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生冷伤脾) 参术健脾汤(和六四 行滞) 温胃化痰丸(热九八 寒痰) 理中化痰丸(热
九虚痰) 丁香茯苓汤(热六三 温胃进食) 八味理中丸(热七)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
经义
属性:《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
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热论》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经于肝。(详前饮食门)
《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详前饮食门)。脾、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
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
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决气篇》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
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
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
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
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
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其脉空虚,此其候也。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
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
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
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
者也。
《平人绝谷篇》曰∶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
,血气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动输篇》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
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五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
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
也。所谓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
应衣,宗气泄也。
《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
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
死。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溉四傍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
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
窍不通,名曰重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
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阴阳别论》曰∶所谓阴者,真脏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
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
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阳明脉解篇》帝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何也?岐伯曰∶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
则热,热甚则恶火。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帝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
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
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也。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阳盛则
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太阴阳明论》帝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
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
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
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
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故喉主天气
,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
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
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
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
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
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
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
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病在脾,愈于秋,
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欲缓,急食
甘以缓之,苦泻之,甘补之。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即伤脾。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病能论》曰∶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经水篇》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
,不留不泻也。
《痿论》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
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故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