生成
性体不同。若欲治病,必先审明胃气如何。脾胃若健,不惟病易愈,即所服之药亦易见功也。(《证治百问》)
病久人虚,饮食无味,倘其所欲,勿过拘忌,但量与之,
以助脾胃,药乃作效。亦尝有脾虚气滞,食之不能,不可强与,恐病转增。(《医读》)
脏腑类
伤食
属性:前门及以下八门,皆须互意参看,读者请知之。
x脉候x 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经》)(按∶此上曰寸口之中。)
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同上)
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同上)
寸口脉盛而紧者,伤于食。脉缓大而实者,伤于食也。(《病源论》)
经曰气口紧而伤于食,心胸满而口无味,与气口同。气口者,乃脾之外候,故脾胃伤则气口紧盛。(《保
命集》)(按∶原便就气口分轻重,举在次款。)
两手脉皆模糊不清,此宿食结滞,胃气不行,急下夺之。伤食脉有滑涩之异,脾虚不鼓运,胃虚不能熟腐,
故其脉不滑而涩,涩甚则模糊不清矣。(《医通》)
x证治诸说x 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
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胀气急,噫气醋臭,时复憎寒壮热是也。或头痛如疟之状。(《病源
论》)
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同上)
卒食病似伤寒候,此由脾胃有伏热,因食不消,所以发热,状似伤寒,但言身不疼痛为异也。(同上)
胃中有 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
宿食,寒栗发热,如疟状。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即止。(《千金》)
夫 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盖五味入口,所以滋养五脏,得之则生,不得则死,伤之则反为生害,
所以宿食为杂病之先。若五脏不平,食不输化,血凝气滞,群证蜂起,皆宿食所为也。治之当量其脏腑虚实浅深
为治,其病头痛,恶风憎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气,皆胃实热,食反留滞,其脉数而滑,宜下
之愈。若脾虚,其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涩,宜温药消。(《三因》)(按∶陈氏附有如神木香丸、感应
丸,盖所谓温药也。木香丸用木香、 砂、莪、棱、姜、附等十二味。)
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使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滞留之患。若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过餐
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留胃脘,遂成宿滞,轻则吞酸呕恶,胸满噫噎,或泄或利(按∶《集成》此下
曰∶其臭如抱坏鸡子),或米谷不化,久则积聚,结为 瘕,面黄羸瘦,此皆宿滞不消而生病焉。(《济生》)
治之须究其原,又须量人气体虚实,病证浅深,投以药饵。病之浅者,则消化之。甚者必须推利,而后调补
脾胃。或有因挟寒暑之气而泄者,又当以脉证辨而料量之。(《大成》)
伤食必恶食。(《丹溪》)
夫伤者,有多少,有轻重。如气口一盛,脉得六至,则伤于厥阴,乃伤之轻也,槟榔丸主之。气口二盛,脉
得七至,则伤于少阴,乃伤之重也,煮黄丸(用雄黄、巴豆)、浓朴丸(用浓朴、黄连、巴豆等二十五味,云与
局方温白丸同)主之。气口三盛,脉得八至,则伤于太阴, 塞闷乱,甚则
心胃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则已,俗呼食迷风是也。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则死。宜吐之
以瓜蒂散,如不能则无治也。经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是也。(《保命集》)
食伤太阴、厥阴,寸口大于人迎两倍、三倍者,或呕吐,或痞满,或下痢肠 ,当分寒热轻重而治之。轻则
内消,重则除下。如伤寒物者,半夏、神曲、干姜、三棱、广术、巴豆之类主之。如伤热物者,枳实、白术、
青皮、陈皮、麦 、黄连、大黄之类主之。亦有宜吐者,《阴阳应象论》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属主之。然
而不可过剂,过剂则反伤肠胃。盖先因饮食自伤,又加之以药过,故肠胃复伤,而气不能化,食愈难消矣,渐至
羸困。故《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过之,此圣人之深戒
也。(《兰室》)
夫膏粱之人,起居闲逸,奉养过度,酒食所伤,以致中脘留饮胀闷,痞膈醋心,可服木香导饮丸(按∶子和
书无所考)以治之。夫 荛之人,饮食粗 ,衣服寒薄,劳役动作,一切酒食所伤,以致心腹满闷,时呕酸水,
可用进食丸(用牵牛、巴豆)治之。(《治病百法》)
初因食一物过伤,得病后再食之,旧病复作,一味红丸子常服。伤食兼感风寒,其证与前同(按∶前文用巢
氏说),但添身疼一证,俗谓之夹食伤寒,宜生料五积散,或养胃汤、香苏散、和解散(见《和剂》)选用。若不瘥
而病入里者,宜下之。(《要诀》)
凡治饮食暂伤者,亦当辨虚实。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者,此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