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3-医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处,(肾阴衰故恶躁喜静。)其病难已。(刺法失。易老用小柴胡加半夏汤。)足厥阴(肝经)之疟,腰痛少 
腹痛,小便不利,(肝脉过阴器,抵小腹故也。)非癃也,(小便淋名疟。)数便,(言小便频数,涩短不利, 
非淋也。)噫,(肝气郁,故噫以舒之。)恐惧,(肝有余则怒,不足则恐也。)气不足,腹中悒悒,(不快之意。 
气不足则不得舒畅也。)刺本经。(易老用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汤。)以上论别足六经证,不言手六经, 
以足经长而远,可包手经。故此与伤寒并单举足经言,非病必不涉于手经也,可以 
意推。按疟分六经,又分脏腑,正与卫气行阳行阴,或浅或深,与邪相遇说合,则 
泥定少阳一经者非矣。然历 疟证,在少阳经者居多,此仲景、嘉言所以专主少阳 
立说也。 
有脏疟,《内经》曰∶肺疟心寒,(肺金本清肃,寒邪加之益寒,故心觉寒冷。)寒甚热,热间 
善惊,如有所见者,(心近肺,心血为热耗,故神不安。)刺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两经相表 
里,故分刺以杀其热。易老用桂枝加芍药汤。按五脏不受邪,而《经》列此五脏证者,盖有脏气素虚之人,为七情 
所伤,脏气不行,因郁痰饮诸邪于内而成疟也。)心疟,令人烦心,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 
(热在里,故外不甚热而多寒。)刺本经。(易老用桂枝黄芩汤。)肝疟,色苍苍然,太息,(木气不畅,故太 
息以达之。)其状若死者,(木为春生之气,不舒而闭也。)刺本经见血。(易老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脾 
疟,寒,腹痛;热则肠鸣,鸣已汗出,刺本经。(易老用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肾疟,洒洒 
然,腰脊痛(腰脊属肾)宛转,大便难,(肾主二便故也。)目 然,(欲瞑也。《伤寒论》少阴病但欲寐, 
即此意。按 、瞬同,目动也,无欲瞑意。此解恐非。)手足寒,刺本经及足太阳膀胱经。(表里并刺也。 
易老用桂枝加当归芍药汤。) 
有腑疟,《内经》曰∶胃疟,善饥而不能食,(胃热故饥,脾虚故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 
(支,支撑之意。)刺本经及足太阴脾经横脉(二经络脉之横者。)出血。(此论胃腑疟证,不言诸腑,可以意 
推。《伤寒论》亦止言胃腑,以诸经之邪,皆得入胃也。)大抵因风寒者,先必有怯寒、鼻塞等证, 
宜发散。若春时感风寒成温疟者,必渴,必汗出不恶寒,热多寒少,多先热后 
寒。(热多阳盛,阳性急,故先发热。衰而退,表气乍虚,故微觉寒。宜白虎汤。)因伤暑者,必多汗, 
烦闷喘渴,体若燔炭,宜加暑门之药,煎成露一宿,乃热之而服。感燥气者, 
必肤索唇揭,咽干鼻燥,宜滋润之剂。感湿气者,必身重而痛,小便不利,宜去湿。 
因时气者,必一方长幼病皆相似,审系何气之邪治之。因饮食所伤者,证见痞闷, 
恶食嗳腐,小柴胡汤(见寒热)。合平胃散。(见伤饮食。)便结者,大柴胡汤加芒硝、浓朴。 
因气郁者,必面色青滞,脉涩,胁痛,呕吐清水或苦水,意不乐,逍遥散(见郁)加黄连、 
(吴茱萸水浸炒。)贝母,倍柴胡。因劳倦者,必气虚喘乏,四肢困倦,遇劳即发,补中益 
气汤。(见气。)经年不愈,邪结痞块,胀痛,曰疟母。以上均审所蓄之邪,是痰、是血、 
是黄水,分别治之。又须看热多寒少、热少寒多,以分寒热。然热多寒少而脉空虚, 
未可便用寒凉;热少寒多而脉洪数,未可概用温热,又当细察也。此外又有纯寒无 
热者,曰牝疟,蜀漆散、牡蛎汤主之,或柴胡姜桂汤减黄芩加半夏。盖其人素寒, 
所蓄之痰饮亦寒,与卫气相触,寒气发动,纯阴无阳,故但有寒无热也。又有纯热 
无寒者,曰瘅疟,缘肺气素热,阳气盛,(所蓄之痰涎亦热,才遇卫气之触,热势即便激发也。)令 
人消烁脱肉。《经》云∶阴气先绝,阳气独发,(言肺热偏于阳而无阴也。)则少气(壮火食气也)烦 
冤,(烦热不安也。)手足热而欲呕。(小柴胡合白虎汤。) 
又有感山岚瘴气,湿热熏蒸而为瘴疟者,王裴曰∶南方天气暑热,地气郁蒸, 
草木水泉皆禀恶气,故病者往来寒热,名冷瘴。蕴热沉沉如卧炭火中者,名热瘴。 
甚者病即失音,名哑瘴。热甚昼夜不止,稍迟二三日则血凝难救,南方谓之中箭, 
又谓之中草子。有挑草子法,乃以针刺头额及上下唇,仍以楮叶擦舌,皆令血出, 
徐以药解其内热,可愈。杨仁斋曰∶瘴疟,挟岚瘴溪毒之气致然,血乘上焦,令人 
迷闷,甚则狂躁,哑不能言,皆由败血瘀心,毒涎聚脾。治须凉膈,疏通大肠,小 
柴胡加大黄、观香丸、治瘴木香丸,皆为要药。僧继洪曰∶冷瘴宜用不换金正气散, 
(见中寒。)热瘴宜用挑草子法。此病最难治,凉药多不可用,(句未妥,凉药虽恐冰血,独不可加 
辛散之品乎?)热药亦不可轻用,且与和解可也。哑瘴即热瘴之甚者,血得寒则凝涩,得 
热则淖溢,面赤心热,舌破鼻衄,皆热沸血壅所致,故宜用挑草子法出其血。甚则 
血上塞心窍,哑不能言,但噫噫作声,即哑瘴也。治此皆当散血,用黑神散(见血)立散。 
(黑神散须慎用。)其或痰迷心窍而舌强者,不在此论。 
又有似疟非疟者,如伤寒邪在少阳经,往来寒热,似疟而无定期,或一日二三 
遍,且热已即寒,寒已即热,相继不息,不似疟之有定期,有息时也。又虚人亦有 
往来寒热。《经》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本身下焦阴寒 
之气,上干阳分则恶寒。)阳气下入阴中则发热。(上焦阳气下陷阴中,则发热。)故亦有往来寒 
热,似疟而实非疟,病后产后多有之,必由积渐虚损而致,与疟之发于陡然者不同。 
且亦忽作忽止,无有定期,与疟之不爽其期者又别也。(按瘴疟亦有无定期者,不可不知。) 
治法∶无汗须发汗,散邪为主;(丹溪谓∶外邪必用汗解,惟足厥阴最难得汗,其汗至足方佳。大 
率取汗非必用麻黄辈,但开郁通经,邪即散而为汗矣。)有汗当敛汗,扶正为先;新发邪实者,可汗、 
吐、下;久病正虚者,宜补气血;稍久而正虚邪滞者,宜一补一发;若深入于阴分 
者,宜先升后汗;至若邪乘虚入,则宜以发散祛其客邪,然后扶持胃气;痰、食、 
气滞,则先以消导散其壅滞,然后渐补脾元。诸疟发过三五次,表里之邪皆清,即 
宜截之。凡用药,病正发时,当避其锐气,于未发前二时服。 

卷之二·杂症
咳嗽
属性:火刑肺金,燥痒不能忍因咳。咳因痒,痒因火燥,是咳必有火,然有虚实之分, 
不可概用寒凉。嗽因于痰,痰本脾湿,脾热则湿蒸为热痰,脾寒则湿泛为寒痰。热 
者挟火作痒,而咳嗽并见;寒者无火不作痒,但嗽出其痰而已。故古人分有声无痰 
为咳,(非必无痰也,以咳因于痒,不因于痰,故不言痰也。)有痰无声为嗽,(非必无声也,以嗽本欲出其痰, 
非因火逆作声,故不言声也。)有声有痰为咳嗽也。 
分外感内伤二证,皆以肺为主。外感邪从皮毛入,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受寒 
则汗孔为寒所凝闭,而肺气内郁成热;或皮毛受热,亦传入于肺而肺热,此固以肺 
为主。若内伤火炎,火性亲上,不论何脏腑之火,皆得上干于肺,故亦以肺为主也。 
外感以有咳嗽为轻,盖肺气虽郁,尚能通也,故鼻流清涕,鼻痒而嚏,喉痒而 
咳。若郁甚,热壅不能上通,则鼻干且塞,无喷嚏咳嗽之证矣。盖郁不甚者,尚欲 
外散与上通;甚则不外散而内攻,不上通而下郁也。内伤以有咳嗽为重,如肝肾之 
火,其初止病下焦,未遽上干也。久而炎炽,乃及于肺,则病重矣。(若肺火自盛者,不 
在此论。) 
伤风,消风宁嗽汤。肺火素盛之人,易于伤风,以肺有火则常汗出腠开,邪易 
入。又内火盛,略被遏郁即热也,治宜解表兼清其火。《金匮》咳而上气,喉中水鸡 
声,(痰饮与气相触成声。)射干麻黄汤。上气肺胀,喘,目如脱,(谓喘咳之甚,目突欲出也。)脉浮 
大,越婢加半夏汤。上气喘而急燥属肺胀,欲作风水,(详肿胀门。)发汗则愈,小 
青龙汤(见痰)加石膏。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以散外邪。)脉沉者,泽漆汤。(以逐内饮。) 
时行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气急,初病即伏枕,一二日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