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冲和汤、柴胡桂枝汤。或败毒散去茯苓。鼻塞。通关散。通用。柴胡半夏汤。古立六经伤风汤。 
但三阴药皆辛热。似非伤寒家法。仲景治伤寒伤风表症。分有汗无汗。里症同。于和解通利。更无 
分别。今详桂附八物。恐亦风邪直传 
阴分。其人素虚。或房室后伤风则可。若概作表药。误人多矣。盖伤风发表。辛热不如辛温。辛温 
不如辛凉也。或疑六淫。仲景特详于风寒。而略于暑湿。且不及燥火。何也。盖暑火同气。燥湿同 
源。风寒传遍六经。暑湿性偏。着人五脏。壮者气行则已。怯者乃着为病故耳。先伤寒而后伤风者。 
症伤寒也。而见伤风之脉。先伤风而后伤寒者。症伤风也。而见伤寒之脉。此乃营卫俱实。故无 
汗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不烦躁者。麻桂各半汤。通用。大羌活汤。九味羌活汤加人参、大枣或神术 
散、香苏散。 
陈氏士铎曰。凡病初起。用药原易奏功。无如人看不清。用药错乱。往往变症蜂起。苟认得清。 
用得当。又何变症之生耶。如伤风。必然头痛身疼。咳嗽痰多。切其脉必浮。此伤风也。即以防 
风、荆芥、柴胡、甘草、黄芩、半夏各一钱。服即止。不再剂也。伤寒初起。鼻塞目痛项强。头亦 
痛。然切其脉必浮紧。此伤寒也。若以伤寒治之。即愈。方用桂枝、甘草、陈皮、葛根各一钱。不 
再剂。 
朱震亨曰。仲景论伤寒。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汤。其议药则得之 
矣。曰伤曰中。未有议其异同者。夫伤寒有即病不即病。因其旧有郁热。风寒外来。肌腠自密。郁 
发为热。病邪循经而入。以渐而深。初用麻黄、桂枝辈。微而安。以病体不甚虚也。若中寒。则仓 
卒感受。其病即发而暴。因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无热可发。温补自解。此气大虚。不 
急治。则死矣。伤风伤暑伤湿。亦如伤寒之渐入者。中风中暑中湿。亦如中寒者之卒暴而受也。 
陶华曰。风伤卫气。寒伤营血者。缘气本属阳。风亦属阳。阳则从阳。故伤卫气。阳主开泄。 
皆令自汗。故用桂枝汤辛甘温之剂以实表。血本属阴。寒亦属阴。阴则从阴。故伤荣血。阴主闭 
藏。皆令无汗。故用麻黄汤轻扬之剂以发表。正所谓各从其类也。 

卷一·太阳经症风伤卫寒伤营
附录胃风论
属性:李 曰。肺主皮毛。通膀胱。最易感冒。新咳嗽。恶风鼻塞。声重喷嚏是也。柴胡半夏汤、参苏饮。寒月。麻黄杏 
仁饮。重者。头疼身痛寒热。咽干音哑。柴胡桂枝汤、防风冲和汤。头痛甚者。川芎茶调散。痰多者。金沸草散。挟热。 
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挟寒。十神汤。挟寒湿。消风百解散。挟湿。神术散。挟暑。香葛汤。时行。柴胡升麻汤。 
服食过浓。素有痰火。时常鼻塞流涕。声重咳嗽。略被外感则甚者。防风通圣散。或大黄芩等分为丸。白水下。素虚者。 
只用防风、羌活、川芎。随宜加入补药痰药。伤食。加白术、青皮、陈皮、山楂、麦芽。挟形寒饮冷。加姜、桂。挟房 
劳。加参、术、归、地。挟劳役伤气者。补中益气汤加羌、防。风虚甚者。羌活丸、加味乌金丸。风中传里。一同伤寒 
治法。风能燥血散气。故古用桂枝八物等汤。久不愈者。只宜三白汤加减敛之。切忌疏泄。虽初起。非寒月无汗。麻黄 
禁用。 

卷一·太阳经症风伤卫寒伤营
附录伤风见寒伤寒见风论
属性:朱肱曰。有发热恶寒。躁烦。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有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缓者。此名伤风 
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也。盖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中风见寒脉也。寒多热少不烦躁手 
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中风脉。是伤寒见风脉也。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宜服大青龙汤。盖大青龙症。脉 
似桂枝反无汗。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脉弱有汗。为桂枝症。脉紧不烦躁。为麻黄症。)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症相 
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也。以其风寒俱盛。故青龙汤添麻黄作六两。又似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添石膏。 
所以为紧。此治荣卫俱病。若症不审。误用大青龙。则发汗多伤人。(以其有烦躁一症。故可用大青龙汤。) 
陶华曰。热盛而烦。手足自温。脉浮而紧。此伤风见寒脉也。不烦少热。四肢微厥。脉浮而缓。 
此伤寒见风脉也。二者为荣卫俱病。法虽用大青龙。此汤险峻。不可轻用。须风寒俱盛。又加烦 
躁。方可与之。不若羌活冲和汤。为神药也。一法。用桂枝麻黄汤。 

卷一·太阳经症
发热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 
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脉浮 
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脉浮缓。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 
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主之。 
【目】朱肱曰。发热而恶寒者。属太阳也。盖太阳主气以温皮肤分肉。寒气留于外。皮肤致密。 
则寒栗而发热。宜发其汗。故麻黄、大青龙主之。若温病。则发热而不恶寒。风温。亦灼热而不 
恶寒也。 
刘完素曰。潮热。有时而热。不失其时。寒热。寒已而热。相断而发。发热。则无时而热也。 
翕翕发热。热在外也。故与桂枝汗以散之。蒸蒸发热。热在内也。故与调胃承气下以涤之。发热属 
表。风寒客皮肤。阳气怫郁也。发热属里。阳气下陷阴中也。观其热所由来而汗下之。若热先自皮 
肤发者。邪在外也。热先自里生而发达于表者。邪在里也。在表在里。俱有发热。邪在半表半里者。 
亦发热也。或始自皮肤而渐传里热。或始自内热而外达于表。盖邪在表。表热里不热也。邪在里。 
里热甚而达于表也。在半表半里。则表里俱发热也。 
王肯堂曰。凡病鲜有不发热者。内伤外感。其大关键也。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感。气口脉大于人 
迎为内伤。外感则 
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则近烈火不能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而必解。 
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内伤恶风。惟恶些小贼风。外感症显在鼻。故鼻气不利。壅盛而有声。 
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感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 
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外感头痛。常常而痛。内伤头痛。时止时作。外感手背热。手 
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东垣辨法大要如此。或有内伤而无外感。或有外感而无内伤。以 
此辨之。判然矣。若夫内伤外感兼病者。则其脉症并见而难辨。尤宜细心求之。若显内症多者。则 
内伤重而外感轻。宜以补养为先。若显外症多者。则外感重而内伤轻。宜以发散解表为急。此又东 
垣未言之意也。 
陈士铎曰。人病发热。必先散其邪气。俟邪气速去。然后再扶其正气。则正气不为邪气所害。 
方用柴胡、荆芥、半夏、黄芩、甘草各一钱煎服。则邪散而身凉。盖四时不正之气犯人。必由皮 
毛而入营卫。今用柴胡、荆芥。先散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里。半夏祛痰。使邪不得挟痰作 
祟。黄芩使不得挟火作殃。甘草和中。邪既先散。而正气又不相亏。人肯先服此药。何至由皮毛以 
入营卫。入脏腑。至传经深入哉。一方。柴胡、当归、山栀、甘草、陈皮各一钱。花粉、白芍各二 
钱。此方凡肝气郁者。一剂即快。不必专治外感也。治内伤初起者。神效。又方。当归二钱。柴胡、 
白芍、茯苓、甘草、桂枝各一钱。陈皮五分。冬月。加麻黄。此方专治伤寒初起者。神效。乘其 
尚未传经。可从补正之中。兼用祛邪之品而热散之也。盖初起之邪。尚不敢与正气相敌。故一补正 
气。而邪气自消。及一传经。则正气遁入脏腑不敢与邪相争。愈补而愈不能出矣。故一传经。药即 
不可用补。今用桂枝以散热。或加麻黄以祛寒。寒热相攻。邪难内入。又有正气之健以助之。所以 
一剂而愈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 
婢一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 
恶寒。肢节烦疼。微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