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愈,久疟不愈者脉必虚,宜养正去邪。(《回春》) 
脉宜弦数滑散,忌沉细虚微。(《慈航》)(按∶散字可疑。又初起脉不见,见于后脉止歇,举在调停方 
中治验,并宜参。) 
《脉经》云∶疟脉自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微义》) 
弦如刀刃者死。弦小者生。(《玉案》) 
病后脉来微滑而平缓者,自愈之兆也。(《证治百问》) 
x证状概略x 此病之始,与天行不多别,亦头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口鼻喉舌干,好饮水,毛耸。 
腰脊强欲反拗,小便赤,但先寒后热,发作有时,可不审察,其发作日有准。(《外台》引许仁则) 
疟疾因外邪客于风府(《和剂》作脏腑),生冷之物,内伤肺胃(《和剂》脾胃),或先寒后热,或先热 
后寒,或寒热独作,或连日发,或间日一发(《和剂》此下曰∶或发后三五日再发),寒则肢体颤掉,热则举 
身如烧,头疼恶心,烦渴引饮,气息喘急,口苦咽干,脊膂酸疼,肠鸣腹痛。(《鸡峰》) 
疟候何如?始而呵欠,继而足冷,面色青黄,身体拘急,寒栗鼓颔,腰脊俱疼,寒去未几,内外皆热,头 
痛而渴,但欲饮冷,呕恶妨满而不嗜食者,其候也。或内伏寒痰,寒从背起,冷如掌大。(《直指》) 
x兆端x 有炎暑之时,其人卒然厥逆,色苍苍如死状。人必骇曰∶此痧发也。放痧出血,以救一时之困 
,数日之后,转而为疟。讵知厥逆若死,非痧也,乃邪盛于经,经脉一时不能交接,即疟之兆端始发也。徒刺 
其血,后必病疟,疟亦不轻,然此疟乃发于经脉之阳者。更有一时暴厥,厥不知人。刺之无血,牙关紧急。医 
见之,不曰急痧,即曰中风入脏。刺指无血,则用锋针刺曲池、委中,以出其血。牙关不开,则以铜箸撬齿, 
灌矾水而探吐。时余始苏,精神委顿,六脉微虚。一日稍平,次日复厥,厥而无热,微微有汗。此疟从阴出, 
不得阳热之化,乃厥疟也。余于夏日,曾治一二,其后亦愈。若既苏之后,投剂不宜,亦不能生。此疟之方起 
为然也。(《医学真传》) 
疟脉缓大虚,调以甘药。凡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 
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脉不出者,多是气血壅遏所致,无用张皇,遽投温补,亦致败事。(《读书记》) 
x发期x 或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一日一发者易治,间日一发者难愈,三日一发者尤难 
愈。(《济生》) 
伤之浅者,正气胜邪,日与邪敌,故一日一作而易愈;伤之深者,正不胜邪,不能日与邪敌,必停一二日, 
候正气稍充后与邪争,是以间一日或二日始一作而难愈。(《原理》) 
在气则发之早,在血则发之晏。浅则日作,深则间之。(《元戎》) 
在阳分者易治,阴分者难治。(《丹溪》) 
阳为日发,阴为夜发。(《入门》)(按∶此据《明医杂着》) 
有感病极深,邪气必自脏传出至腑,其发无时,(按∶《病源》曰∶若腑脏受邪,内外失守,邪气妄行, 
所以休作无时也。虞氏或据于此。)若发于午之后、寅之前者,血受病也,为难愈,须渐趱早,亦佳兆也。 
(《正传》) 
凡疟病自阴而渐阳,自迟而渐早者,由重而轻也;自阳而渐阴,自早而渐迟,由轻而重也。凡感邪极深者, 
其发必迟,而多致隔日,必使渐早渐近,方是佳兆。故治此疾者。春夏为易,秋冬为难。(《景岳》) 
其始晏而终早者,邪气下行极而之上也。是以疟病欲愈,一日反二三发,其邪愈浅,辄与卫气相搏故也。 
(《医学续记》) 
x寒热虚实x 疟虽感于阴邪,至其病变,则有寒有热,人气亦有虚有实,最当详别阴阳虚实而治之。 
若初起之时,热 
多寒少,烦渴便闭,脉洪而数者,阳邪之胜也,宜以辛凉之剂解其热。若寒多热少,小便调,不渴,脉迟而 
小者,阴邪之胜也,宜以辛温之剂散其寒。及发之既久,而便泄腹膨,倦怠脉微者,此病在阳气,惟温补脾肺 
,则虚寒自退。若二便秘少,口干烦热者,此病在阴血,惟滋养肾肝,则虚热自敛。疟证虽多,不出虚实寒热 
四端,要在临证权宜,不可胶于一见。(《病机汇论》)(按∶此治法不确,姑存之。) 
治疟当辨寒热,寒胜者即为阴证,热胜者即为阳证,盖有素禀之寒热,有染触之寒热。然必其表里俱有热 
邪,方是火证。若疟至则热,疟止则退,而内无烦热闭结等证,则不得以火证论治。(《景岳》) 
至其病变,则有为寒证者,有为热证者,有宜散者,有宜敛者,有宜温者,有宜清者,其要在标本虚实四 
字,知此四者而因证制宜,斯尽善矣。其有云伤暑而认暑为火者,有云脾寒而执以为寒者,皆一偏之见,不足 
凭也。(同上) 
x各证通说x 《通玄》云∶疟病多种,各不同形,有温疟,有寒疟,有 疟,有劳疟,有鬼疟,此五疟 
,内应于五脏。温疟者,先热而后寒。寒疟者,先寒而后热。 疟者,吐逆呕宿汁,腹中生弦癖。劳疟者,不 
得用力。鬼疟,不可与饮食。用药不得同。(《医心》)(按∶ ,痰 之 。) 
疟之病候,经论载之详矣。先寒后热,名为寒疟。先热后寒,名为温疟。但热无寒,名为瘅疟。但寒无热, 
名为牝疟。是皆发作有时云云。然经止论寒温瘅疟所受之因,而不及牝疟。又论温疟、瘅疟所舍之藏,而不及 
寒疟。意有互见发明处,学人究阴阳之盛衰,深思以得之云云。以温疟得之于冬,邪气藏于骨髓,则知寒疟乃 
得之于夏。邪气客于皮肤腠理之间矣。以瘅疟之气实而不泄,且不及于阴,则知牝疟 
乃气虚而泄,且不及于阳矣。是皆不出于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也。(《鸡峰》) 
x寒疟牡疟x 寒疟临发时,先寒战动,相次发热,便头痛不可胜,忽热极,即汗出烦渴,相次便醒。 
(《事证方后集》引杨子建) 
《三因》云∶牡疟无热,则《内经》并无此证,惟《金匮要略》云∶疟多寒者,名日牡疟,蜀漆散主之。 
亦非曰无热也。若果全无发热,而止见寒栗,此自真寒阳虚之证耳,又安得谓之疟耶。(《景岳》) 
x温疟瘅疟x 夫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矣。(《病源论》)(按∶此仲景之温疟。) 
温疟初发,浑身大发热,头痛不可胜忍,临醒时即寒栗战动,逡巡便醒。瘅疟发作有时,热多寒少,忽热 
而不寒,头痛不安,身上肌肉忽然通身俱黑,大腑秘热,小便黄赤。(《事证方后集》引杨子建) 
瘅疟一证,在《内经》则此以阳藏而病阳证也,自与诸疟不同,而治此之法有三。如热邪内蓄,而表邪未 
未解者,则当散以苦凉,若热因邪致,表虽解而火独盛者,则当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余也。若邪火虽盛, 
而气血已衰,真阴日耗者,急宜壮水固元。若但知泻火,则阴日以亡,必致不救。(《景岳》) 
x暑疟x 暑疟,其人面垢口渴,虽热已退后,无事之时,亦常有汗,宜养胃汤一帖,香薷饮一帖,和匀 
作二服。渴甚汗出多者,加味香薷饮,间进辰砂五苓散。不问已发未发,其人呕吐,痰食俱出,宜多进二陈汤 
,每服加草果半钱。又恐伏暑蕴结为痰,宜消暑丸。(《要诀》) 
本县二尹,北人形长魁伟,年逾四十,六月舟中受热, 
病疟寒少热多,头疼躁渴汗多,医用七保饮治之不愈。予诊其脉,浮濡而快略弦,曰∶此暑疟也。以白虎汤加 
人参三钱煎服,十余帖而疟止。(《石山》) 
x痰疟x 痰实疟者,谓患人胸膈先有停痰结实,因成疟病,则令人心下胀满,气逆烦呕也。(《病源论》) 
《卫州书》云∶疟,寒多热少者,痰疟。热少而脉浮,则痰无疑矣,可吐之也。若脉迟微者,恶寒疟耳, 
宜柴胡桂姜汤。(《鸡峰》)(按∶《幼幼》同) 
《全生指迷论》∶大人小儿疟疾,若寒从背起,冷大如手,不甚战栗,似欲发热而汗出,或即头痛,呕吐 
时作,其脉迟小,此由脾胃素弱,因气寒而收聚,水谷不能克化,变而成痰,伏痰在内,阴上乘阳,阳为阴所 
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幼幼》) 
痰疟,发作有时,热多寒少,头痛不可胜忍, 角并胸前肌肉跳起,食才入口,即便吐出,面色带赤。 
(《事证方后集》引杨子建) 
痰疟者,疟之兼证也,或先留饮感邪,或感邪而聚饮,气郁而津不行,则邪痰交结而不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