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疑问地,四种人格类型与年龄,四种动力与生物学之间,彼此互相牵连。度过幼儿生长期,进入青少年的离心阶段,眼前展开的路无限宽广,我们信心满满勾勒未来的蓝图,雀跃地踏上探险之旅。到了所谓的黄金时期,我们希望建立安定的生活,向心力引领我们为特定的几个目标奋斗,扩充自己的势力与财力。我们在职场上展现实力,成家立业,为人父母。许多人中年之后开始感觉到改变,寻常的责任与挑战不再满足他,他期许挑战更高远的目标。我们希望忘掉一己的平凡平淡,探究更深层的问题,萌生形而上、先验的需求,慢慢领悟到放手的含义,因为自己也有从这世界消失的一天。然后进入晚年。死神逐渐靠拢,我们将孤单地面对这个新局势,也许承受死亡的孤寂感会让我们更有智慧:另外我们也感受到慈悲,知道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久即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一”所指虽为孤单一人,但也是合而为一的意思。我们当然毋需太强调暮年的种种,但可从中读取生命的规律。
也许好戏在后头。人到中年,我们会发现又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只是层次提高了一些,必须再度克服随之而来的恐惧:我们认清了来来有时而尽,所有的愿望也不可能逐一实现,已成定局的恐惧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造访。接着,我们又发觉自己辛苦经营的物质与精神财产正在起着变化,体力不若当年,没有什么是绝对、永恒的——对消逝的恐惧再度登门。然后,我们有生离死别的经验,孩子展翅高飞,各自成家立业,至亲好友一个一个被死神带走,于是我们领悟应该要放手了——寂寞的恐惧重新涌上心头。生命的最后阶段是死神降临,我们无法与任何人平分死亡,无法带哪一个人共赴黄泉——最后一次与交出自己的恐惧感打交道,把自己交到死神的手中。我们的存在随着这最后一个步伐迈向浑沌无知,一如我们诞生的刹那。
可是,有些人不敢踏出这最后的一步,重复着年轻时的生活:他们不接受年老这回事,想尽办法让青春永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赚取财物;返老还童,只对吃喝一事有兴趣,关心自己的肠胃和健康,白发苍苍且无依无靠,与需人照料的孩童没有两样。
怀着期待阅读这本书,以为从所叙述的四大人格类型中可以找到自己属性,但却发觉很难断定的读者会感到有些失望:读者大概在每一种类型中都找得出自己的身影,每一种基本的恐惧感也都经历过。我倒认为这是本书逼真、写实的证明,这些恐惧与人格并不“单一、纯然”。若要一下子就认定,势必要把重心放在我们理性的需求上,所指涉者必需明确,也必颓更清楚地界定系统,而本书探索的是生命的真相,威力通常很强大。书中从人的共通性来讨论四种动力以及所属的恐惧,这些都与幼年时期的生长经验息息相关,你我都要经过这一关,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这一部分有所认知。然后我们才有资格说,正因为我每一种人格的特色都有那么一点儿,所以在每一个章节都看得到自己,换句话说,四种动力没有哪一个在我们身上独霸一方——这表示滋养这些动力与恐惧的童年,我们过得还不错。若某一种人格类型被特别对照出来,其中一定暗藏失落,而这正印证童年时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四种动力在我们成长期间发挥何种功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我们带着“第~天性”来到世上,占星学可以针对我们的星座做一些预言,包括第一个成长阶段中的遗传天性;幼年及长大后的环境形成我们的“第二天性”,第一天性将因环境和外来的影响而逐渐模糊。如果外来影响很大,第二天性与我们原初的天性和遗传完全不调和,我们的心灵会感到不适而生病。书中援引的例子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早年与后来的环境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占着多大的比重,尤其是小时候的家庭,包括社会文化的环境、父母亲,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个共通的准则,无论赞成或不赞成,孩子通过这些机制,接收集体的价值观,或者予以拒绝。
若是从孩子所受到的忽视与伤害来看,认为父母应该承担过错的话,不如说不仅父母操弄了孩子的命运,孩子也同样成为父母的宿命。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的性情和人格都不相同,婴幼儿的依赖期如此之长,生长期间又十分脆弱,一个人能够长大,确实比其他生物都来得险象环生。无论我们是不是称职的父母,打心眼里疼爱小孩,给儿女源源不绝的爱,儿女也回报我们一样多的爱吗'姑且不论我们把自己的愿望转移到孩子身上,若孩子很有个性,怪模怪样,我们能够不计前嫌爱他如昔吗?小孩有没有为我们带来烦恼,搞得我们一筹奠展;当孩子有所坚持,我们是否心生难以接受的感觉?这些也成为我们无法改变的宿命,因而百般责难儿女。我们能够做的是,避免使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对此我们要多了解幼童需要什么,知道自己在儿女小的时候做错了什幺,那么我们就可以早一点儿探测他的创伤,也许还有补偿修正的机会。
除了心理治疗之外,还有很多别的方法对行为异常的小孩有所帮助:游戏治疗、教育咨询、家庭咨商、婚姻咨商、夫妻咨商团体、家庭成员个别治疗。我们对身体病痛已有共识,认为应该实行预防措施,也就是生病时理当就医。但我们却不太主张针对小孩的心灵状态,亲子或师生之间的冲突,也实行若干预防措施;虽然我们都晓得,许多孩子身体上的病痛其实反映的是心灵上的不适,这正是早年心灵创伤所致。对于这一点我们仍处于来开化状态,由于无知而不求进步,使孩子的心灵蒙受巨大的伤害。为人父母者、师长以及国家研究机构应该携手合作,致力于预防神经官能症。
回到本书的主题“恐惧”:假使我们深受某种恐惧的折磨,由此得知自己某个地方不对劲儿,或者回顾一下生命历程,是否某一项重大挑战曾经令我们却步,这有助于我们识破恐惧的真面目,跨越彼时的障碍,获得新的自由,赋予生命新的秩序与责任。如此一来,恐惧就有了正面的意义,富舍创造力,激励我们创新求变。
本书卷首用的譬喻对我们应该也有一些启发,领悟到应该与其他动力合作,运用井然的秩序使所有的矛盾与对立保持均衡,但非退化为静止不动,或变质为一片混乱。天体运行的动力太过或不及,都会对太阳系造成危害,也许会摧毁一切;人类亦同,片面狭隘或缺少其中一种基本动力,将使我们的内心失衡,心灵会生病。
与宇宙的动力作对村,兼之后天陶铸出来的个性,可看出我们存在的一体两面: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要遵守时代精神与生活规律,必须合乎人性——不受限于时间、永恒的立场。人义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与生俱来的性情与后天环境塑造了他——有时间限制的立场。身为年寿有时而尽的生物,我们写下个人的故事,拥有自己的个性,难免有些狭隘偏颇;追求完美与完整乃人性之常,因为怀有这个理想,我们得以超越过往的自己与种种界限,省思跨时代、文化与种族的人类整体的问题,也就是合乎人性。
如果有一个人厘清了自己为什么害怕交出自己,因而对生命与周遭的人敞开心灵,有勇气让个性自由发展,主宰自己的生活,不再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接着,他接受了生命事物终将消逝的事实,活得有声有色又有意义:接受世界上以及生活中的规范与法律,知道既定事实毋需回避,但不因此而惧怕自由被剥夺——假如真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想当然要颁奖表扬他的成熟与完美。但如果这些目标我们都只能稍微靠近一点儿的话,正表示完美的人性与成熟是我们想象中的目标,它并非人类捏造出来的理想,而是我们把人安放到宇宙井然有序的系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