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直面内心的恐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权威式”的教育也有不足——从极端权威落人极端放纵也很危险。

  症状严重时,反抗的态度将伴随这个人度过一生,不管碰上什么,一律反抗,即使一般的规范他也认为是一种强迫,抵死不从。这样的人极其麻烦,总是用自己的感觉来评估,一概说“不”,无穷无尽地发牢骚,运用神经官能病症的方法,弥补孩提时代渴求不到的东西。

  家庭中出了自以为举手投足都有重大意义、坚持凡事必须这么做的“人物”——荣格如此形容这种人——最容易强迫小孩接受所谓的模范教育。父母基于“身份”,认为非这么做才符合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往往把孩予训练成模范儿童,教养良好、成绩优秀、彬彬有礼,受到大家赞美,绝不让父母丢脸。老师这个行业也很麻烦,如果小孩恰巧在父亲任教的学校上学,他就肩负着让父亲或他的家庭增光的重任——如果他不够优秀或让家人蒙羞,他的处境则形同世界末日。这也会为强迫人格打下基础——生在这种家庭的小孩若不够坚强,没办法抵抗,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个“劣种”。得不到父母的谅解,父母把罪过推给孩子,责备孩子的不是,却不承认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差错,也不会想到间题在于环境——尤其是居民彼此认识的村庄或小城市,这些孩子天地不容:邻居背后窃窃私语,甚至幸灾乐祸。其实这样还比较健康,但他们将无法宽恕自己。

  家中有人位居要津,是社会名人,常常孩子就成了牺牲品:闪亮的形象使得孩子笼罩在社会期许的阴影中。


患强迫症的女子

  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反应出多层面的背景,强迫人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读者必须像抽丝剥茧的诗人一样,从中理出一个头绪。一位三十多岁、罹患严重强迫人格的女子,穿衣脱衣要花掉一个半钟头,洗澡要两小时。她来接受治疗的时候,每天至少沐浴六小时,与丈夫完全没有性生活。不许小孩碰她一下。她整天躺在床上,一碰触到什么东西,就觉得自己污秽不堪、唯恐怀孕。吃饭必须用喂的,因为她认为任何东西一经过她的手就弄脏了,于是,她的强迫病灶转移为害怕接触,情况严重到一看到“不干净”的东西,就觉得自己不洁——譬如很多人碰过的门把等等。这与那位神奇的国王麦德斯(Midas)颇为相似,被他手指碰过的东西都会变成金子;她这厢是变成秽物。

  治疗之前与她谈话时,她双腿紧绷,双手死命地压在膝盖上,一个钟头过后,她的手脚都麻了,几乎不能动,每次她走进诊疗室,都要自言自语差不多一分钟“我不脏”,然后才能接受治疗。一旦她碰过什么东西,除了清洗之外,也要说这个句子,有若破除魔法的神奇魔咒。

  这位濒临精神崩溃的女士,在美国南方一座弥漫清教徒气息的小城市长大。她的母亲十分严厉,道德标准很高;父亲性情柔弱,动不动就生病,而且胆小,女儿结婚当天他不舒服到必须卧床休息,无法参加婚礼的程度。父母谨慎地把这位女士拉拨长大,她和弟弟是城里最有教养的两个小孩,让父母非常有面子。姐弟俩必须在每一方面都表现良好,抽烟、喝酒、跳舞、玩扑克牌都在严禁之列。她结婚(30岁)之前,星期天都还在上男女分开坐的主日学。她的父母“亲切友善”,不打孩子也从不说重话——“我们慈悲地杀死了彼此”,有一次她一语道破。才9个月大她就知道要保持干净。14岁那年,在电影院里有个男人挨近她旁边,拉起她的手放在生殖器上;她没有反抗,但跑开了,心中满是罪恶,也没有和任何人谈起这件事。16岁时她在汽车内与人爱抚,精液流到她的手和大衣上——从此她强迫清洗自己,刚开始她只是洗得比较频繁、次数较多。她自觉有罪——一贯的无法解释——十分担心自己可能怀孕,据此发展出强迫征候,呕吐、月经停止。同样地,她没跟任何人谈论这些事——她怎能让父母亲知道她的遭遇,让他们大失所望呢?

  治疗时她道出,小她3岁的弟弟深得母亲宠爱,他是家里的天才,而她永远赶不上弟弟。她认为自己很平凡,多花点工夫追求完美的话,也许一样能讨父母欢心。在这种情况下,她当然不可以“变坏”,她咽下对弟弟的嫉妒、羡慕以及痛恨,却把弟弟和父母亲理想化了。她害怕与东西接触,家里的门于是不上锁,她用手肘压一下就可以打开门了。这虽然引人注目,但家人视若无睹,以为她“考虑周到”,这也是家人的因应策略——讨论起来的话不知有多尴尬。她在外得不到援助,强迫征候愈演愈烈。顺便提一下——这是她叙述时的用词——早在罹患强迫症之前。她就已显露出强迫征象:七、八岁时,没把两脚的袜子弄得一样高的话,她就没办法去上学——没有人留意到这个警讯。假使她因为这些强迫行为受罚、遭人嘲笑的话,情况恐怕更糟糕——其他案例经常如此。她会偷偷发展出更多的保护措施——我们称之为“策略”,实际上是她独自面对难题。

  根据她的说法,她成长的环境十分“健康”,应该不至于形成强迫人格,于是我暗示,是否就是她不承认自己有冲动、会愤怒,而且把这些情绪硬生生吞下去的时期,就在同一时期她把家人理想化了,才变得反抗自己?她眼中充满了恨意瞪着我,斩钉截铁地说,她的父母“亲切友善”。但她的精神层面叉找得出不少矛盾:

  “我在母亲的墓碑上看到一个被我遗忘的日期”。

  (她的母亲还在世)直到今日她的父母尚且不知她生病:

  “如果我写信告诉他们我有过婚前性行为,简直会要他们的命,他们绝对受不了这个打击,让我生病比较好。”在家乡她也不可能去看病,她以为她势必要谈论自己的性生活,供出婚前性行为;所以她只好任由强迫症这样下去。她的婚姻出状况使强迫征候更加严重,丈夫是个体力充沛、享受鱼水之欢的人,性需求很大——她认为唯一允许她有性活动的目的是生养孩子。


套路固定的生活棋局:强迫人格的行为模式

  一丁点儿逾越常规,一丝丝稍不留神,内心的压抑就会被引爆出来。天上飘下的最后几片雪花,也有可能酿成雪崩的大祸。

  从某些层面来看,积习会形成强迫人格并不为过,譬如起床时必须遵循的仪式和顺序,如何洗澡穿衣等等。这些习惯固定之后,我们唯有照着做才会获得满足安心,稍有差错,就会感到不对劲儿。但是这些习性并不会折腾人,所以不带有强迫色彩,而是为了要节约时间或精力,基于经济考虑才衍生出来的:而且,一旦这些日常习惯无法完成我们的目的,当然可以修改。类似的仪式也存在于社交和宗教活动之中,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订下规矩与行为模式,并且遵守。除非有些事情毫无意义,我们却非得这么做不可,才能称之为强迫行为。


完美主义的病

  僵化的教育方式,父母殛教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原则。都有可能引发强迫行为。尤其是施加于很小的燕子身上。太早就晓得不做父母不喜欢的事的小孩,容易被导向完美主义,对自己和别人都很不耐烦。更甚者变得专制独裁、教条化。在强迫人格者的身上总是找得到完美主义的影子,使得他们与人群渐行渐远,以为生活就应该和他们想象的一模一样。然而,看看他们如何费尽心机让生活依照他们的模式进行,这些努力的本身就是一种强迫行为。强迫人格者对“乱七八糟”严阵以待,唯有一丝不苟遵守那些规矩,才能获得一纸中规中矩的保证,保证一切井然有序。一幅挂歪了的画也会使他惊惶失措——倒不是为了美观,而是根据规矩和法律,画挂歪r就错了。稍微偏离规范的正轨,都会让他想到个中的危害,大体如下:画都可以挂歪,谁知道接下来会不会天下大乱,超出我能控制的能力。如此,我们才会比较理解强迫人格的行为模式:他们极其容易受到干扰,敏感非常,小事也不放过——琐事意味着“开始与终结”,一丁点儿逾越常规,一丝丝稍不留神,内心的压抑就会被引爆出来。天上飘下的最后几片雪花,也有可能酿成雪崩的大祸。

  地质学家针对如何避免犯错,讲过一句很传神的话:在还原化石时,常困清除周边的石头用力过猛而伤到化石本身,于是他们建议“省下最后一凿”。这正是强迫人格者的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