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经疏》) 
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按∶此本于东垣,既见上),然当察火之微甚。微火者,微清之,如生地、芍药、 
丹皮、沙参、麦冬、石斛、竹叶、地骨皮、黄芩、知母、细甘草之属是也。若火甚者,或随食随饥,随饮随渴, 
或肌肤燥热,二便涩结,则石膏、黄连、栀子、黄柏、龙胆草、苦参之属所不可免。此当察其三焦五脏,随所 
在而治之。然阳盛者阴必虚,如一阴煎、二阴煎、四阴煎之属,皆当择而用也。不能食而瘦者,必其脾胃虚弱, 
不能健运而然,故或为嗳气吞酸、痞满不饥等证,宜四君子汤、归脾汤。(《景岳》) 
x湿热x 湿热之原,盖因寒温饥饱失常,喜怒劳役过度以伤脾胃。夫脾胃乃水谷之海也,今脾胃受伤而 
动火,火则熏蒸水谷而为湿热者也。又按胃司纳受,脾司运化,今脾不能运化饮食,饮食停积而生湿热,亦良 
多矣。为治之法,人壮实则专攻其湿热,人弱虚则攻补兼施,而补脾、消谷、导水三者不可阙一也。(《丹溪 
附余》) 
《脉理提纲》曰∶湿热,脉缓大。(同上) 
x血虚脾弱x 今之人治脾病,不曰补,则曰健。《内经》 
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参、苓、白术,补之燥之者是也。又如易所称天行健,易老作枳术丸,一消一补, 
健之者是也。二者世人知之矣,至于血虚脾弱,鲜有论及其理何哉?人之五脏,二脏属气,三脏属血。脾血藏也, 
善统血者也。血枯脾弱,致失其职,亦不能司转输。用参术补之燥之则误,一消一补健之则非。吾乡溪南吴隐君 
(讳正学)传一秘方,名正中散,用当归、白术、香附、茯神、黄连、木香,共为末,胸胀伤食气逆,随意米饮、 
酒、水皆可调服,传之数世,皆谓神方。客问曰∶血虚脾弱,外证何似?曰∶思虑则伤脾。心脾相连,心生血而 
脾统血。血枯脾弱,外证则大肠干燥而秘结,非若饮食不节,脾气损伤,大肠多溏也。当归补血药,故用之最多。 
然不外乎实脾土,故次多白术。思虑者,开郁为主,香附次之。宁神者,茯神为先,则又次之。血少火生,黄连 
用以清火。然气又不可不顺,故少加木香。(《星海》) 
x东垣内外伤辨概略x 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其内伤亦 
恶风自汗,若在温暖无风处,则不恶矣。与外伤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颇相似,细分之特异耳。外感风邪,其恶 
风、自汗、头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时,增加愈甚,直至传入里作下证乃罢,语声重浊,高厉有力, 
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便着床枕,非扶不起。其内伤与饮 
食不节,劳役所伤,虽亦恶风。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则不恶也。惟门窗隙中,些小贼风来,亦大恶也,与伤风、 
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 
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 
口不知五谷之味,小便频数而不渴。初劳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黄,大便常难,或涩或结,或虚坐,只见些小白脓, 
时有下气,或泄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结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闭塞,如刀 之痛,二者亦互作,不并出 
也。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必脐下相火之势,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阳明之经逆行,乱于胸 
中,其气无止息,甚则高喘。热伤元气,令四肢不收,无气以动而懒倦嗜卧。以其外感风寒,俱无此证,故易为分 
辨耳。(《辨惑论》)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按∶外伤 
胃实,必手心热,此岂指表证而言欤。)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时作,直须传入里实 
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 
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 
肺金,故渴也,又当以此辨之。其外伤贼邪,必语声前轻后重,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 
之病,必短气气促,上气高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若毫厘之误,则千里之谬。(同上) 
x和中消导诸方x《录验方》治恶食,人参汤方。 
人参(四两) 生姜(三斤) 浓朴(二两) 枳实(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医心》) 
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槟榔散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 陈曲 浓朴 麦 白术 吴茱萸(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 
两半。(《千金》) 
《延年》浓朴汤,疗不能食,腹内冷气方。 
浓朴(三两炙) 白术 人参(各一两) 茯苓(三两) 生姜(五两) 橘皮(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为三服。蒋孝瑜处。(《外台》) 
四君子汤,和胃进食。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圣 
济》治胃中不和,气逆干呕,饮食不下,顺气汤(即本方)(《幼幼》庄氏家传小儿和脾饮子,亦是)。《易简》 
治大人小儿脾胃不和,中脘停饮,大病之后,宜服此药。但味甘非快脾之剂,常服宜减甘草一半。一方加橘红 
等分,名异功散(按∶异功散本出《直诀》,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得效》曰∶又方加陈皮、半夏, 
名六君子汤(按∶六君子汤本出《杨氏》,治胸膈痞塞,脾寒不嗜食,服燥药不得者,于本方去甘草,加枳壳、 
陈橘皮、半夏。盖不如危氏为佳,故不具录)。呕吐,加藿香、缩砂(《金鉴》亦名香砂六君子汤)。泄泻,加 
木香、肉豆蔻。《原病集》六君子汤,若加香附子一钱,缩砂仁七枚,名香砂六君子汤。《医通》香砂六君子 
汤,治气虚痰食气滞,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乌梅(《金鉴》去乌梅,柯琴有注,宜考)。《薛氏》一妇人吞 
酸嗳腐,呕吐痰涎,面色纯白,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 
开胃养气进食,七珍散。 
人参(去芦) 白术 黄 (蜜水涂炙) 山芋 白茯苓(去皮) 粟米(微炒) 甘草(各一两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同煎,至七分服。如无故不思饮食,加白扁豆一两蒸用,名八珍散。 
予制此方,温平不热,每有伤寒、疟疾、中暑得瘥之后,用此以调脾胃,日三四服,十日外,饮食倍常。(《本 
事》)《幼幼》赵氏家传六神汤,养气补虚进食,于本方去粟米,每服半钱,白汤点服。(《家宝》名二三君子 
汤。) 
《惠眼观证》参苓散,常服养气安神益胃,此药不冷不热。 
白术(半两) 人参(去芦头) 茯苓(去皮) 紫苏子 甘草(炙各一分) 木香(半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浓煎枣汤调下,此药宜常服。(《幼幼》) 
养脾丸,治脾胃虚冷,心腹绞痛,胸膈满闷,胁肋虚胀,呕逆恶心,噫气吞酸,泄泻肠鸣,米谷不化,肢体倦怠, 
不思饮食。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头) 大麦 (炒各一两) 缩砂 干姜(炮各二两) 白术(半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分作八丸,每服一丸,细嚼,生姜汤送下,食前服,此药养胃进食。(《和剂》) 
《三因》补脾汤,治脾虚寒病,泄泻腹满,气逆呕吐,心烦不得卧,肠鸣虚胀,饮食不消,劳倦虚羸,喜噫,于 
本方去缩砂,加草果、浓朴、橘皮,为锉散,水煎。(按∶《圣惠》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胸中满闷,不能下食, 
草豆蔻散,与此相似,有桂心、枳壳,半夏,无干姜、麦 。盖此为优,仍不录。) 
养胃汤,治胃虚寒,胫寒不得卧,淅淅恶风,洒洒恶寒,腹中痛虚鸣,寒热如疟,唇口干,面目虚浮,呕哕 
吐泻,四肢疼痛,不思饮食,或伤寒湿,骨节皆痛。 
浓朴(姜制炒) 藿香(去梗) 半夏(汤洗七次) 茯苓(各一两) 人参 
甘草(炙) 附子(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