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水。水寒相搏。虚逆而成。又有热气壅郁。上下气不通而哕者。轻则 
和解疏利。甚则温散。若不尿腹满而哕。与咳逆脉散无伦者。虽神医不能措手矣。 
【纲】仲景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目】王肯堂曰。仲景无方。活人。前部宜猪苓汤。后部宜调胃承气汤。 
鳌按。前数条。由胃冷之故。此条。由胃热之故。 

卷九
干呕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目】朱肱曰。问有干呕者何也。答曰。大凡呕者。饮食不下。干呕者。今人所谓 也。或因 
汗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有热。故使干呕。宜官局桔梗汤最佳。仲景治汗自出干呕者。桂 
枝症也。身凉汗出。两胁痛。干呕者。十枣汤也。少阴不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 
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少阴下利。里寒外热。脉微欲绝。干呕者。通脉四逆汤也。干呕吐 
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也。 
张元素曰。或问小青龙与小柴胡症。皆呕而发汗。表里之症。大概仿佛。何故二方用药之不同。 
曰。伤寒表不解。里热 
未甚。不渴。欲饮水不能多。不当与之。以腹中热尚少而不能消水。停饮蓄积故作诸症。然水寒作 
病。非温热不能解。故用小青龙。发汗散水。原其理初无里症。因水寒以致然也。夫小柴胡症。系伤 
寒发热。热邪传入。在于半表半里之间。热气内攻。故生诸症。缘二症虽曰表里俱病。其中寒热不 
同。故用药有姜、桂、柴、苓之不同也。 
陶华曰。干呕者。空呕而无物出者也。大抵热在胃脘。与谷气并热。热气上熏。心下痞结则有 
此症。太阳汗出干呕。桂枝汤。主自汗也。少阴下利干呕。姜附汤。主下利也。厥阴吐沫干呕。吴 
萸汤。主涎沫也。邪去则吐自止矣。至如水气二症。又当以表里别之。伤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 
干呕。身热微喘。或自利者。小青龙汤主之。不发热但恶寒。咳而利。干呕者。亦水气也。十枣汤 
下之。 

卷九
欲吐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口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先其时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目】朱肱曰。吐有冷热二症。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伤寒有表症。渴欲饮水。水入口即吐者。名水逆。由心经受热而小肠不利也。宜五苓散。发汗后。 
水浆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汤。大半夏加橘皮汤。 
柯琴曰。过经十余日。病不在太阳矣。仍曰太阳病者。此太阳坏病也。心下者。胃口也。心下 
温温欲吐者。胃口有遗热而胃气不和也。故用本汤微和之。 

卷九
咳逆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咳逆上气。脉散者死。 
【目】张元素曰。咳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阴不内也。便秘者。大承气汤。便软者。泻心汤。 
王好古曰。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原因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软惟宜 
用泻心。便硬尤宜大承气。二药神攻作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剂。 
少阴咳逆者。此失下也。阴消将尽。阳逆上行。使阴不内也。然阴既尽。阳亦将尽也。故为阳 
极脉微将尽者。宜泻心汤。如不用泻心。凉膈散去硝黄。清肺散亦可。若脉左浮右沉。实非表也。 
里极则反出于表也。何以然。咳逆舌强右脉实者。知少阴里也。饮水过多。心下痞而咳逆者。五苓 
散主之。别无恶候是也。恶候生。或兼以舌挛。语言不正。而反昏冒与咽痛者。少阴也。速下之。 
宜大承气也。何以脉浮为表。脉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为表也。浮之实大。沉之亦然。即非表也。 
邪入已深矣。内热当沉。反浮。阳极复之表也。 
王肯堂曰。阴症者。内已伏阴。阴气太甚。肾水擅权。肝气不生。胃火已病。丁火又消。所以 
游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于胸中。亦欲尽也。故令人发热。大渴引饮。病患独觉热。他人按执之。 
身体肌肉骨髓血脉俱寒。此火即无根之火也。故用丁香、干姜之类。热药温胃。其火自下。 
吴绶曰。咳逆者。气上逆而为吃忒也。方书或以为咳嗽者非。本条言死。谓其形损也。吃忒。 
有因胃实失下者。其气皆从胃至胸嗌之间而为吃忒。易老治法。失下胃热内实。便硬者。承气汤。 
便软者。泻心汤。胃虚有热。橘皮竹茹汤。有痰饮。半夏生姜汤。或茯苓半夏汤。若胃冷。橘皮干 
姜汤。加味理中汤。要略云。其气自脐下直冲于胸嗌间吃忒者。此阴症也。其病不在胃也。且病下 
虚。内以伏阴。或误用寒凉。遂致冷极于下。迫其相火上冲。萃集胸中。以为吃忒。亦欲 
尽也。若不识此。为水极似火。误用凉药。下咽立败矣。凡治。须用羌活附子散、加味附子汤。急 
温其下。真阳一回。火降而吃忒自止也。如冷极吃忒不止者。或兼以硫黄乳香散 法。或灸期门中 
脘关元气海。但要取手足温暖。而脉生。阳回阴退则活矣。 
陶华曰。咳逆者。俗名吃忒。才发声于喉间则遽止。吃吃然连续连声。然而短促不长。古人谓 
即哕者非也。哕与干呕相似。但其声浊恶而长。皆有声而无物。病至于哕则危矣。大抵KT 近于哕。KT 
者。但胸间气塞不得下通。哕则恶浊之声达于外矣。经曰。阳脉浮则为气KT 。又曰。脉滑则为哕。 
此为医家责虚取实之过也。设若咳逆。脉散无伦。则难治。与伤寒咳而气逆。固不同也。若将吃忒 
紊于哕与咳而气逆。则误人多矣。临病必明辨焉。 

卷九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 
难也。阳明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 
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戴原礼曰。喘嗽有阴阳。太阳经有喘有嗽。少阳有嗽无喘。有喘。非少阳也。其见少阳 
症而嗽者。宜小柴胡汤。加五味六分。干姜四分。阳明有喘无嗽。有嗽。非正阳明也。其阳明症喘 
有潮热者。大承气汤。阴症喘。惟少阴有之。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嗽者。真武 
汤去芍药。加五味、干姜各五分。细辛三分。此阴中之阴。若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喘。 
四逆汤加五味、干姜各五分。下利呕渴。身烦不得眠而喘者。猪苓汤。此阴中之阳。诸阴喘促。 
最为危症。返阴丹主之。喘促四肢逆冷。小渴。与水反剧。饮之。致停饮心下满结者。喘死甚众。 
当以五苓散或陷胸丸 
主之。 
吴绶曰。凡表有寒发喘者。脉浮紧恶寒身疼无汗也。麻黄汤主之。若表有风发喘者。脉浮缓恶 
风自汗也。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 
魏荔彤曰。首条。风寒两伤之症也。风寒之气。每相兼而中伤于人。在太阳有大青龙症。由太 
阳转属阳明亦然。故此条自为风寒两伤之阳明也。二条。乃太阳阳明之症。入阳明未深。故用麻黄。 
仍令其邪自表出。不致归于胃也。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沉则为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 
里实。久则谵语。 
【目】成无己曰。邪气入内之时。得脉沉而喘满。里症具也。则当下之。反发汗。令津液越出。 
胃中干燥。致大便难而谵语。宜大承气汤。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 
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 
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目】吴绶曰。凡阳明内实。不大便。腹满短气。发潮热而喘者。大柴胡加浓朴杏仁汤。或小 
承气汤也。凡阴症厥逆。脉沉细而微。气促而喘。无汗者。四逆汤加五味、杏仁也。凡虚人脉伏。手足逆冷而喘者。五 
味子汤也。风暴冒风寒。脉浮无汗而喘。宜苏沉九宝汤也。凡热盛有痰。脉弦数而喘。不可汗。不可 
下。小柴胡加知母、贝母、栝蒌仁。胸满者。加枳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