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久师
水京
频北
觏茕●
芸推
:㈣: 747883097 TL: 028 8194 2202日址:http: i1747883097 qzone qq…
54声翠嚣磊黩蓊登霉
,理学专业20门主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供试看 期待咨询
/实验心理学
r1
u
年龄(岁)
囤2…4表示长时记忆与年龄之间曲线美秉的虚拟图形 42
尽管记忆与年龄的变化趋势一致,并且人们可以通过年龄来馕测回忆量。但它
们之间的这种关幕并非线性的,故而皮尔逊r很低.
述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O。21。这表
明,攻击性较强的儿童倾向于观看更多的暴力性电视节目(同样,攻
击性较弱的儿童倾向于观看更少的暴力性电视节目)。我们该怎样
解释这一正相关呢?我们能否说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导致了攻击性
行为?答案是我们还不能这样做。为了搞清事实真相,我们只需把
因果陈述颠倒过来,即攻击性行为引起了对暴力性节目的爱好,看其
是否成立。总之,仅仅根据一个相关系数,我们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
方向。正如我们早巳提到的,不能依据单一的相关证据作出有效的
因果陈述。
在我们不了解因果关系的方向时(到底是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
引起了攻击性,还是攻击性特质导致了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的爱好?)+
很可能第三个銮量才是真正的原因,本例中的第三个变量,如家庭
环境,也许导致了攻击性行为倾向和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的爱好。因
为研究人员既未对观看过的电视节目进行控制+也束对原有的攻击
性特质进行测查,所以他们无法排除诸如家庭环境、遗传差异等变量
是真正原因的可能性。在单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做因果判断,即便
记忆一词汇回忆量〉
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一般而言,在未会聚许多独立研究的证据和
识别出其他潜在的机制前,研究人员都把相关研究的成果看作是不
确定的试验性证据。
经过许多研究的多重检验后才能提高相关研究的解释力。埃伦
及其同事运用了一种名为交叉…滞后…组相关程序的研究方法,他们
对同一组儿童进行了为期十年的追踪研究。图2…5概要说明了他们
的研究结果。在十三年级的学生中,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的爱好与攻
击性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接近于零(r= …0。 05)。同样,他们也发
现,三年级与十三年级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的爱好之间的相关(r …
+0。05)可忽略不计。但他们在两个年级的攻击性上却获得了中等
程度的相关(r=+0。38).这说明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
在评估因果关系的方向时,最有趣的发现就是交叉—滞后相关(即图
中沿对角线所表示的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如果我们要问到底是有
攻击性特质的人喜欢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呢,还是观看暴力性电视
节目引起了攻击性呢?现在,我们只要检查对角线相关,就可以确定
哪一种假设更合适。三年级的攻击性与十三年级对暴力性电视节目
的爱好之间基本上没有关系(r=+0.OI)。然而,三年级对暴力性
电视节目爱好与十三年级的玫击性之间却存在着相当显著的相关
(r=+0。31)。事实上,与早期被试只有三年级时对同样两个变量所
进行的研究相比,逸一相关系数要大得多。因此,因果关系的方向看
起来似乎是,三年级时喜欢看暴力性电视节目导致了后来的攻击性
行为。这其中潜在的根本假设是,如果一个变量引起了另一个变量,
那么第一个变量(喜欢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与时间上滞后的第二个
变量(攻击性特质)之间的相关程度,应该远大于第一个变量和同期
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换言之,只有经历了一定的时间过
程,原因才能导致结果(参见图2…5)。
在运用的相关法和其他的复杂分析方法的过程中,埃伦厦其同
事认为,小时候喜欢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很可能部分地引发了攻击
性特质的产生。埃伦(1982)最近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参见
Huesmann,Eron,Lefkowkz和Walder.1973)。当然,其他许多因素
n质
h芷日
黠
吧文
船圉
。频
坞视
81
g程
几千
。主
班川
他业
M专
g理
式心
方学
系大
联范
久师
水京
撬●
芸推
:㈣: 747883097 TL 。 028 8194 2202日址: http : i1747883097 qzonf qq
r1
u
三年级肘暴力性
电视节目的爱好
0 05
十三年级对暴力
性电视节目的爱好
三年级的攻击性…0。38
十三年级的攻击性
圈2…5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的爱好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新 43
遮两个变量是在为期十年中由211个男性的同伴作出的评价。最重要的变里…惜后
的相关表现在对角墁上(引自Eron,Huesmann.Lefkowitz和WaId旺,1972。版权归
美国心理学会所有,重印时得到了作者的同意)。
也会影响攻击性特质的产生,在这里我们仅仅是举个实例来说明,交
叉—滞后一组相关程序是如何帮助解释相关研究结果的。然而,还要
注意,相关研究所达成的因果判断是不可能像实验研究那样牢固有
力的,因为研究人员并未对感兴趣的变量进行必要的操纵。
交叉…滞后法的一般策略是,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
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什44
么结果。不过,交叉一滞后技术也有明显的缺点,使用它非常耗费时
间。尽管如此,这种方法在确定许多领域的因果关系问题上还是取
得了某些进展。现在我们请大家看~看科里根(1994)等人的研究工
作。研究之前他们查阅文献发现,职员的焦虑与歇斯底里发作之间
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对此结果科里根等人作出了正确的评价,他
们认为这一相关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那么到底是工作人员的
焦虑导致了歇斯底里发作,还是歇斯底里发作导致了焦虑呢?为了
解答这个难题,科里根等人运用了交叉一滞后法,在相隔八个月的时
间里分别对焦虑和歇斯底里发作的员工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歇
斯底里发作是原因,正是它导致了员工的焦虑水平提高,而不是相
反。使用交叉—滞后相关法的其他测量也表明·这批员工的歇斯底里
发作可能是缺乏社会支持的缘故。
在相关研究中,除交叉一滞后…组相关程序外,还有其他的统计方
{击也常被人们用来理解因果关系,其中包括偏相关法、多元回归分析
法和路径分析法。当然,同交叉滞后法一样,上述的这几种方法本
身都可以用来检验多种关系+而绝不仅局限于单一的相关分析。这
些统计方法在许多的教科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请特别参考Cook
和Camphell,1979),因为库克(Cook,T.n)等人的著作主要讨论了
统计方法,因此为了说明相关研究我们在这里略微介绍了一些。
我们必须要记住一个普遍的原则+即相关研究中的因果判断是
值得怀疑的和不确定的,因为很可能存在第三个混淆变量。库克和
坎贝尔(CampbeIL.n T.)以及其他人(例如,Rogosa,1980)已经注
意到,潜藏在复杂相关研究法背后的许多假设都是可疑的。因此,我
们有足够的理由对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作出的因果判断质疑。
原因:一个注解
我们已反复地提醒,把相关等同于因果是错误的。因果关系在
科学哲学中颇有争议,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其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受
某些科学哲学家的影响,原因一词在当代科学家中已变得不太流行
了,主要是其哲学含义过于复杂的缘故。人们认为,酉以对任何一个
非常简单的事件进行无穷无尽的原因追溯,如果真这样做就太漫长
了。故而,某些文章中已不再使用原因一词了(参见Kerlinger,
1973,pp.392…393)。经过我们的反复斟酌并正本清源,本书仍央
定使用原西一词,因为毕竟它的含义有限。实验研究可以导致因果
推论,因为实验过程中一个因素被改变的同时,所有其他因素都会在
理想的条件下保持稳定不变。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不i仑
发生什么样的效应,都是由被改变的那个因素引起的。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我们限制了原因的含义,而不似其他人那样迂回赘述。比
如,我们有时候不说,有证据表明吸烟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